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靜農(1903--1990),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書法家。字伯簡,筆名有青曲、孔嘉等,安徽省霍邱縣(今六安市葉集區)人。幼承庭訓,讀經史,習書法,中學後入北京大學國文系旁聽,後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肄業,奠定了國學基礎。1925年春初識魯迅,後兩人關係密切,友誼深厚。1927年後,任教於輔仁大學、廈門大學、山東大學及齊魯大學等。抗戰後,舉家遷四川,任職國立編譯館。1946年赴台,後任台灣大學中文系教授。台靜農治學嚴謹,在文學、藝術、經史等多種領域均涉之甚深,並以人格耿介、文章書畫高絕馳名。有《靜農論文集》《靜農書藝集》《台靜農散文集》《台靜農短篇小說集》等行世。
訪台靜農先生舊居
文/張繼剛
二十五年前,過台北訪伯簡先生故居,台北市大安區龍坡里九鄰,溫州街十八巷六號台大宿舍“歇腳庵”,台先生在此居住了四十年,後於一九九零年遷居溫州街二十五號新居,不幸一年後辭世。此時台北,深秋季節,是日又細雨如麻,友人郝明廬先生不辭辛勞,相陪於溫州街上,詳細盡述了台靜農先生不為人知之軼事,明廬兄就讀於台灣大學中文系,與靜農先生有師生之誼,為予詩友,往來韻語托意,時亦有討論法書藝事。
台靜農、莊嚴、張大千
記得第一次聽說台靜農先生,是1987年中秋過後數日予隨家師過訪元白先生堅凈居,兩位先生談起台灣諸友人,始知台靜農先生其人。先生安徽六安人,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書法家,亦知先生早年與啟功先生同任職於輔仁大學,未名社成員。後陸續對台先生有所了解,讀了幾篇先生的文章,知其行文內容風格皆師法魯迅,不僅寫出了等級制度和封建習俗造成的鄉村悲劇,還寫出了民國初年軍閥橫行和社會動蕩,給人們帶來的深重災難。再後來讀到香港文學家劉以鬯先生評其“二十年代,中國小說家能夠將舊社會的病態這樣深刻地描繪出來,魯迅之外,台靜農是最成功的一位”。
《中國文學史》(全二冊),台靜農著
而台靜農先生之詩,舒蕪先生云:“受明‘遺民詩’之影響,其冷冽之境,獨樹一幟。”然縱觀先生書法,知少年時受乃父佛岑先生影響巨大,佛岑先生書法造詣極高,耄耋之年筆耕不輟。傳嚴先生追憶道:“余之嗜書藝,蓋得自庭訓,先君工書喜收藏,以至耳濡目染,浸假而愛好成性。”先生書法,初為實用,抗戰入川後才着意於書法藝術之研究,初學覺斯後入二王,因沈尹墨告知“王書爛熟傷雅”而棄,追倪元璐奇崛超逸之風格,且一生服膺,在追求倪書的同時,又思黃道周左顧又盼,相互照應之趣,在繼承與求變中,信筆揮毫,磊磊落落,不同凡響。
台靜農作品
後又取法《石門頌》,於點畫沉着勁道處,創結體舒朗自然古拙之美,師古出新,雖宗古人,卻不亦步亦趨,其隸書雖得漢隸形態,亦藏己之面貌與氣象,達到了融會貫通,成一家之體。故學者論其書“有意貫通晚清以來之書學方向及傳統審美情趣”。
台靜農作品
靜農先生亦擅畫梅,予過台北曾購得一本《靜農墨戲集》,大部分作品為梅花,予賞其跡,頌其梅與其心性同耳。江兆申先生亦認為,“靜農與冬心相同者,是將其真實性情豐富筆墨,將物的形象加以涵融陶冶,使作品具有弦外音、形處似”。台北故宮博物院莊嚴先生見其早年墨梅卷,頌“筆法精絕,平生僅見”。啟功先生亦贊“枝幹穿插,花葉掩映,各得其所”。
