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知道的鴕鳥,可能未來只能靠飼養繁殖了

鴕鳥

與普遍流行的說法相反,鴕鳥從不會把頭埋入沙中。事實上,在受到威脅時,這種體型龐大、不會飛的鳥無一例外地都是依靠恰恰相反的策略,即藉助它們的長腿逃離逼近的危險。“世界上最大的鳥”這一榮譽屬於鴕鳥。

鴕鳥廣泛分布於非洲平坦、開闊、降雨少的地區。有4個區別顯著的亞種:北非鴕鳥,粉頸,棲息於撒哈拉南部;索馬里鴕鳥,青頸,居於“非洲之角”(東北非地區);馬賽鴕鳥,與前者毗鄰,粉頸,生活在東非;南非鴕鳥,青頸,棲於贊比西河以南。阿拉伯鴕鳥從20世紀中葉起便已絕跡。

通過進化,鴕鳥已經具備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預警系統:長而靈活的脖子和大而敏銳的眼睛。這使它們能夠及時發現迫近的危險,從而迅速採取行動逃離。

高大且不會飛行

形態與功能

鴕鳥的羽毛柔軟,沒有羽支。雄鳥一身烏黑髮亮的體羽與它兩側長長的白色“飛”羽(初級“飛”羽)形成鮮明對比,這使它顯得異常醒目,白天在很遠的距離之外便能看到。雌鳥及幼鳥為棕色或灰棕色,這樣的顏色具有很好的隱蔽性。剛孵化的雛鳥則為淡黃褐色,帶有深褐色斑點,背部隱隱有一小撮剛毛,類似刺蝟。鴕鳥的頸很長,且極為靈活。頭小,未特化的喙能張得很開。眼睛非常大,視覺敏銳。腿赤裸,修長而強健。每隻腳上僅有兩趾。腳前踢有力,奔跑速度可達50千米/小時,是不知疲倦的走禽。因為步伐大、脖子長、啄食准,鴕鳥能夠非常高效地覓得棲息地內分布稀疏的優質食物。它們食多種富有營養的芽、葉、花、果實和種子,這樣的覓食與其說像鳥類,不如說更像食草類的有蹄動物。鴕鳥在多次進食後,食物塞滿食管,於是像一個大丸子一樣(即“食團”)沿着頸部緩慢下滑,由於食物團近200毫升,因此下滑過程中頸部皮膚會繃緊。鴕鳥的砂囊可以至少容下1300克食物,其中45%可能是砂粒或石子,用以幫助磨碎難消化的物質。鴕鳥通常成小群覓食,這時它們非常容易遭到攻擊,所以會不時地抬起頭來掃視一下有沒有掠食者出現,最主要的掠食者是獅子,偶爾也有美洲豹和獵豹。

一群鴕鳥疾速穿越納米比亞境內幾乎為一片銀白色的埃托沙鹽沼。對鴕鳥來說,要在這片到處都有行動敏捷的食肉動物出沒的大陸上生存下來,具備快速奔跑的能力無疑至關重要。

照看“別人的孩子”

繁殖生物學

鴕鳥的繁殖期因地區差異而有所不同,在東非,它們主要在乾旱季節繁殖。雄鴕鳥在它的領域內挖上數個淺坑(它的領域面積從2平方千米到20平方千米不等,取決於地區的食物豐產程度),雌鴕鳥(“主”母鳥)與雄鴕鳥維持着鬆散的配偶關係並自己佔有一片達26平方千米的家園,雌鴕鳥選擇其中的一個坑,此後產下多達12個卵,隔天產1枚。會有6隻甚至更多的雌鴕鳥(“次”母鳥)在同一巢中產卵,但產完卵後一走了之。這些次母鳥也可能在領域內的其他巢內產卵。接下來的日子裡,主母鳥和雄鳥共同分擔看巢和孵卵任務,雌鳥負責白天,雄鴕鳥的繁殖期因地區差異而有所不同,在東非,它們主要在乾旱季節繁殖。雄鴕鳥在它的領域內挖上數個淺坑(它的領域面積從2平方千米到20平方千米不等,取決於地區的食物豐產程度),雌鴕鳥(“主”母鳥)與雄鴕鳥維持着鬆散的配偶關係並自己佔有一片達26平方千米的家園,雌鴕鳥選擇其中的一個坑,此後產下多達12個卵,隔天產1枚。

