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屍走肉?廣東“釣魚佬”發現無頭魚,沒腦袋還遊動!究竟為何?

近日,在廣東潮州某網友發布的短視頻中,一條沒了頭的清道夫竟然在水中遊動自如,有人試着用手指搗了搗它的“腦袋”,這條“無頭魚”還搖晃了幾下身子進行“回應”。

從視頻截圖中可以看出,一條沒有腦袋的清道夫正在緩慢地遊動,它的腦袋斷面比較平整,可能是有人釣到後將其腦袋斬下又扔進了水裡餵魚。誰知道這條清道夫依然沒有停止活動,在水裡自由地遊動,網友用手戳了戳它,它還有所反應。

“我是清道夫,雖然是‘垃圾’,但很堅強……”

“它好像忘記自己已經‘死’了……”

“太可怕了,沒了頭還能活,擔心它入侵到大江小河……”


這讓網友們對清道夫的生命力而感嘆。清道夫是一種外來物種,原本被用於觀賞,而且它們能吃掉水族箱中上層魚產生的有機垃圾,“清道”即得名於此。這種魚類喜歡吃別的魚的卵,主要生活在比較溫暖的水域。曾經有人引入清道夫作為觀賞魚清潔魚售賣,可是一些飼養者將其私自放掉,造成了清道夫在我國南方水域中的泛濫。清道夫甚至被曬得半干,只要投入水中就還可能活過來。

掉頭後繼續遊動並不是清道夫的“專利”,清道夫的生命力頑強,但是無頭仍能遊動和這個問題關係不大。前段時間貴州一名網友在河道中發現了一條沒有腦袋的鯽魚,整個身軀只剩下半截,但還在拚命遊動,而且從傷口的癒合情況來看,這條無頭魚似乎已經活了很長時間,它的出現一度讓網友十分感動,稱其為“魚堅強”。

魚類中這樣的現象比較常見,菜市場賣魚的在清理魚的時候都會在魚腦袋偏後的位置敲一棒子,然後魚就停止了身體,變得僵硬。而自己家裡宰魚,尤其是活魚的時候,有時一些生命力較強的魚比如泥鰍、鯰魚等,開腸破肚之後也還能遊動,甚至下油鍋了還能跳動。對於人來說,這樣的場景似乎有那麼一丁點驚悚,不過因為比較常見,其實害怕的人並不多。

這種現象也不僅僅出現在魚類中,在爬行動物中也比較常見,蛇被斬下頭之後,頭和身子能分別活動,身子還有纏繞等本能,蛇頭甚至還能自行打洞;而在美國曾經出現了一隻無頭雞麥克,它的腦袋不知道因為什麼掉了,但是卻存活了1年半之久,當然無頭雞和無頭魚還不一樣,雞是恆溫動物,麥克的主人靠滴管給它喂水,鑷子給它餵食它才活了那麼久。而魚是、爬行動物是冷血動物,代謝慢,沒有食物也可以活一段時間。

沒有頭依然可以活動,在人類看來比較不可思議,可是對於“低等動物”來說卻是比較常見的。因為它們的腦子太簡單了,只能根據視覺、嗅覺等信息做出簡單的判斷,在它們的腦幹中儲存着一些固定的行為,環境刺激因素觸發之後就有比較固定的反應,而且在它們的脊椎等處也存在着支配身體運動的神經團,這樣身體和腦袋能夠在分離後仍持續運動一段時間。

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腦袋不完全被毀掉或者切掉,上圖中的清道夫也只是腦袋掉了,下邊的鯽魚腦袋毀了半個,可能保留了和運動關係密切的腦幹、脊髓等重要的部位,因此身體還能持續較長時間的運動。冷血動物的新陳代謝較為緩慢,細胞組織也更為原始,因此在失去頭之後(魚鰓掉了不能呼吸),仍能持續活動一定的時間,不過也蹦躂不了多久了,很快就會徹底不動彈了。

而那種被開腸破肚後鰓和頭未去的鯰魚之類的能保持更長時間的活動狀態。其實這種現象在哺乳動物中也能見到,不過一般是局部的組織。哺乳動物大腦和脊髓神經進一步分化,大腦神經參與幾乎所有的運動,高位截癱就是因為脊髓受傷下行的神經傳導被破壞,人腦想活動身體,可是身體接受不到信號。但是局部的組織仍然可以在外界的刺激下發生反應,尤其是那種不需要大腦神經傳導的活動。

在屠宰場中經常見到跳動的肌肉,原因是肌肉組織中的運動神經,運動神經可以接受外界的刺激使肌肉組織跳動。在機能學實驗中,有一個是剷除腓腸肌的活動,就是將其腿部肌肉和神經暴露出來,然後用鋅片刺激神經,這是腓腸肌就會踢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