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一年前,OPPO Find X5 Pro 宣布首發搭載聯發科天璣 9000 旗艦處理。之後的半年,聯發科迎來了少有的高光時刻。
在 Android 陣營受困於隔壁驍龍 888 和驍龍 8 Gen 1 「發燒」的背景下,天璣 9000 成為了全村的希望,被手機廠商第一次廣泛地採用在旗艦系列上。天璣 8100 憑藉極高的能效也被視為新一代神 U,在各家中端機型中搶佔了不少市場份額,尤其是 K50 在系列中大獲成功。
但廠商們以前叫人小甜甜,現在都叫牛夫人。
去年 11 月,聯發科和高通差不多同期發布了新款旗艦處理器——天璣 9200 和驍龍 8 Gen 2。今年一看,除了「最佳拍檔」vivo 還在力挺,OPPO 被爆料將在 Find X6 上採用,天璣 9200 和天璣 8200 在高、中端市場基本上門庭冷落,廠商們還是更關心高通這廂。
圖/聯發科
誠然,驍龍 8 Gen 2 在性能和功耗控制上都優於天璣 9200,為此得到了更多的選擇和關注並不意外,但在中端處理器上,高通最新的依然還是只有一款不堪大用的驍龍 7 Gen 1。
而高通能夠再次從聯發科 8000 系列手中搶回不少中端手機的原因也並不難理解,說到底就是一個古樸的競爭策略——田忌賽馬。
高通的做法是將前代旗艦處理器驍龍 8+ Gen 1 下放到中端市場,在大降價的同時,通過旗艦級的芯片性能和特性吸引更多的終端廠商。
高通不是第一次這麼干,聯發科也不是第一次見。但過去聯發除了進一步調低定價以吸引終端廠商,其實並沒有太好的應對方式。直到去年天璣 9000 在高端市場獲得的突破和認可,到今年也意味着,聯發科同樣可以將前代旗艦處理器下放到中端市場了。
根據@數碼閑聊站的爆料,一加已經打算在 3 月推出一加 Ace 2 天璣版,搭載聯發科天璣 9000 處理器,也有 16GB 大內存版本。
聯發科終於也有了制衡高通「傳統藝能」的手段?
中端失守,高端補上
2 月 7 日,一加 Ace 2 發布,外觀設計上與一加 11 基本一致,只是在用料和做工上明顯還是「中端」定位,12+256GB 起售版本定價為 2799 元。不同於質感和價格,一加 Ace 2 搭載了一款旗艦級處理器——驍龍 8+ Gen 1。
一加之外,紅米、realme、iQOO、榮耀也都在近期推出了搭載驍龍 8+ Gen 1 的中端手機,起售價普遍都定在 3000 元以下,包括 vivo 泄露出的一款豎向摺疊手機,據透露也將採用驍龍 8+ Gen 1。越來越卷的中端機市場,甚至讓較早發布的紅米 K60 選擇了降價:512GB 版本直降 300 元。
圖/小米
高通成功在中端市場搶回陣地的另一面,也是聯發科的失守。截至目前,除了 iQOO Neo7 SE 首發搭載天璣 8200,紅米也發布了 K60E,但不僅廠商不重視,也見不到太多的用戶討論。
公允地說,雖然天璣 8200 繼承了前代天璣 8100 的能效表現,但從綜合表現來看,很難指望終端廠商和消費者將驍龍 8+ Gen 1 和天璣 8200 視為競品。
這也是高通的高明之處。中端的 7 Gen 1 已經被證明了完全無法和聯發科的天璣 8100/8200 相抗衡,去年廠商們推出的一系列中端產品基本採用了天璣 8100,沒有人關心驍龍 7 Gen 1。
但驍龍 8+ Gen 1 的下放,一舉打破了天璣 8000 系列在中端市場的優勢,彌補了高通現有中端產品乏力帶來的缺口。
但本質上,用之前的「上等馬」比對方的「中等馬」,前提還是之前要有足夠好的「上等馬」。去年這個時候,高通就面臨不僅驍龍 8 Gen 1 不行,就連上代旗艦驍龍 888 都不堪用,只能拿出更早的超頻版驍龍 865——驍龍 870 充數。
用了好久的「上等馬」,圖/高通
