長江流域的乾旱對鄱陽湖的影響實在是太大了,不僅僅是人類,動物們也受持續的乾旱影響,尤其是長江江豚。
9月3日,有網友在鄱陽湖北岸發現了一頭死亡的長江江豚,這頭江豚被發現時位於湖區的湖灘上,周圍有紅褐色的血跡,死因暫時不明,屍體已經被江西農業部門運走,希望能夠從這頭死亡的遺體身上解開它的死亡原因。
據了解,這頭江豚已經是今年鄱陽湖水系死亡的第7頭江豚,這些江豚死亡的背後究竟是巧合還是意外,還需要深入調查。
鄱陽湖汛期反枯
鄱陽湖,是一座典型的湖中湖,往年汛期時,鄱陽湖的湖面面積變大,達到頂峰,遠遠看去猶如“海洋”一般寬闊。枯水期時水位下降,但深水區還保留着足夠深的水,為長江江豚,魚兒等提供棲息之地。
其中在枯水期時,鄱陽湖還會化身為“候鳥天堂”,每年大約有40萬-80萬隻候鳥來此越冬,之所以如此,就是因為鄱陽湖湖中湖的結構使得枯水期水位變低,露出大量的淺灘,淺灘里的魚蝦螺蚌等水生生物可以供水鳥生存;淺灘里的根莖、植物種子、嫩葉等又可以供草食性鳥兒生存。
今年鄱陽湖汛期反枯,其中鄱陽湖關鍵點“星子站”水位只有7.99米,跌破了8米,這標誌着鄱陽湖正式進入了極枯水位,而這對當地生物影響非常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3點。
- 水位下降迅速
以往枯水期水位雖然也會下降,但是下降速度並不快,而今年夏季受高溫乾旱影響,鄱陽湖水位下降迅速,平均每天下降15厘米左右。
鄱陽湖湖底並不是平坦的土地,而是坑坑窪窪存在着許多小水坑,水位下降的過程中,一些來不及撤離的魚蝦螺蚌等生物就會被困小水坑中。
受高溫影響,小水坑水溫上升速度明顯,而且小水坑也在持續蒸發,用不了幾天小水坑的魚蝦螺蚌等生物也將無法生存,最終死亡。
長江江豚也會面臨這樣的威脅,長江江豚體型大,為了覓食會來到淺水區,水位下降速度快導致它們很容易擱淺,當地為了防止江豚擱淺,已經加緊巡邏,一旦發現擱淺江豚將給與足夠的幫助,讓它們返回深水區域。
- 影響魚蝦繁殖
往年汛期是魚蝦的繁殖季節,魚兒喜歡在水草茂盛的淺水區產卵,這裡地形複雜,有利於躲避天敵的覓食,同時還能夠為幼崽 提供充足的食物。
鄱陽湖汛期反枯,不僅導致可供魚兒繁殖的場地減少,而且水位下降導致它們種群密度過於集中,有不少還被困在小水坑之中,死亡數量較多,水鳥也在大量捕食它們,造成魚蝦數量下降。
當地曾經觀察到一個還未完全乾涸的小水坑內,聚集了大量的鷺鳥覓食,對於鷺鳥來說汛期反枯是好事,但對於魚蝦和長江江豚來說卻是壞事,魚蝦死亡的概率增高,而長江江豚則有餓肚子風險。
為了保護長江江豚,當地已經在江豚活動的區域進行補飼,鄱陽縣農業農村部門向鄱陽湖江豚核心保護區投放了1200斤活體小魚,及時為江豚增糧補食。
- 水草過早生長
鄱陽湖水位下降後,露出了大量的湖區,現如今這些地方已經長草,人們將其稱為“湖區變草原”。
鄱陽湖提前進入枯水期,對於越冬候鳥來說可能面臨食物短缺的問題,因為越冬候鳥吃的是嫩莖,現如今水草就開始生長,等到了冬季時,水草已經纖維化,候鳥難以取食。
而且,現如今鄱陽湖水位就已經下降,到了枯水期時水位還會下降,適宜越冬候鳥生活的區域就會減少,可承載的候鳥數量也會減少,對越冬候鳥來說並非好事。
對於長江江豚而言,汛期生活都已經如此困難,到了枯水期面臨的生存壓力還會加大,將可能導致長江江豚退回到主湖區生活,而主湖區的航運也會影響到它的進一步生存。
總結
對於長江江豚來說,乾旱對它的影響確實很大,但是乾旱又不是鄱陽湖完全無水,仍舊有一大片湖區可以充當它的庇護所。
乾旱雖然會影響到它們的生存,甚至讓它們生活變得艱難,但是單一年份的乾旱並不會導致它們滅絕,而且今年我國也做了很多措施確保江豚能夠生存的較好,比如:補飼,巡邏,排查可能劃傷江豚的物品等。
像今年這樣汛期反枯的情況在歷史上還是比較罕見的,如果未來氣候能夠正常的話,加上人類的大力保護,江豚有可能重現往日生機,甚至脫離瀕危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