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爾斯加冕花費2.5億,御座下卻放着一塊粗糙的石頭,有啥講究

查爾斯三世加冕


北京時間5月6日,英國國王查爾斯三世正式加冕,這是第二次被電視直播的英王加冕典禮,整個儀式開銷可能達到2.5億,恢弘壯觀,讓人回憶起日不落帝國的雄風。英國國王加冕儀式的流程、器具等,都帶有極為悠久的歷史及宗教象徵意義。尤其是看過直播的朋友可能會發現,御座下面有一塊粗糙的石頭,似乎並不搭調。這塊石頭有什麼講究嗎

一、宗教信仰的支持

公元597年,教皇大格列高利派遣傳教士到達肯特王國,從此之後英格蘭逐漸基督教化。教會需要王權的保護來獲得更多信眾,王權也需要宗教給自身的統治賦予神性色彩。因此,英國國王的加冕儀式是日耳曼傳統和基督教儀軌融合的結果。查爾斯的加冕儀式充滿了宗教色彩,提醒着人們他不但是英國和其他14個英聯邦國家的國家元首,還是國教的最高領袖。

膏禮是登基儀式的重頭戲,又叫塗油禮,是由教會人員將橄欖油香脂的混合物塗在國王身上的禮儀。膏禮最早起源於《舊約》,國王掃羅、大衛、所羅門等都被先知撒母耳等塗過油。公元751年,加洛林王朝的開創者丕平篡奪了墨洛溫王朝的權力,為了得到合法性的確認,他邀請教皇卜尼法斯為他在加冕典禮上塗油。自此之後,膏禮逐漸成為歐洲國王登基的必備環節。公元973年,國王埃德加在巴斯城由坎特伯利亞大主教塗油。受膏之後,國王就不再只是凡塵世界的人,而是被“聖靈”降臨的、有着神授權力的君主。

最初,英國國王們接受塗油禮時都是跪着的,從查理一世開始,國王為了表明自己才是英國的至尊,都坐在聖愛德華寶座之上。一開始國王接受塗油的身體部位也只有頭部、胸部和雙手,後來增加到五處部位:新增了肘部內側和兩肩。但是在1838年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又減少到只有頭部和雙手受膏。

查爾斯三世受膏,像其母親當年一樣,被圍在屏風之中


1042年,英國國王“懺悔者”愛德華登基,他極為虔誠,即位後不久就下令建造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但是當教堂竣工後,他便因重病駕崩,而後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里。權臣葛德溫趁機奪權,他的兒子正式即位,是為哈羅德二世。1066年,諾曼底公爵以自己是愛德華國王血親為依據,要求繼承英國王位,並率兵征服了英格蘭。為了表示自己的王位來自於“懺悔者”愛德華,他在當年聖誕節時於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舉行加冕禮,此舉為之後的歷代英王所遵循。

二、世俗權力的體現

隨着騎士時代的到來,寶劍在英國國王的登基儀式中越來越重要,英國國王也開始成為世俗世界中理想騎士的化身。

獅心王理查德一生戎馬,在他的加冕儀式上,三名貴族分別捧着三把寶劍走在隊伍中。後來這也發展為固定環節,三把劍分別為沒有劍尖的慈悲之劍、鋒利的正義之劍和塵世之劍。

描述1066年哈羅德二世加冕的貝葉毯畫

宣誓也是登基儀式的重要程序。誓詞被認為是國王和教會、國王和人民之間建立的契約。亨利一世加冕時的誓詞後來被以憲章的形式頒布,成為著名的《大憲章》的文本範例。最初誓詞主要包括三點:國王承諾維持教會和人民的和平、國王會鎮壓強取豪奪的不公正行為、國王會處事仁慈。後來宣誓環節變成主教提問、國王回答,國王還要承諾尊重英國的法律與習俗,保護平民的利益。誓詞的變化反映了英王受到法律的制約,需要得到人民的擁護。

加冕時手套的細節


在加冕典禮上,英國王室代代相傳的象徵王權的信物都會亮相,最值得注意的就是“權力之球”,又被叫作“國王的蘋果”。早在古希臘時期,泰勒斯等人就發現陸地是一個球體,世界也就被表述為被阿特拉斯背着的巨球。在古羅馬時期,眾神之王“朱庇特”的雕塑經常會出現他手執球體的形象,許多皇帝也給自己塑了這樣的像。

後來到了中世紀時,地圖繪製者們往往以“T-O”圖來表達人間的地理概況:歐洲、亞洲和非洲以T形為分界線,世界的邊緣還環繞着O型的海洋。權力之球也就用珠寶鑲上T型的邊,上面還加上了代表教會的十字架。

“T-O”圖


查爾斯加冕儀式的寶球,製造於1661年,通體金色。

王冠與寶球


查爾斯國王還在加冕典禮上獲得兩根金質權杖,一個被稱為君主權杖,上方有十字架、心形鑽石,象徵著權力和正義,另一個則裝飾有鴿子,被稱為公平和憐憫之杖。

查爾斯三世加冕


加冕御座則製造於1300年,被戲稱為英國最古老的傢具。椅子背面留有許多18、19世紀的遊客塗鴉,一個叫P.Abbott的人在1800年還曾睡在這把椅子上,留下了到此一游的證明。

椅子下還放着一塊粗糙的石頭,即“斯昆石”,也叫命運之石。這石頭據說曾用於檢驗愛爾蘭王室血統。當愛爾蘭國王加冕時坐在石頭上,如果這人是王室子嗣,石頭就會發出叫聲,如果是偽裝的,石頭便會沉默不語。後來有着愛爾蘭王族血統的蘇格蘭君主麥克埃爾克將其帶到了蘇格蘭。

撇開怪力亂神的傳說不談,斯昆石一直是蘇格蘭人心中的聖物,石頭還被刻上這樣的文字:如果命運正確,這塊石頭在哪裡找到,蘇格蘭人將加冕這個國家的君主。

公元1277年,愛德華一世征服了蘇格蘭,把石頭帶走放到加冕寶座之下,以此表示英格蘭與蘇格蘭的統一。不過蘇格蘭人一直對此憤憤不平,1950年,4名蘇格蘭民族主義者還曾闖入教堂偷走斯昆石。在1996年,蘇格蘭人爭取到了在平時保管斯昆石的權力。今年4月,王室也專門派人暫時迎回此石。

英國最古老的傢具


文史君說

英王加冕,不僅是全世界矚目的盛大儀式,更包含了英國自查理一世以來的歷史文化。一方面,膏禮等宗教儀式,賦予英王“君權神授”的神秘性,另一方面,各種帶有象徵意義的寶器紛紛亮相,標誌着英國國王還是英國世俗界最高權力的代表。因此,這一盛大的儀式,不但能為全世界所矚目,更能為進一步理解、解讀英國王權提供鮮活的例證。

參考文獻:

The Coronation Chair and Stone of Scone. History, archaeology and conservationby Warwick Rodwell, 2013;

陳晨:《伊麗莎白一世加冕典禮研究》,山東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年。

(作者:浩然文史·史海尋珍)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片,除特別註明外均來自網絡搜索,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浩然文史是全博士團隊文史科普自媒體,全網主流平台文史類優質作者。讓專業的歷史更有趣,讓有趣的內容更有深度。古今中外,考古文博,更多內容請關注我們的同名公眾號(id:haoranwen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