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得吃、沒對象、沒人愛,深海“丑”魚慘出你想象

美貌的事物總是被偏愛,這條定律在魚的世界也適用。而生活在海洋深處的魚,不僅要承受高壓,難覓食物和對象,還因為長得丑而鮮有人關心,陷入生存困境。深海魚怎麼這麼丑,它們的魚生到底有多難?一起走進今天的故事……


  丑是因為生活所迫

  每個人的審美標準不同,但要論起世界上最丑的動物,水滴魚勢必高票當選。這是一種生活在600-1200米深海海域,天生長着一副“哭喪臉”的奇特魚類,由於看上去像一大團黏糊糊的肉,被許多人不喜。

  可實際上,就像大多數深海魚一樣,水滴魚之所以長得丑,是因為生活所迫。深海水壓很高,在那裡,幫助魚類保持浮力的魚膘難以發揮效用,為了承受住巨大的水壓,水滴魚全身由一些密度比水小的凝膠狀物質構成。

  在深海中,水滴魚尚且可以維持基本的容貌,可一旦被人們捕捉到岸上,它便會因為缺少水壓而身體膨脹,變成一團“爛泥”。網絡上流傳的丑照其實都是水滴魚出水後的照片,所以硬生生把人家從深海刨出來,又嫌棄人家長得丑,屬實是人類過分了。


  沒吃的沒對象,孤獨又絕望

  深海魚的魚生之難,還體現在吃食和對象之上。

  以水滴魚為例,它沒有骨骼,缺乏肌肉,不愛遊動,將擺爛發揮到極致,自然在捕食上缺乏優勢。它一般都是等到食物飄到嘴巴旁邊,才會張嘴隨便吃上一點,也就是俗稱的運氣型選手。換句話說,如果沒有碰上食物,它也只能挨餓了。

  除了黑暗的環境,貧瘠的食物,有些深海魚還面臨脫單難題。雄性燈籠魚是深海中有名的軟飯魚,與美麗龐大的雌性不同,它體型小,沒有亮眼的藍色燈泡,在深海中很不起眼,終其一生也難以找到對象。

  當它邂逅雌性時,會立馬咬住雌性,然後釋放一種可以溶解部分肌肉的酶,將肌肉與雌性的身體融合,直到彼此血液循環融為一體,再進行繁殖。時間一長,雄性燈籠魚的眼睛、魚鰭甚至是某些內臟都將消失,完全“長”在雌性身上,依賴雌性血液中的養分生活,直至死亡。


  因為顏值低而不受保護

  即便深海魚長得丑,也沒能逃脫被打撈的命運,甚至還因為顏值欠佳,缺乏關注和最基本的保護和監測,越發顯得處境艱難。

  法國生態學家尼古拉斯·穆凱曾發表論文指出,珊瑚魚的“顏值”與它們的生存息息相關。越是美麗的珊瑚魚,越是安全,處於無危和低危狀態,反之亦然。

  比方說,像小丑魚這樣色彩明亮、身體呈圓形,有重複花紋的珊瑚魚,從不缺乏人們關心;而像鰺魚一類色彩暗淡,身上沒有明顯的花紋的珊瑚魚,卻少有人問津。


  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因為在人們的刻板印象里,漂亮的魚更脆弱,更需要被保護,外形普通的魚似乎更堅強,不用怎麼管。可事實是,由於過度捕撈,越來越多深海魚淪為受害者,隨着龍蝦和螃蟹一起被打撈上岸,它們一旦離開深海就會死亡,越想越覺得它們魚生好難!

  人人都喜歡美麗的東西,就像熊貓滾滾一樣,即便是已經降至易危,受到的關注依然比很多瀕危物種高,無他,只因為它太可愛了。但在自然保護上,我們又不能只關注美麗的物種,對一些不起眼的生靈視若無睹,畢竟,形形色色的物種存在,才共同造就了這個絢爛多姿的世界。


來源:綠動未來環保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