台靜農作品
靜農先生一生坎坷,早年三次入獄,中年飽受流離,晚年安定。一九二八年初,托洛茨基的《文學與革命》一書,經未名社社員韋素園、李霽野合譯,交未名社發行,寄濟南第一師範代銷時被截查,時軍閥張宗昌主政山東,電報北京當局,要求查抄《文學與革命》出版機構,對譯者及出版者“嚴辦”。台靜農先生為未名社成員,亦無故受牽其中,於是年四月七日被捕,後經友人常惠托葉公綽先生出面協調,於本年五月二十六日獲得釋放。一九三二年十二月十二日,北平公安局又以共產黨嫌疑人將其逮捕入獄,在陳垣等人的努力下,獲得無罪釋放,台靜農先生從此離開了輔仁大學,回到故鄉。一九三四年七月二十六日,北平憲兵隊以“共黨嫌疑”將其送往南京囚禁,同案者有李霽野、范文瀾,這次災難亦得到蔡元培、陳垣等諸先生營救,於一九三五年初獲釋。一九四六年十月十八日,台靜農先生攜家人自滬乘船抵達台北。初任職於台灣省編譯館,後隨許壽裳先生轉入台灣大學中文系任教,台靜農先生先後任教於輔仁大學、齊魯大學、山東大學、廈門大學、四川白沙女子師範學院。
台靜農作品
台靜農作品
靜農先生人格學養對門生影響極大,予無緣拜識先生,九十年代中期,過訪台北時心中亦有打算,拜偈靜農先生故居,了解先生生前生活情況及學術思想、文學作品,是這次訪問台灣之重要事情之一,而這一想法得到了實現,使我更為驚喜的是明廬先生為予解讀了台靜農先生之生命境界、文學思想、作品內涵。台北數日,收集了《靜農論文集》《靜農書藝集》《台靜農散文集》《台靜農短篇小說集》等書籍,並結緣購得台靜農先生的一幅隸書對聯“敲門借書探碑學榻,賣劍買琴斗瓦輸錭”。台先生這幅大作類同作品二十五年後亦在海上藏家王雙強著《老虎來了》一書中所見,只是尺寸略有不同,辛丑八月雙強先生在上海舉辦關於碑拓方面的學術會,通過友人翟敬之先生邀請參加盛會,時予在校主持學術會議,未果。而書中對聯勾起了我二十餘年前過訪台北的一段往事,及對靜農先生景仰之情,記之。
辛丑十月七日夜於雲廬
· END ·
編輯 | 葉燃燃
張繼剛
1966年生,字慎之、號知行,遼寧師範大學畢業,師從楊仁愷先生三十年。集目鑒、比較、分析、考訂、心性學等綜合學科,建立“書畫鑒定與心性學”學理。古書畫鑒定家,書畫家、學者,當代文人畫家之代表,倡導“文人畫之士人精神”。涉獵文、史、哲、詩、詞等,創建“雲廬藝社”學術機構。專著先後由四川美術出版社出版《沐蘆草堂叢稿》、西泠出版社出版《西泠問話》、安徽美術出版社出版《硯池滴音》、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詞畫研究》及畫集等多種,發表論文百餘篇,作品被耶魯大學、劍橋大學、巴黎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陝西歷史博物館、四川博物院、海南博物館、三峽博物館等國內外博物館收藏,並應邀個展。
2016年起成功的組織了中國古書畫鑒定修復保護國際高峰論壇,創造性的將書畫鑒定、修復、保護三個領域融為一體,開啟了國際學術界之先河,推動了國際學術界於2017年成立了中國古書畫鑒定修復與保護國際學術委員會。
現中國人民大學文獻書畫保護與鑒定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中國古書畫鑒定修復與保護國際學術委員會主任、雲廬藝社社長,享受國務院專家津貼。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