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全年陽氣最旺的時候來了,3宜3忌專補各種虛

夏至這天,白晝最長,陽氣最盛,此謂“陽氣至極”;北半球白晝漸短,黑夜漸長,此謂“陰之始至”;夏至時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太陽運行到最北,過後太陽逐漸向南移動,此謂“行之北至”。

夏至有吃涼麵的習俗,源於唐代

青青高槐葉,采掇付中廚。

新面來近市,汁滓宛相俱。

入鼎資過熟,加餐愁欲無。

碧鮮俱照箸,香飯兼苞蘆

——《槐葉冷淘》唐·杜甫

冷淘就是涼麵,在唐朝,槐葉是一種食材,味涼苦。采嫩葉搗汁和面,做成麵條,煮熟後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鮮碧,然後撈起,以熟油澆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時再加佐料調味,是消暑的冷食。

夏至節氣陽氣最盛,陰氣始生,這時候空氣濕度大,溫度高,很容易有各種虛,需要特別養護身體,養好了,也可以藉助天時清理身心。

夏至養得好,健康一整年,3宜3忌要注意!

宜:曬後背,補足陽氣

忌:生氣易怒

夏至是全年陽氣最盛的時候,特別有助於身體排寒,如果你有一些冬天容易發作或容易加重的情況,比如:

● 久咳、鼻炎、慢咽、體虛易感冒、反覆咳喘;

● 或者身上肉肉冰涼,總是感覺脖子涼颼颼的;

● 怕風、怕冷;

● 還有關節病痛、風濕、腰酸無力、老寒腿;

● 宮寒、月經量少、姨媽痛、肩頸僵硬疼痛;

● 容易拉肚子,怕冷,洗了冷水會感冒的;

這些都是因為身體陽虛,體內有濕、寒、風等邪氣。它們容易造成身體的寒凝血瘀,可以用這個“曬後背”的方法來改善。

它在古代被稱為“日光灸”。太陽是天然的陽氣來源,夏至的陽氣更足。人的後背有兩條大的經絡,督脈和膀胱經。督脈總管一身陽氣,膀胱經既能抵禦外邪,又是排毒通道。夏至是陽氣最盛的時候,此時曬背相當於給身體做一次大保健,可強身健體,排出身體陳年寒氣。

天氣晴朗的時候,在太陽下山之前,到戶外背對太陽,曬後背30分鐘,尤其是腰部的命門穴,同時做深呼吸,讓陽氣從口鼻和命門進入人體。

曬的時候你可能會發抖、打噴嚏、流鼻涕,有的人甚至會膝蓋冒冷風,拉肚子,不要害怕,都是身體正常排寒的表現。

如果你平時脾胃很虛、身體濕氣也重,還有這些情況:大肚腩、肚子上肥肉涼呼呼的,大腿粗摸上去涼、屁股涼、後腰涼;舌頭胖有齒痕、面色黃、唇淡或黯、胃口不好、天熱就頭暈、倦怠乏力、大便不成形、吃涼腹瀉、關節冷痛、痛經……

這種情況就需要做夏至節氣灸。

關元穴藏着人體的真陰真陽,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艾灸關元穴!中醫把它比喻成人身體的一個重要的“閥門”,既是人身陰陽元氣交關之處,又為聚氣凝神之所。

同時,關元穴還是人體脾經腎經、肝經在任脈的交會點,夏天很多人吹空調、吃冷飲,體內積聚了一定的寒氣,經常艾灸關元可使腹內寒氣消散,小腸吸收功能增加,有健脾、溫腎、補陽的作用。

夏在五行應心,關元穴是小腸的募穴,心和小腸相表裡,所以艾灸關元還有助於心臟的養護。配合神門穴、內關穴、少府穴,能改善因夏季多汗導致的心氣虧損,使陽氣和心氣都得到呵護。

夏季與心氣相通,因此,立夏養生關鍵在於“養心”。夏至後,氣溫逐漸升高,心陽容易過於亢盛,所以內心煩躁易怒,並進一步導致肝氣鬱結。在初夏之季可以多做些安靜的事情,比如打坐,聽輕音樂,可以調節精神、保持心情舒暢。

宜:用扇子

忌:空調開太大

夏至之日,俗謂之朝節。

婦人進彩扇,以粉脂相贈遺。

—— 《遼史·禮志六·嘉》

夏至天氣炎熱,古時候閨蜜之間有互贈扇子、胭脂水粉的習俗。扇子是夏至的時物,空調太涼,不如”輕羅小扇撲流螢“。如果太熱,開空調也別開太大了,從室外進入室內,如果溫度驟降,也容易感冒。

夏天天氣熱,出汗多,人是比較虛的,現代人身體寒熱交雜的情況又很多,再加上很多人二陽後身體也更虛弱,肺氣不足。此時就更不宜每天吹空調,不太熱時用扇子或風扇降溫更好。

如果你也感覺比較虛,平時很累,沒精神,可以平時有空多練練八段錦,改善氣虛問題,養氣血,通經絡,安神定志。一套做完,如果神清氣爽,而不是大汗淋漓,說明這套功法是在養你。

宜:睡午覺

忌:熬夜

天氣越來越熱,人體消耗比較大,氣會很散,出汗也多,容易傷陰。最簡單最好的辦法就是要多睡覺,尤其是睡午覺,能滋陰養血,寧心安神。

如果熬夜不僅傷陰傷血,工作一天的陽氣無法得到休息,也會傷陽氣。直接的表現就是,睡不好,第二天非常沒精神的。補血有很多方法,最簡單的就是睡覺。睡好了,你身體製造氣血的能力會增強,能把身體的根本養起來。

如果你睡不好覺,經常失眠,心事很多,有一個用了上千年的方法,《金匱要略》中的酸棗仁湯。正所謂:“虛煩虛勞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做法:酸棗仁(炒),甘草知母茯苓川芎。用500毫升的水煮後趁熱喝,每天早晚飯前各喝一次,一般2~3天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