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陳為 正和島總編輯
以色列第一眼:“吃穿住用行”吃:對於多次出國的企業家而言,此次行程的飲食估計是最簡單的一次。蔬菜、鷹嘴豆、玉米、奶酪、魚蝦、牛肉、大餅……,日復一日,鮮少變化,很多人不適應這寡淡風味,有人還提前從國內背了電飯煲,早上熬了米粥,就着自帶的榨菜來溫習國內熟悉的味道。唯獨見金曄食品的創始人李金倫甘之如飴,他每餐光盤,還稱要在自己公司引進推廣以色列食譜——這位“山楂大王”是內行,他知道為同伴嫌棄的“地中海飲食”是全世界公認最健康的飲食結構。回國後,我站上體重秤,也意外發現,一禮拜竟然瘦了4斤,頗為歡喜。事實上,去年看世界盃時候就發現:除了南美國家,其它足球強國,法國、希臘、西班牙、意大利、摩洛哥、克羅地亞……,基本都是地中海沿岸國家。我猜想,球員們強健的體能、充沛的活力與“地中海飲食”恐怕大有關係。穿:在穿着方面,以色列人分別處在3個世界裡。謹守猶太教規的以色列人,平時總是白衫黑褲,一襲黑色大衣,一雙黑色皮鞋,一頂黑色禮帽,兩鬢還有長長的發綹,在烈日炙烤下,也不動聲色。世俗化的信眾穿着與常人無異,牛仔襯衫,卻也得在頭頂上戴一頂瓜皮小帽。而在海法、特拉維夫這種海濱城市,另有一番景象:地中海的空氣很獨特,沒有海風中常有的咸腥味道,在海灘上赤足漫步、嬉鬧、打排球的都是短褲、比基尼,一派自由悠閑的清涼世界。儘管邊境仍不安寧,這裡卻自由自在、無比祥和。 住:以色列地狹人少,總人口不到1000萬,實控面積不到25000平方千米,且多沙漠戈壁。一路所見的房屋,無非“密矮破”:路邊山頭上,常密密麻麻地擠着一大堆房屋,學校、企業、住宅混跡其間;城市裡,少有高樓大廈,都是低平的樓;街道兩旁的公寓、店鋪,也大多風格粗糙,不加修飾。有一日回程中,看一尋常樓宇下有持槍衛兵,有人好奇,詢問嚮導是什麼機構,得知正是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的家。用:此行有個環節是去以色列的家庭體驗安息日晚餐。我們一行人兵分兩路,去了兩個以色列人家。每家都有3個小孩,十分可愛,一家人其樂融融。家裡不大,傢具也不多,書卻很不少。一開門,就看到牆邊滿壁的經書。以色列是全球人均閱讀圖書最多的國家,人均每年讀書達60本。即便在“安息日”,百業禁絕,飛機都要停飛,書店卻可以開門營業。而根據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發布的第二十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結果,2022年我國成年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為4.78本。返程的車上,來自台北的嚮導Angel專門交代:這裡的機場免稅店都是電子、化妝和日用物品,沒有LV、Prada、香奈兒這些大牌,以色列人不喜歡這類奢侈品。 Dream Big!小國家的大夢想資源的貧乏,物質的簡單,讓人聚焦於鑽研技術,探求真理,專註於更高遠的追求。在希伯來大學,我們看到一堵“榮譽牆”。這所大學是以色列最高學府,被稱為“中東哈佛”,愛因斯坦、弗洛伊德等人發起創建了這所學校。學校目前有1000多名教職工,25000多名在校生,校友已斬獲8項諾貝爾獎。 以色列學者寫的《猶太人與諾貝爾獎》中披露,儘管猶太人只佔世界人口的0.2%,但自1895年諾貝爾獎創立以來, 猶太人將22%的獎項收入囊中。在全球770名諾貝爾獎得主里,有150多位猶太人,這一比例在世界民族之林中獨佔鰲頭。以色列人為什麼聰明,以色列為什麼能成為創業創新的國度?我們一路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張平從文化角度給出了獨特見解。這位特拉維夫大學的終身教授,也是山東大學的兼職教授,對中猶國情和文化差異有深刻理解。他的課儘管深奧,引起多數企業家的濃厚興趣。他給出的答案是“平行邏輯”。在他看來,儒家文化追求“心安理得”,容易不求甚解,陷入徐復觀所說的“思維的懶惰”。而猶太人特有的“平行邏輯”卻鼓勵爭鳴討論,將問題一直深入下去。兩個以色列人有三個觀點,中國人則習慣於附和別人的觀點,害怕衝突。這是中以文化的一大分別。行程第三天,我們參訪了一所經學院,負責人給我們講的一個故事也為這個差別做了一個生動註腳:他的女兒在一所美國藤校教書,班上半數是亞裔學生。女兒初到美國時,他很挂念。一禮拜後,女兒給父親寫了一封信,裡面說:自己的學生好奇怪,大多數時候,他們總是靜悄悄的。幾年前,張平曾組織新儒家代表人物杜維明和一位以色列的著名哲人對話,現場卻陷入雞同鴨講的窘境。杜維明提問,如何面對爭論之時人際關係的緊張局面?以色列哲人根本聽不懂這個問題,在他們看來,沒有爭論、隱藏觀點才是奇怪的,這和人際關係何干? 我們需要一次新的“新文化運動”以色列之旅,看了工業互聯網、農業光伏、滴灌技術、網絡安全等領域的5家企業,造訪了羅斯柴爾德莊園、猶太經學院、大屠殺紀念館等多個機構,全程感受到以色列人的堅韌、夢想與創新。對於此行的企業創始人、管理者們來說,他們最為關心的始終還是:如何用以色列這面鏡子,照出我們自己的長短得失?