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鴿的系統訓練法

平時除了對賽鴿方面投入的關注比較多,我對其他的動物和家畜的行為和管理也保有興趣,近來觀看了一部與《工作犬》相關的紀錄片,對裡面的兩個情景頗有啟發。

情景一:導盲犬的培育者將一窩拉布拉多幼犬放在同一個環境里觀察它們對不同物體和路況的反應,分項打分以此來篩選出有培育潛力的個體,只有得分最高的極少數個體可以作為培育導盲犬的苗子,次一級的會作為其他用途的工作犬來培養,而最次的只能作為寵物犬出售。

情景二:一隻搜救犬的培訓科目,搜救犬的工作一般是在一些環境複雜的地方搜尋受困者,受災的地方大多路面崎嶇環境複雜,搜救犬不但要身手敏捷也要具備挑戰危險的勇氣,所以訓練員在日常的訓練中會設置一些路障,鼓勵和訓練搜救犬通過,比如訓練它們攀爬木梯之類需要技巧和膽量的項目,也只有平時經受過系統性的訓練,搜救犬在臨危受命的時候才能發揮應有的作用。

從上面的兩個情景中可以反映出“訓練”所蘊含的雙重意義,它既可以用來篩選出有培養潛力的苗子,也可以用來誘導或是增強受訓個體特定的能力。如果將這種思維套用到賽鴿的訓養方面。

那麼我們可以在前期幼鴿家飛訓練的階段,觀察幼鴿們剛學飛時的落腳點,飛行之後是否能在短時間內聽從指令快速入舍,是否有隨意亂落的壞習性。隨後結伴群飛時期每次家飛降落下來時各自不同的疲勞狀態。

(此處讓我想起初中時的體育課,老師有時候為了省事就會讓班裡的男生來個一千米長跑,雖是同步出發,但是跑完一千米的用時卻各不相同,體能好的同學不但用時較短而且跑完之後也不過只是稍稍喘息,體能不好的跑到八百米的時候就快跑不動了,各人的體能好壞一目了然。)

以此來判斷鴿子的聰明度,戀巢性,和運動天賦。所以幼鴿早期的家飛既是對體能的逐步培養,同樣也可以將缺乏運動天賦的鴿子篩出,正如前文的那窩拉布拉多幼犬,雖是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但天賦也各有高低,賽鴿雖然講血統,但更應該客觀看待個體的質量差異。

就以往看過的資料,各位鴿主對自家鴿子的訓練科目可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什麼樣的訓練手法都有,也都有飛好的,但就我所知系統性訓練要數雲南軍鴿所設計的訓練科目更為全面。

他們會讓受訓的鴿子在不同的方向如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飛躍不同的地形條件如山地湖泊,不同的天候如大風雨霧,甚至於我們在賽鴿上絕少運用的天黑之後帶出外訓。

賽鴿與軍鴿最大的不同是,賽鴿不歸最多只是輸掉比賽,但軍鴿不歸可能事關性命所以只能用最嚴苛的檢驗來保證軍鴿性能的可靠。


以下是根據我這些年訓養鴿子過程中或是源於刻意或是出於偶然得到的經驗所設計的一套幼鴿系統性訓練,既然考慮了劣質鴿的淘汰需要,又考慮了幼鴿訓練遵循的循序漸進,希望對大家有參考作用。

根據幼鴿發育的規律,一般25日齡的幼鴿開始移入幼鴿舍,開始學習獨立吃食和熟悉鴿舍環境,45日齡開始進入體羽的二次褪換,換羽比較順利的大概在3月齡左右體羽會褪換完成 ,可以進行家飛的體能訓練,這ff'f個過程可以初步留意淘汰一些體能不行,運動天賦不佳的個體。