聯發科也是同理。天璣 9000 之前,Android 陣營手機廠商和消費者一直都把驍龍芯片當做旗艦機的首選,而天璣只有在中低端機上才被接受,就算用自己最新的旗艦芯片也能抵禦高通之前的「上等馬」。
天璣 9000 改變了很多事,不僅讓聯發科第一次成功撬開高端的大門,有了一匹「上等馬」,也讓高通「田忌賽馬」優勢大大縮小。
天璣 9000,正面迎戰
驍龍 8+ Gen 1 採用了台積電 4nm,CPU 為 1+3+4 三叢集架構設計,其中超大核 Cortex-X2 最高主頻提升到了 3.2GHz,Adreno GPU 性能也有一定提升。更關鍵的是,在性能提升的同時,驍龍 8+最大的改進還是對功耗的優化,CPU 功耗降低了約 30%,GPU 功耗降低最高也有 30%,平台整體的功耗相比下降在 15%左右。
天璣 8200 相對天璣 8100 只是進行了小改進,從台積電 5nm 工藝換到了同節點的 4nm 工藝,4 顆 A78 的頻率從 2.85GHz 提升到了 3.0GHz,GPU 也從 852MHz 超頻到了 950MHz 左右。
如果說中低頻性能上天璣 8200 還能有一定的能效優勢,但高頻性能的不足、旗艦芯片更好的 ISP、5G 基帶以及一系列特性,都決定了天璣 8200 面對驍龍 8+ Gen 1 有些底氣不足。
去年的天璣 9000 才真正能與驍龍 8+ Gen 1 一戰。
圖/b 站@極客灣
極客灣此前就做過驍龍 8+ Gen 1 的性能分析,並與天璣 9000 進行了對比。CPU 部分,兩者在低負載下能效基本一致,中高頻上則各有勝負,天璣極限性能還更高。
圖/b 站@極客灣
GPU 部分,高通自研架構還是有明顯的優勢,大部分頻率下驍龍 8+ Gen 1 功耗都低於天璣 9000,極限性能也高於後者。不過,考慮到即便是大部分手游對 GPU 的性能需求也較低,具體到日常體驗中,未必如能效曲線中表現得一邊倒。
綜合來看,兩款 SoC 基本可以說處在不相伯仲之間,而這也是聯發科用來守衛 2000 元以上中端市場的底氣所在。只是,留給聯發科的挑戰並不輕鬆。
聯發科需要找到價格以外的優勢
半導體行業屬於資本密集型行業,投入高、周期長,但是又贏家通吃,市場上一般只會剩下兩三個巨頭,比如 CPU 領域的英特爾和 AMD、圓晶代工的台積電和三星,又或是手機芯片業務之上的聯發科和高通。其中,總有在技術、資金和人才上積累更多的一個巨頭佔據更強勢的地位。
相比高通,聯發科自然處在更弱勢的位置。手機廠商在旗艦產品上長期以來都是以驍龍的旗艦芯片平台為基礎進行性能、影像、基帶等方面的軟硬件調教。在去年一波的天璣 9000 機型中其實就暴露了這個問題,除了 vivo 之外,各家對天璣 9000 的調教都不甚如意。
vivo X80 Pro 天璣版,圖/雷科技
如果天璣 9000 最終下放到一加 Ace 2 的價位,除了要保持對驍龍 8+ Gen 1 的成本優勢,也還是要面對軟硬件調教背後無形的成本,遑論去年搭載驍龍 8+ Gen 1 的機型還是要比天璣 9000 多,廠商能輕易地將之前積累的經驗遷移到新機上。
這並不意味聯發科始終就只能用「更低的價格」抵消廠商的調教成本,以及高通品牌的無形價值等。聯發科可以先專註在少數廠商的重點產品,通過更緊密、更深入的合作,包括深度調教等幫助廠商在產品上率先建立優勢,從而吸引其他廠商和消費者。
當然,影響結果的因素會是多方的,來自終端廠商,來自消費者,來自對手高通,也來自聯發科自身。但只是指望對手犯錯並不理性,聯發科只能抓緊自己能抓住,更聚焦在自身的產品、技術和客戶,才能在未來市場和技術的變化中抓住機會,彎道超車。
題圖來自 Wikimedia Commons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未經允許不得轉載,合作事宜請聯繫linxiuliu@leike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