車上,一位老闆由衷地說:“你看以色列人過得多好,我們可比他們辛苦多了”。嚮導Angel卻不附和,反而說了一句扎心的話:“你們是很辛苦,但很多辛苦都是自找的,不是嗎?”面對這個靈魂拷問,很多人不得不在心裡承認,似乎確是如此。行程臨近尾聲時,我向同行40位企業家分享了此行的觀感:我們尤其要向以色列學習的是求異思維和求質思維。 求異思維:儒家文化崇尚“求同”,和而不同,求同存異,都是要一樣、一致,而以色列人反對“一面倒”,警惕“一言堂”。一進佩雷斯和平與創新中心就會看到一句話,“Make a Difference”。以色列有一個著名的“第十人理論”——國防部情報系統成立了一個叫作“第十人”的特別機構,職責是:不管前面9個人得出的結論多麼正確,多麼萬無一失,他們必須提出異議,努力找出這9個人存在的錯誤,交給上級進行重新評估。這對於組織集思廣益、少犯錯誤,少走彎路無疑是值得借鑒的。對我們而言,不僅要“求同存異”,更重要的或是“存同求異”,如《創業的國度》里所言,“一切大的機構,無論是軍隊還是企業,都必須始終防範順從、集體思維的出現,否則這種整體性的趨勢會促使機構輕率地陷入某種可怕的錯誤。遺憾的是,大部分軍隊,還有眾多的企業,看上去更願意為了紀律犧牲靈活,為了體制犧牲主動,為了可預測犧牲創新。”求質思維:儒家講“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追求“文”和“質”的平衡。但平衡過甚,往往流於平庸。如果二者不可得兼,就要棄絕繁文縟節,追求簡單直接。新文化運動旗手陳獨秀當年提出“崇實際而薄虛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正是看透了傳統文化的病灶。讓很多商界領袖激賞的正是以色列特有的Chutzpah(虎刺怕)精神:挑戰傳統,不懼權威,崇尚實質。如何繞過浮華表層,直取事、理、物的“第一性”,是難得的磨練與能耐。 這是我們應該吸收的部分。對比以色列,在我們的文化存量里,首先需要揚棄與更新的,在我看來,是三種“文化”。一是酒桌文化。如果用域外視角來看,很少有中國人這樣嗜酒如命、以烈酒互相殘害的民族。酒桌文化的弊端與劣根人所共知,卻似乎又是人情社會所需,積習難改。我見過有些人,痛下決心擺脫無聊的酒桌文化,一概不參與應酬往來。但大多數人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恐怕還是無法逃脫。酒桌文化有四大缺陷:一是烈酒對健康危害甚大;二是酒桌很多時候是牌面與場面,欠缺自由與真誠;三是不少地方陪酒繁文縟節過多,浪費時間;四是酒桌上的話常是少有信用,缺乏營養。二是面子文化。中國人對物慾和面子的痴迷舉世罕見。衣錦還鄉是普遍追求,被褐懷玉則很是少見。疫情等因素重創之下,目前消費市場陷入低迷,奢侈品市場卻逆勢高漲:根據聯合早報近日報道,中國前四個月金銀珠寶類的消費同比增長達18.5%。今年第一季度,奢侈品巨頭LVMH在中國市場的拉動下收入同比增長17%,其中以中國市場為主不包括日本的亞洲地區營收同比大增37%;愛馬仕第一季度的表現也超出預期,不包括日本的亞洲銷售額增長23%。奢靡、炫富、攀比,都是面子作祟。面子文化,害人害己。但總有人能看透面子的虛妄,能跳出別人在地上畫的牢籠。任正非專門講過面子的問題,他說,自己最不要臉,所以進步最快。他也要求所有幹部,應該不要“臉”,要“臉”的幹部沒多大出息,沒本事的人,才處處在乎面子。“我要的是成功,面子是虛的,不能當飯吃,面子是給狗吃的。”三是官僚文化。曾國藩論人,有句妙語,“有操守而無官氣,多條理而少大言”。看一個人,主要看氣質;看一個環境,主要看氣候。打官腔、擺官派、官氣十足的地方,常有秩序,卻少自由與創造。官僚文化蔓延到商界,就是張瑞敏所謂的“商僚主義”。以色列的創新密碼在於“反等級的理念在以色列社會隨處可見,從作戰室到教室,再到董事會會議室,它無處不在”。創造與創新,首先來自於自由活潑的空氣。以色列之旅行將結束的時候,我們在耶路撒冷做了一場復盤夜話。我問此行導師、經濟學家向松祚,為何要第四次來以色列,到底是什麼吸引着他?這位多年來一直研究創新規律的獨立學者答道,“自由之精神,獨立之思想是一切創新和創造的根源。在我看來,以色列人是真正具有自由精神和獨立思想的人,他們中間孕育出了很多人類的先知與先行者,來這裡可以感受那些自由而偉大的靈魂”。
來 源:決策視點
(ID:jueceshidian)
所有曾瘋狂過的都散了
所有風光過的都退了
所有不知天高地厚的
全都變沉默了
——《Forever young》
以色列是我嚮往已久的一個國家。6月初,與正和島40位企業家一起,終於走近了它。在以色列呆了一禮拜,時間不算長,同行者卻多有感慨:這是一生難忘的一次經歷與體驗。參考資料:
[1]. 丹-塞諾,《創業的國度:以色列經濟奇蹟的啟示》,中信出版社
[2]. 西蒙·蒙蒂菲奧里,《耶路撒冷三千年》,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3]. 向松祚,《新經濟學》,中信出版社
排版 | 武小周
編輯 | 正風 輪值主編 | 正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