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幾位閨蜜嘰嘰喳喳聊着,一邊享用來自北海道的「小樽洋果子」厚鬆餅,紮實甜美的幸福味道,舒緩了堆積已久的抑鬱與壓力,天色尚早,一個人散步到當代藝術館,剛餵飽了肚子,也來補充一些精神食糧。
圖片/史黛西拍攝
一直很喜歡當代藝術館,新穎的氛圍,彷彿點亮周遭陳舊的屋舍,讓整個大同區都閃閃發光。這棟紅磚外牆的日式建築,落成於西元1921年,在日治時期,原為專供日本人子弟受教育的「建成小學校」,長長的迴廊,似乎還映著孩子們肩揹書包的身影。1945年後,台灣進入中華民國時代,原校舍被轉用為台北市政府辦公廳舍,直至1994年台北市政府遷入信義區的新市政中心為止。足足有五十年時間,它是驅動台北市政及各項建設的火車頭。
圖片/史黛西拍攝
1996年,原址被登錄為市定古迹,並基於古迹再利用的政策,將建築之正面廳舍翻修為「台北當代藝術館」,兩翼部分則劃歸為建成國中教室。就這樣,見證百年歷史的屋瓦,新妝成「台北當代藝術館」,並於2001年5月26日正式開幕,從此成為台北文化地圖上的一個新地標。
這次在當代藝術館,印象最深刻的作品,是謝春德的「平行宇宙系列─勇敢世界」,藝術家以安茲海默患者的世界為創作起點,構建一個與現實平行的宇宙,謝春德在導覽中說:「這些失智老人,他們都面帶微笑,像天使一樣在我的旁邊飄來飄去,就覺得整個世界,很乾凈,很純粹化,那是我的第一個印象。」
圖片/史黛西拍攝
失智者活在自己的國度,就藝術上來說或許是一個魔幻寫實的場景,但現實上是不是這麼美好?作品也觸及失智者的周遭,包括家屬的心境、醫護人員側寫等,呈現的方式包括裝置、雕塑?時尚設計?訪談、超高速錄影、數位後制技術?詩?音樂,及空間意識等多重手法,使內涵更加深化豐富。
圖片/史黛西拍攝
也因為結合醫學課題,又深具社會關懷精神,許多藝文界的重量級人士也投入展演行列,包括陳郁秀、孫大千帶着高齡母親投入影像錄製,郎祖筠、譚艾珍母女娓娓道出擔任照護者的心路歷程,包括向陽、吳靜吉、邱坤良、陳芳明、蔡詩萍等多位學者與作家,參與演出,似乎每一位挺身而出的文化人,都願意讓社會大眾更多的關懷失智症患者,也給予家屬溫暖的支持。
圖片/史黛西拍攝
走走逛逛,不知不覺一個小時過去,伸個懶腰,踱步旁邊的「罐子書店」挑本好書回家,結束豐盛的文化饗宴。
作者:史黛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