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魚身上通常會寄生大量的藤壺,為什麼鯊魚身上卻乾乾淨淨?

儘管我們大多數人都沒有見過真正的鯨魚,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鯨魚的熟悉程度,畢竟有關鯨魚的圖片或視頻可以說是隨處可見。觀察仔細的人可能早已發現,鯨魚的體表通常都存在着一些“疙瘩”,看上去很不自然。

實際上,鯨魚身上的那些看上去像是疙瘩的東西,大多數都是一種名為“藤壺”的動物,它們在海洋中廣泛存在,一有機會,它們就會在鯨魚身上“定居”,在此之後,鯨魚基本上就無法將其擺脫,正因為如此,很多鯨魚身上都寄生着大量的藤壺,我們只是看看圖片,就可以體會到鯨魚的感受。

然而對於另一種大型海洋動物——鯊魚而言,藤壺卻不是問題,因為在鯊魚身上根本就找不到藤壺的蹤影。那麼問題就來了,為什麼鯨魚身上通常會寄生大量的藤壺,而鯊魚身上卻乾乾淨淨呢?

藤壺的一生

藤壺在生物分類學屬於節肢動物門、甲殼綱、蔓足亞綱、無柄目、藤壺亞目,它們的一生總體上可以分為無節幼蟲、腺介幼蟲和成蟲三個階段,剛孵化出的藤壺幼蟲體型通常為1毫米左右,一般情況下,它們會在海水中“隨波逐流”,並以海洋中的細小有機物為食。


一切順利的話,藤壺幼蟲會在海水中快速成長,並在2至3周之後進入腺介幼蟲階段,處於該階段的藤壺幾乎不再攝食,它們能夠利用觸角在海水中遊動,其主要目標是尋找適宜的地方“定居”。

藤壺的成蟲都是將自己的石灰質外殼固定在較硬的基質上,然後通過自己的蔓足來捕食水中的浮游生物,整體上是一種被動的生存方式,因此藤壺在選擇“定居點”時,最重要的條件就是需要穩定並且充足的水流。

所以那些淺水區域中的礁石貝殼海洋生物的身體表面,甚至是人類船隻的底部都會被藤壺視為理想的“定居點”。

在找到合適的地方之後,處於腺介幼蟲階段的藤壺通常都非常謹慎,它們會用觸角暫時附着在接觸面進行“試定居”,期間可能還會在接觸面四處活動以便查探基質的理化性質,直到它們對當前的位置滿意之後,才會分泌出藤壺膠將自己固定下來,而一旦覺得不滿意,它們就會另尋它處。

由於像鯨魚這樣的海洋生物的皮膚會不停地更新迭代,因此那些能夠附着在海洋生物身上的藤壺,都演化出將自己“釘”在海洋生物體表的本領。


例如鯨魚身上常見的“桶冠鯨藤壺”,就演化出了一種“外殼向內摺疊,同時不斷向下生長”的機制,從而使自己的外殼牢牢地“釘”在鯨魚的皮膚之中。

在“定居”完成之後,藤壺就會開始繁衍生息,在溫暖的海洋中,藤壺一年四季都可繁殖,它們會在海水中散布大量的卵,而在這些卵孵化成幼蟲之後,又會將上述的過程重複一次。

為什麼鯊魚身上找不到藤壺?

鯊魚的身體表面覆蓋著大量的鱗片,這些鱗片被稱為“盾鱗”,這些細小的鱗片呈尖刺狀,由鯊魚皮膚內的骨質基板萌發,其外層為釉質,內層為齒質,質地也比鯨魚的皮膚要堅硬得多。

通過以上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在藤壺的一生中,腺介幼蟲階段是藤壺選擇“定居點”的關鍵階段,而處於該階段的藤壺在確定未來“定居點”的時候會非常謹慎。

可以想象的是,鯊魚的這種覆蓋全身的尖刺狀“盾鱗”是很難讓藤壺滿意的,退一步來講,即使有藤壺選擇了在鯊魚的體表“定居”,它也不可能把自己牢牢地“釘”在堅硬的“盾鱗”上。

更重要的是,在鯊魚的生長過程中,它們的“盾鱗”會持續增多,並且還會不斷地脫落更新,這無疑進一步加大了藤壺寄生的難度。

除此之外,鯊魚的速度是很快的,當它們行動時,其體表的水流會非常強勁,這也會讓藤壺的腺介幼蟲很難附着到鯊魚的身上。

總而言之,因為藤壺既沒有足夠的能力,也不會願意在鯊魚的體表“定居”,所以鯊魚身上當然就是乾乾淨淨的了。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所有鯨魚身上都會寄生大量的藤壺,一般來講,只有像座頭鯨露脊鯨、灰鯨這樣的速度較慢的鯨魚才會被藤壺大量寄生。

而對於像虎鯨、藍鯨這樣的速度較快的鯨魚來說,雖然它們身上可能也會有少量的藤壺,但相對而言要少很多(雖然藍鯨的體型很大,但它們游起來的速度可不慢)。


好了,今天我們就先講到這裡,歡迎大家關注我們,我們下次再見。

(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與作者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