會有6隻甚至更多的雌鴕鳥(“次”母鳥)在同一巢中產卵,但產完卵後一走了之。這些次母鳥也可能在領域內的其他巢內產卵。接下來的日子裡,主母鳥和雄鳥共同分擔看巢和孵卵任務,雌鳥負責白天,雄鳥負責夜間。沒有守護的巢從空中看一目了然,所以很容易遭到白兀鷲的襲擊,它們會扔下石塊來砸碎這些巨大的、卵殼厚達2毫米的鴕鳥蛋。而即使有守護的巢也會受到土狼和豺的威脅。因此,巢的耗損率非常高:只有不到10%的巢會在約3周的產卵期和6周的孵化期後還存在。鴕鳥的雛鳥出生時發育很好(即早成性)。雌鳥和雄鳥同時陪伴雛鳥,保護其不受多種猛禽和地麵食肉動物的襲擊。來自數個不同巢的雛鳥通常會組成一個大的群體,由一兩隻成鳥護駕。僅有約15%的雛鳥能夠存活到1歲以上,即身體發育完全。雌性長到2歲時便可以進行繁殖。雄性2歲時則開始長齊羽毛,3~4歲時能夠繁殖。鴕鳥可活到40歲以上。

保護與環境

長期以來,鴕鳥的羽毛一直被用來當做飾物。在古埃及,對稱放置的鴕鳥羽毛是正義的象徵,同時,鴕鳥的大腦被視為是美味佳肴。如今在非洲,鴕鳥的蛋殼碎片仍用於項鏈和腰帶上的裝飾;而在一些地方,完整的蛋殼被認為具有某種神奇的力量,可以保護房屋和教堂免受雷擊。相比之下,一種較為世俗化的做法如非洲西南部的科伊科伊人一樣,將空的蛋殼當做盛水的器皿。

食肉動物的密集存在和人類頻繁的狩獵活動,都使鴕鳥的巢很難守護。正是人類不負責任的大肆捕殺導致了曾大量存在的阿拉伯鴕鳥慘遭滅絕。隨着人類日益介入它們的棲息地,鴕鳥的數量正在減少,只是目前對於這一種類而言還尚未構成嚴重威脅。此外,有許多鴕鳥生活在農場里。人們飼養它們是為了獲得它們的羽毛和肉,另外,柔軟的鴕鳥皮很適合做優質皮革。

知識檔案

鴕鳥

目 鴕鳥目

科 鴕鳥科

有馬賽鴕鳥、北非鴕鳥、索馬里鴕鳥、南非鴕鳥4個亞種。

分布 非洲(以前還有阿拉伯半島)。

棲息地 半沙漠地帶和熱帶大草原。

體型 高約2.5米,重約115千克。雄鳥略大於雌鳥。

體羽 雄鳥體羽為黑色,帶白色的初級飛羽和尾羽,其中有一個亞種體羽為淺黃色;雌鳥體羽灰棕色。頸和腿裸露。雄鳥皮膚依亞種不同可為青色或粉色,雌鳥皮膚為略帶粉紅的淺灰色。

鳴聲 響亮的嘶嘶聲和低沉的吼聲。

巢 地面淺坑。

卵 窩卵數10~40枚;有光澤,乳白色;重1.1~1.9千克。孵化期42天。

食物 草、種子、果實、葉、花。

保護狀況 非洲的鴕鳥目前未受威脅。阿拉伯鴕鳥因遭捕殺而滅絕,最後的記錄是在196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