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伏天即將拉開大幕,別錯過這個“冬病夏治”的最佳時間

三伏天

一年當中暑氣最盛的時節

俗話說:“熱在三伏”

高溫濕熱的天氣

會在“三伏”期間頻頻出現

“三伏”的熱,南北各有特色

北方氣溫高、濕度小

極端高溫可能會超過40℃

迅速進入“蒸烤模式”

南方極端高溫雖然沒有北方多

但高溫天氣持續時間長

且空氣濕度大

會開啟“桑拿模式”

同樣讓人難以忍受

需要注意的是

同樣的溫度

南方的濕熱高溫

比北方的乾熱高溫

更容易中暑

南方的小夥伴們

一定要重視起來

酷暑三伏,這些禁忌不能犯

01忌貪涼,祛濕養脾

黃帝內經》說:“病起於過用,需防因暑取涼。”電扇、空調有助於人們防暑降溫,但是過度貪涼,反而損傷陽氣。中醫理論認為,濕氣通於脾。三伏天容易導致體內濕氣很重,皮膚就會有所反映。年輕人長痘小兒濕疹痱子等,大多是濕氣淤積引的。

02忌生冷,控制飲食

中醫營養學認為:“多食溫暖,不令大飽,時時進之,其於肥膩當戒”,飲食不宜過涼,因為寒涼極易損傷脾的陽氣。三伏天最容易“病從口入”。最好少吃油膩食物,多吃清淡易於消化的食物。

03忌潮濕,適度通風

三伏天,居室一定要避免潮濕,儘可能讓空氣流通,保持乾燥清爽。夏天家裡常開空調,若不勤開窗、多通風,很容易傳播呼吸道疾病。因此,建議每天開窗通風兩次以上,每次15-30分鐘。

關於“冬病夏治

“冬病”是指某些好發於秋冬季或在秋冬季加重的虛、寒、里、陰病症,如:咳喘、過敏性鼻炎、關節冷痛僵硬、體虛易感等,多具有反覆發作、纏綿難愈及明顯季節性的特點。

“夏治”是指夏季三伏天這些病情有所緩解,趁其發作緩解季節,辨證施治。即借用自然之“熱”、灸貼之“溫”、藥物之“辛”,而達到溫補陽氣,散寒驅邪,活血通脈,增強機體抗病能力的目的。

“冬病夏治”就是在夏季借陽氣隆盛之勢,對冬病輔以針對性的治療,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從而使冬天易誘發或加重的疾病得以減輕或治癒,是中醫學“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和“未病先防”的具體體現,它包括但不限於三伏灸貼、伏針、火龍灸、葯膳等。

為什麼在三伏天冬病夏治?

夏季時陽氣旺盛,尤其是“三伏天”,自然界陽盛達到極點,人體陽氣外浮而體內陽氣虧虛,故宜養內虛的陽氣,此時以溫熱養陽之法治療,藉助自然界的陽氣及溫熱葯來補充人體的陽氣,以陽克寒,驅除體內陰寒之氣,調節臟腑陰陽,從而達到陰平陽秘。因此,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黃金時間。

冬病夏治有哪些方法?

灸法(臍灸):通過灸火的熱量及藥物的作用,經過穴位(肚臍,又名神闕)及所在經絡的傳輸,以溫陽祛寒,溫通經脈,平衡陰陽。

三伏貼:該療法將“冬病夏治”的中醫“治未病”理論與“天灸”相結合,在夏季三伏天施行穴位貼敷,是用以預防和治療虛寒性病證的一種中醫外治法。

督脈灸:從大椎穴至腰陽關,在兩側膀胱經和督脈上,鋪灑督灸粉,再覆生薑泥,其上點燃陳艾絨,起到強壯真元,祛邪扶正之功效。

此外,還有針刺療法、拔罐療法、推拿療法、中藥熏蒸、中藥內服、養生功法等。

青囊小貼士

來源: 中國軍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