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解讀政府工作報告
“2022年是黨和國家歷史上極為重要的一年,我國發展取得來之極為不易的新成就。”今天(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時表示,去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基本完成全年發展主要目標任務,我國經濟展現出堅強韌性。”
在對今年政府工作的建議部分,報告指出,今年發展主要預期目標是: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如何看待5%左右的GDP增長目標?去年全球通脹高企,今年情況怎麼樣,會不會向國內傳導?大家的錢袋子會縮水嗎?穩物價的信心來自哪裡?恢復和擴大消費的關鍵在哪?就上述問題,南都記者專訪了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楊宜勇。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市場與價格研究所所長楊宜勇。
南都對話:
談GDP增長5%左右
是努力一下才能夠得着的目標
南都:2022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3%,與年初設定增長5.5%的目標有較大差距。今年設定了增長5%左右的目標,您怎麼看?其實現是否有壓力?
楊宜勇:今年設定增長5%左右的目標,與去年設定增長5.5%的目標的確有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世界經濟進一步走低,外部環境制約了中國經濟增長的空間。日前世界銀行將2023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從去年6月份的增長3.0%下調至增長1.7%,這是近30年來第三低的增速。
考慮到2023年中國出口可能出現負增長,今年設定增長5%左右的目標,是努力一下才能夠得着的目標,壓力肯定是有的,但不是很大。這個努力主要集中體現在暢通國內大循環,不斷提高經濟增長質量上面。與此同時,也與疫情防控順利轉段這個大背景密不可分,中國經濟內部增長的環境更好了。世界銀行預測2023年,發達經濟體的增幅將從2022年的2.5%降至0.5%,因此中國5%的經濟增長速度是非常不俗的表現。
今年政府工作,穩中求進是總基調。我們既要深化“穩”的內涵,又要升華“進”的內容。2023年穩,就是經濟增長速度要穩在5%左右,與此同時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基本穩定,保持就業水平和物價總水平基本穩定,從而保持社會大局穩定。
市民在山東省煙台市紅利市場買菜。 新華社發
談CPI漲幅3%左右
不搞大水漫灌確保錢袋子不縮水
南都: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去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上漲2%,過去5年年均上漲2.1%,這是個什麼樣的概念?有觀點說,CPI在2%左右是金標準?您怎麼看?
楊宜勇:通貨膨脹一般指在紙幣流通條件下,因貨幣供給大於貨幣實際需求,也即現實購買力大於產出供給,導致貨幣貶值,而引起的一段時間內物價持續而普遍地上漲現象。相對於通貨膨脹3%的“銀標準”而言,中國過去5年居民價格消費年均上漲2.1%,的確是“金標準”。
沒有比較就沒有鑒別,僅僅2022年一年,美國的通貨膨脹率為8.6%,德國通貨膨脹率也升至創紀錄的7.9%,英國更是高過美國。因此毫無疑問,中國過去5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年均上漲2.1%的確來之不易。
南都:去年全球通脹高企,今年情況怎樣,高通脹會不會向國內傳導?大家錢袋子會不會縮水?如何穩物價,信心來源於哪裡?
楊宜勇:日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2023年的全球通貨膨脹率為6.6%。今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計劃把2023年物價上漲控制在3%左右,這個數字表明,中國不僅是一個對世界非常負責任的大國,而且對內是一個對老百姓非常負責任的政府。
穩物價的信心來自多管齊下的綜合施策。一方面,我們努力管控大宗商品物價上漲,大大削弱了世界高通脹向國內傳導的幅度;另一方面,貨幣政策不搞大水漫灌,確保國內物資供應充足,從而我們有能力確保大家錢袋子不會縮水。
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全國價格工作視頻會議,會議特彆強調,2023年各級價格主管部門要以穩物價為重點,強化市場保供穩價、深化重點領域價格改革、規範價格和收費行為,突出問題導向、責任導向、速度導向、超前導向、細節導向、作風導向,推動價格工作邁上新台階,為高質量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在四川省成都市錦江區三色路夜市,市民在購買小吃。 新華社發
談恢復和擴大消費
經濟好,消費就是有源之水
南都:報告中提到,疫情發生前,消費已經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而這兩年出現了需求不足甚至消費收縮的情況。如何支持消費?消費還有可能回歸到“主要拉動力”嗎?
楊宜勇:從國民經濟的循環過程來看,搞活內部大循環,離不開促進消費。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到,把恢復和擴大消費擺在優先位置,這是實現生產再循環的關鍵。一方面,要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另一方面,要穩定大宗消費,推動生活服務消費恢復。經濟好,消費就是有源之水;消費好,經濟循環就更加暢通。只要上下齊心,一起努力,消費一定能回歸到經濟增長的“主要拉動力”。
消費與人民幸福生活的品質密切相關,發展經濟的根本目的就是要讓全國各族群眾過上更好的日子。過去幾年,促消費的思路主要是通過減稅降費來保住市場主體,從而保就業,增加居民收入,進而保消費。一方面,消費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最終環節。另一方面,消費是長期收入的函數,顧名思義消費的增長以收入的增長為基本前提。市場主體是經濟增長的關鍵推手。市場主體有活力,就業崗位才會有保障。勞動報酬是居民收入來源的主渠道,經濟增長5%居民收入就會增長5%。收入增長了,終端消費就會相應增加。勞動者既是合格的生產者,也要做合格的消費者。
談促消費
關鍵是確保居民月收入增長能立竿見影
南都:今年以來,全國各地紛紛出台促消費政策。與此同時,也有民眾反饋之前受疫情影響,已經消費不動了,如何去應對和破解這個局面?
楊宜勇:當前,我國居民擴大消費存在一些環境制約:一是從供給側看,市場主體的創新能力不能完全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群眾個性化、多樣化消費需求未能得到有效滿足,老百姓的消費也在升級,陳舊的消費品需要功能更新。
二是從需求側看,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加之受疫情影響,老百姓收入增長放緩、預期下降,不敢消費、不便消費。恢復和擴大消費,2023年必須下力氣化解這些難題,關鍵是建立理性收入增長預期、確保老百姓的月收入增長能夠立竿見影。總而言之,應對和破解這個局面,首先必須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讓老百姓有錢消費。其次必須支持增加適銷對路商品供給,讓老百姓樂於消費。最後必須促進銷售渠道和物流暢通,讓老百姓方便消費。
初步預計,今年一季度能夠實現經濟開門紅,二季度會比一季度更好。因此,大家不能袖手旁觀,必須擼起袖子加油干,才能更好地實現共同富裕。
南都兩會報道組出品
策劃:程姝雯 潘珊菊 蔣琳
統籌:梁建忠
采寫:記者 陳秋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