到達4個月至4個半月齡時,早晚兩次家飛可以穩定保持1個小時達20天以上,則具備了外訓的體能條件。

外訓的操作有的鴿主從始至終都是朝比賽方向訓練,也有朝比賽方向的畫出一個扇形區域,在這個扇形區域內進行多點訓練。

我所知更“騷”的操作是在幼鴿很小的時候,在鴿舍的一個方向比如北向采單只訓放20-30公里,順利歸返之後下次即調轉方向放南向距離加倍至40-60公里,以此來淘汰腦子不靈活定向不佳的鴿子(此法出自泰國國際公棚冠軍四川高手賈成剛)。

我認為比較中庸的起步外訓操作是採用鴿舍周圍的四向訓練法,因為遠距離鴿子的定向大多只是一個大致準確的大方向,到了臨近鴿舍的區域則更多依靠周圍熟悉的地標或是沿途的建築物作為歸巢的參照。

只要熟悉了鴿舍半徑30公里的範圍,即可最大程度減少比賽群歸時“送人回家”的情況。

起步時採用四向訓練法的另一個好處是,因為起步時每一次訓練的方向都不一樣,所以鴿子每次都要開動腦筋思考或是啟動定向能力才能順利歸巢,莽撞或是只懂得條件反射從一個方向飛回的鴿子會在這種訓練方式下得到檢驗和教訓。

具體操作可以鴿舍為中心划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以每個方向直線空距30公里依順時針的順序進行訓練,每次訓練間隔2-3天,為了安撫起訓時幼鴿的緊張情緒還有兼顧外訓的難度,可以視情況,放飛時以3-5羽為一組分開放飛每個方向放飛一次即可。

經過鴿舍的四向適應性訓練之後即可進入下一階段的扇形訓練,扇形訓練的朝向可以在鴿舍和決賽地之間划出一條中線,之後向左右偏移45度划出兩條直線。

如下圖:在其中的西北,北,東北線上50-70公里的地方找出一個訓放的地點,按照先西北,後東北,最後正北的順序每個方式訓放一次,每次訓放間隔1-2天,訓放時以兩羽一組的方式放飛。

經過第二階段的扇形訓練之後,幼鴿大約五月齡左右可以經受更長距離的飛行,此時可以鴿舍與決賽地之間的中線向左右各偏移22.5度的方位,以空距200公里選出西北和東北各一放飛點,在晴朗的天氣里,以單只放飛的方式,待前一羽消失在視線之後再放下一隻,以此檢驗鴿子個體的定向歸返能力。

以西北和東北向各一次的歸返數據作為參考能更為客觀地反應鴿子個體的歸巢能力,而之所以不是100公里也不是300公里則考慮了這個檢驗距離的難度對於尚未發育完全的鴿子剛好合適。

前面三個階段的訓練都是在天氣較好的天氣下進行,而且經過兩次不同方向的200公里的單拋可以歸返的幼鴿都具備不同程度的獨立歸返的能力,對訓練也有了不同程度的適應性。

為了增進比賽時的歸巢分速,又讓幼鴿適應不同的天候,訓練的第四個階段可以將訓練的距離縮短至之前第二階段的扇形訓放司放點50-70公里的距離,以西北 ,北,東北的順序,每個放飛點連續訓放三趟,可以連續三天訓放,休息一到兩天後之後再訓下一個地點。

期間除了大雨和大霧之外,要適當讓鴿群適應一些稍有挑戰的天氣,這個階段採用群飛的方式,以貼近實際比賽,便於從一些脫群早歸的鴿子中發現一些優秀的個體,或是透過細緻的觀察發現個別鴿子戀巢性和狀態的變化。

經過第四階段三個方向總共九趟不同天氣的認路和適應性訓練,幼鴿從一到四階段的系統性訓練基本完成,以這種培訓兼篩選能留下的幼鴿投入比賽,無論是指定或是比賽遭遇惡劣的天氣肯定會比其他常規的單向性群放的鴿群多出幾分勝算。

END

文|林栩國


[微笑]感謝閱讀!如喜歡本號可添加關注,鼓勵請點贊+評論,我們下一篇文章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