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稻埕,雅稱稻江、稻津,是台北市大同區西南部的一個傳統地域名稱,因具有大片曬稻穀的空地而得名。咸豐元年,泉州府同安縣人林藍田為躲避海盜洗劫,自雞籠遷至大稻埕經商並開設店鋪,開始這裡的商業活動。
大稻埕一直以來都是個熱鬧與充滿傳統風情的地方,這裡每年舉辦一屆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每年藝術節期間,人們穿起1920年代的服裝,開開心心的走在老街上,猶如穿越時空,回到那個繁華、興盛的大稻埕。
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由 Bookstore 1920s(二十書店)、思劇場、財團法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在2015年發起,2018年已是第四屆。
2018年延續了“越在地、越國際”的策展理念,主題節目匯聚了來自八個國家的創作者參與,並規劃“駐埕藝術家”計劃,邀請國際創作者與在地民眾共同進行屬於大稻埕的作品。
通過“時空劇場——1920變裝遊行”和“戶外才華市集”,邀請社會大眾參與演出、一起“狂騷”,並以工作坊及系列講座進行藝術、本地與國際關係的深度對話。
期許藝術節能將國際與社區、藝術創作與生活/產業連結,在串聯店家資訊之外,也傾聽參與居民和創作者的聲音,實現他們的想法,讓“由你我手中長出來”的大稻埕國際藝術節,,一年比一年精采。
2018年大稻埕國際藝術節的主視覺由蕭子強設計,運用由動態感的幾何拼湊出藝術節活潑的意象,當海報張貼於牆面或柱子轉折時,便會成為立體的錯位通道,讓觀者的視覺也穿梭於時間與空間,彷彿回到1920的狂騷!
讓我們來看更多這套設計在活動中的應用吧!
下面是前幾屆主視覺設計的回顧:
2017年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2016年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2015年大稻埕國際藝術節
圖片來源於網絡
-
歡迎關注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