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記者金朝暉 通訊員楊超 尹新洪 王炳超 近日,吉林省四平市黑土生態食材玉米高質量發展研討會在中國農科院舉行,重點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質量強國建設綱要》與中辦、國辦《關於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研討會由中國農業科學院老科協農業規劃委員會、北京神飛航天應用技術研究院、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生態原產地委員會、吉林省四平市玉米高質量發展產業辦公室、中咨國業規劃中心聯合主辦。
中國農業科學院老科協農業規劃委員會會長、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生態原產地委員會會長孫建,四平市一級巡視員、四平市玉米高質量發展產業辦主任寇春生,農業農村部農業生態與資源保護總站副處長、中國農村能源副秘書長魏麒元,北京神飛航天應用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曲建偉、副院長毛宏偉,四平市玉米產業高質量發展榮譽大使沈德福,民政部地名研究所專家、中國食品報社中食創學院執行院長王殿彬,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生態原產地委員會執行會長傅明,人民網科技公司總經理助理勾國增,四平市玉米產業辦副主任劉志剛等出席了研討會。
孫建介紹,黨的二十大報告要求提高人民生活品質,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按照國家生態原產地、生態食材等標準評定的生態品牌產品就是為人民提供優質生態、生活、生命健康的產品,按照新時代農業八字憲法,遵循人類與自然、動植物與微生物和諧共生原則,打造四平黑土生態食材生命農業產業園,引導四平生態產品為健康中國、健康全民服務,提高人類健康水平。
寇春生介紹,四平市位於“世界三大黃金玉米帶”東北黑土地上,適宜的氣溫、降水、生長期,讓四平玉米與五常水稻、東北大豆並稱為“黑土地三寶”。為打造出獨具特色的四平玉米品牌,四平市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與國家《質量強國建設綱要》,積極推進玉米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健全玉米品牌培育、發展、壯大的促進機制和支持制度,打造四平黑土生態玉米品牌。近年來,四平市玉米產業形成一、二、三產高質量融合發展態勢,促進了玉米產業現代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曲建偉、毛宏偉分別介紹,就北京神飛航天應用技術研究院與中國農科院老科協農業規劃委員會、中國林業與環境促進會生態原產地委員會聯合發布“航天生態食材”團體標準情況,助力四平市與梨樹縣政府挖掘黑土生態食材玉米與航天食品產業的價值,實施黑土航天生態食材、生態地標農品品牌提升行動,加快形成以航天生態食材玉米、美食地標品牌為基礎的區域公用品牌、地方品牌格局,提升航天生態食材玉米產品溢價、市場佔有率及消費者信任度。通過“農、文、康、旅、教”及一二三產融合,實現生態產業和產業生態化發展,促進四平鄉村振興與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研討會期間,中國農科院老科協農業規劃委員會、北京奇豐農業研究院聯合組織了“生態肥料助力四平黑土生態食材玉米產業發展”專題座談會,會議由孫建主持,中國綠色食品協會益生菌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北京豐合宇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鄭煒,北京奈艾斯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肖越,四平市秸寶農牧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吉林省伍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王雅芝等參加了座談會。會議圍繞利用梨樹縣的養殖糞污與作物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生產商品有機肥,實現有機肥替代化肥,減輕農業面源污染、化肥用量、黑土地保護、增強四平玉米原產地生態等主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建議四平梨樹縣系統使用生態肥料、植物源農藥、生物農藥培育黑土地生態土壤,生產出優質生態玉米,為人們提供更多的生態食材餐飲、生態美食地標、生態旅遊、生態康養產品,形成生態食材品牌產品的產業鏈、品牌鏈、供應鏈、價值鏈。
根據國家相關文件精神,農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是發展種養結合、生態循環農業的重要環節,是土壤保護和修復的重大舉措,通過增施有機肥,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狀,增加了土壤有機質含量,維持與加強了土壤生態和質量,是一舉多得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措施。有機肥料生產技術在處理農業廢棄物的同時,具備能源和有機肥料雙重屬性,是當前處理農業農村廢棄物的主要技術途徑之一,在糧食安全保障、生態、循環農業、人居環境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連接農業生態發展和健康安全農產品的橋樑。
北京神飛航天應用技術研究院專家委副主任楊昌林、院長助理毛宏磊,四平市玉米產業辦主任助理關升遠、四平市玉米產業辦品牌發展部副部長王宇狀,中國農科院中咨國業規劃中心主任莫冬、副主任張智、陳小梅、時理想,副總工程師張立強,亞太生態地標評價中心主任助理陳天佑、陳思安、劉長江等參加了研討會。
編輯:劉彥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