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師|謝人德:中國攝影界的9個圈子,我都經歷過

【編者按】

已經退休的謝人德,是老三屆知青,自稱是攝影愛好者,或者攝影票友,但實際上從上世紀80年代正式開始攝影算起,他一直沒有停止過拍攝和對影像語言的探索,在他自己總結的關於中國攝影界存在8個圈子的分析中,他也親身參與並實踐,在幾個圈子中“有所作(de)為(jiang)”。謝人德生於新中國成立後的1950年,見證了國家的動蕩和變化,這可能是像他這一代人(另一群體是風光攝影)偏好紀實攝影的原因——見證並記錄——留下日後可以追尋的證據。自1978年改革開放始,謝人德的攝影生涯也一路跟隨時代發展而變化,至今,他依舊相機在手並活躍在各個攝影群,樂此不疲。我們認為,謝人德所歷經並參與或部分交集的這9個攝影圈,在當下中國全民攝影的背景之下頗為典型,可謂是攝影界的“活化石”,值得通過他以及他的攝影來好好研究該現象,這是他帶給我們其影像之外的一份特殊價值。

【大慶油田紀實攝影】

從1969年下鄉黑龍江大慶油田到2000年退休回到上海,30年,謝人德將自己的整個青春都奉獻給了東北。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在20歲時被分配到一個遙遠陌生的地方工作,憤懣抱怨的故事聽得不少,謝人德卻幾乎毫不提及, “這是一代人的命運,當年上山下鄉的口號就是紮根邊疆一輩子,為了實現全球的英特納雄耐爾。”時代加諸於人的選擇,讓個人意志在奔涌的浪潮里更顯渺小。

70年代,全國“工業學大慶”活動的進一步展開,不僅有各地企業參觀學習經驗,同時隨着“鐵人紀念展覽館”的籌備,還吸引了各大藝術院校前來採風、創作,其中還包括中央美術學院、魯迅美術學院的院長、教授們。這樣一批在20、30年代留法、留日的學者在大慶一呆就是八九個月,與工人同吃同住,觀察、討論,說當下,也聊他們各自擅長的美術、雕塑、哲學領域,學者們的學識、認知,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給當時20來歲的謝人德帶來了極大的震撼和影響。

1974年中央美術院長與教授在大慶體驗生活並舉辦美術培訓班(前排左二羅有純、左三院長侯一民,後排左二謝人德)

然而,攝影卻並不是謝人德最初的選擇,70年代受到重視的仍然是油畫、木刻、版畫等門類,攝影還只是作為宣傳和報道記錄的工具。直到80年代,謝人德才開始有意識地將鏡頭對準工人,並試圖選擇一種不同於宣傳的影像語言。

數十年的油田生活經驗,活生生的人、酸甜苦辣鹹的日子,是日復一日,也是不斷的累積精進。“如果要說我的攝影風格,或者說我所追求的,最難也最簡單——‘平鋪直敘、言之有物’” 。

上世紀80、90年代謝人德大慶油田攝影作品

上世紀80、90年代謝人德大慶油田攝影作品

上世紀80、90年代謝人德大慶油田攝影作品

上世紀80、90年代謝人德大慶油田攝影作品

上世紀80、90年代謝人德大慶油田攝影作品

上世紀80、90年代謝人德大慶油田攝影作品

上世紀80、90年代謝人德大慶油田攝影作品

上世紀80、90年代謝人德大慶油田攝影作品

上世紀80、90年代謝人德大慶油田攝影作品

【關於中國的攝影圈子】

90年代,謝人德開始在大慶的攝影協會參加各種比賽,並憑藉在油田的創作獲得了一些獎項,由此與全國各地的攝影人建立起了聯繫。同時,熱愛的學習的他不僅學習理念、學攝影技術,對後期和電腦的掌握也在不斷的精進。2001年到2005年,攝影論壇開放,大量攝影人、評論家的交流與碰撞也讓中國攝影的格局與風格劃分更加明確。

從80年代算起,謝人德自詡也算是經歷過攝影發展的不同的時期,嘗試過各種偏向的拍攝,在他看來,粗粗一算,中國的攝影圈也能數出九個來。

第一個當是美食、旅遊這個大類里的,參與人數多,群眾基礎廣泛;

第二個是打比賽的“老法師組”,長槍短炮器材齊全,各種題材皆有涉獵,目標只有一個,參與並在各種比賽(級別不限)贏得名次(和獎金);

第三是一種“有思想的”卻中規中矩的創作圈子,攝影簡單卻也很難,打破平庸,突破自己認知的界限是種能力,也許還需要一些天賦;

第四個圈子是放鬆的、哲學的,可能再某種程度上是不求“被理解的”;

第五個是以一種切入社會運動的角度為代表的,比較偏向社會議題的記錄和介入;

第六種與第一個圈子相似,但更為細分到風光、花卉(荷花為主),以及組織女模特的街拍;

第七種,在國內的發展更慢,也相對更為小眾,地位尷尬——“人體攝影”,在國情之下,在藝術與色情之間,如何平衡和把握絕不僅僅是有西方舶來經驗可以直接套用。

第八種,帶有主觀性的觀念表達拍攝,當然這樣的觀念性影像也是個人言語,能否融入到社會的大語言里是其關鍵。

第九種,新聞攝影。謝老師笑說,這九個圈子細分可能還能再分出更多。

【“小上海大市民”——街頭的生命力】

說回謝人德自己的創作思路。90年代末,外國攝影師的作品更多地影響到了中國內地,他們對人的觀察與記錄,恰與謝人德多年油田一線生活經驗形成共鳴。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90年代的上海”系列

謝人德在自述中寫道,“攝影家寇德卡把人生當成戲劇、把街頭當成舞台來拍攝。這樣理解是很獨特的。如果能讀懂寇德卡,都會感到寇德卡是把街頭素材與藝術審美交融起來了。街頭的對象是客觀的,但選擇拍攝卻是主觀的,攝影不光是記錄事實,更是攝影師潛意識的興趣呈現。其實街頭攝影也是在追逐時間,跟隨着街頭中的人並記錄著街頭的人和歷史長河中街頭的人,街頭攝影者當捫心自問,在逝去的歲月里拍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