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少碳排放,這是全球共同的目標,根據《巴黎協定》的相關規定,締約國都會有一個減排計劃表。
比如韓國日本等一些國家確定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目標,而中國計划到2030年實現碳達峰,到2060年實現碳中和。
為了推動減排目標,我國也推出了很多配套措施,並利用市場機制來實現碳排放的目的。
自2011年以來,我國已經先後有北京,上海,天津等地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2017年我國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2021年全國碳排放交易權市場正式開市。
截至目前我國總共有9個碳交所,分別是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北京環境交易所、深圳碳排放權交易所、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天津排放權交易所、海峽股權交易中心-環境能源交易平台、四川聯合環境交易所、重慶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湖北碳排放權交易中心。
不過從全國幾大碳交所的實際情況來看,整體交易活躍度並不是很高。
根據上海碳交所公布的數據顯示,在2023年5月18日,全國碳排放配額收盤價57.93元每噸,漲幅2.99%。
當天全國碳排放配額(CEA)總成交量362710噸,總成交額2042.96萬元。
其中大宗協議交易成交量362500噸,成交額2041.75萬元。
而掛牌協議交易成交量只有210噸,成交額只有12165元。
大家沒有看錯,碳排放配額掛牌協議成交額不是120億,也不是1.2億,而是只有1.2萬元。
看到這,我估計大家都一臉疑問,碳排放為什麼這麼低迷,難道碳交所都是形同虛設嗎?
事實上,目前各地的碳交所交易確實非常不活躍,參與主體也非常少,交易類目也很少,所以導致交易比較低迷。
從全國各地碳交易所的實際表現來看,目前碳排放配額交易主要以大宗協議交易為主,也就是由兩個企業自行協商完成。
但大宗協議交易並不能反映市場的真實情況,這種由雙方發起的大宗協議交易,更多的都是為了應付一些任務而完成而已。
相對來說,掛牌協議才能真正反映市場的表現。
掛牌協議由市場自行定價,自行交易,這才能真正反映出當前碳排放配額的需求。
但是從各地碳排放配額掛牌協議交易實際情況來看,整體交易都比較低迷,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比如2023年碳排放配額累計交易達到23523.4萬噸,累計成交額達到107.78億;但是掛牌協議累計成交量只有3764.77萬噸,佔總成交量的比重只有16%左右;掛牌協議累計成交額只有18.46億,佔總成交額的比重只有17%左右。
那為什麼碳交易所協議掛牌協議交易如此低迷呢?其實這裡面的原因比較多。
我國碳交所正式推出只有一年多時間,目前還處於建設階段,所以整體運營並不是太完善,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制約碳排放市場交易的主要幾個因素。
第一、參與主體少。
目前碳排放配額交易市場主要以一些大型企業為主,這些企業有明確的碳排放配額,如果他們想要增加配額,那隻能通過大宗協議或者掛牌協議來獲取更多的碳排放配額。
但從全國範圍來看,真正參與碳排放的企業其實很少,很多中小企業都沒有參與到這裡面。
而參與主體之所以偏少,因為目前不同行業實際情況不同,如何給這些企業碳排放定量是一個大難題,所以導致很多企業碳排放都沒有一個標準,大多都是由當地政府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裁定,無法拿到市場進行交易。
第二、交易類目少。
目前碳排放配額交易主要以電力行業為主,這些行業有明確的碳排放指標,而且很容易進行度量,所以可以拿到市場進行交易。
但除了電力行業之外,其他行業參與到碳排放配額交易當中的數量很少,大多數行業都無法去準確定量並拿到市場進行交易。
從整體來說,目前碳排放市場的參與者、交易項目都比較少,無法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進入。
另外目前碳排放配額交易主要有一些大企業為主,這些大企業在交易過程當中,大多都不會按照市場價來進行交易,而是通過大宗協議完成交易,這又進一步導致市場交易活躍不足。
簡單來說,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場缺乏環境,所以導致掛牌協議交易很少沒有什麼大驚小怪的。
但目前碳排放交易市場還處於建設階段,未來隨着各種政策不斷完善,隨着參與主體越來越多,再加上我國對碳排放要求越來越嚴,我相信未來參與碳排放交易的主體會越來越多,到時候說不定碳交易所會變得越來越活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