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度反轉!魏哲家承認在日本的計劃,台積電為何執着於美日市場?

再度反轉!魏哲家承認在日本的計劃,台積電為何執着於美日市場?

芯片規則的不斷升級,導致台積電不得不放棄第二大客戶華為,由此保證營收的希望只能寄托在美企身上,在老美一步步的誘導之下,答應了120億美元投資建廠,但事情並沒有就此結束。

亞利桑那州5nm工廠的移機典禮上,劉德音宣布會繼續擴大建廠規模,表態會新建3nm的產線,並且投資總額將提升至400億美元,年產量將達到60萬片晶圓,這一下子讓台積電成為了眾矢之地。

然而一個月不到,台積電的建廠計劃再度迎來了反轉,總投資70億美元的日本工廠開建之後,魏哲家再度確認了擴充產能的計劃,正在討論第二座半導體工廠的建設,台積電這是要幹嘛呢?

台積電的擴產計劃

當初台積電在亞利桑那州拿地的時候,其實就有考慮大面積的擴產了,土地面積足夠建設六座大型工廠,但後續因為老美的出爾反爾,答應的補貼沒有及時給到位,獨自承擔高出本土50%的建廠費用,讓台積電非常的不滿,開始逐步拖延赴美建廠計劃。

在5nm工廠的移機典禮上,負責人多次高呼:“美製造業回歸了!”但實則這只是過度自嗨的表現,很快被“自家人”給點破了,彭博社表態:“在美建設的不過是落後的技術,全面投產後也不過佔到總產能的2.85%,要想解決美企的需求,台積電需要準備1萬億美元資金!”

這句句直戳“心窩子”的話,也讓我們明白了台積電的計劃“不簡單”,從表面上就能夠有所獲悉,2024年投產5nm、2026年投產3nm,彼時台積電早已掌握了2nm的量產工藝,對比起來自然就是落後的技術,而這個投產時間還只是預估的,一切還是掌握在台積電手上。

而這就是掌握核心技術的優勢,只要美企還要依賴代工一天,台積電就不可能被打倒,面對三星的步步緊逼,顯然台積電也感受到了一定的壓力,算是開啟了全球化的市場布局,而印度、德國、日本等等國家都在考察之列。

而日本地區則成為了首要目標,原因在於日企掌握了半導體領域很多核心的輔材,這能夠節省很多的費用,無需耗費精力和時間去布局供應鏈,而日本也非常的乾脆,只要台積電願意來就承擔一半的建廠費用,首座投資70億美元的工廠,目前已經開始步入建設階段。

在放開一年的授權之後,台積電不顧後續潛在的風險,堅持投資28億美元去擴產南京工廠,也很好的說明了並沒有放棄大陸市場,而總投資600億美元的台南18廠也確定了,建設的都是5nm、3nm的產能,證實了台積電後續的目標依舊在本土。

但其中依然存在着一些疑問,既然後續的計劃都在本土,為何要耗費400億美元建設美地區工廠,同時還大力的去擴建日本工廠呢?台積電究竟是出於何種目的這麼做呢?

為何執着於美日市場

首先先來分析美地區市場,上面也提到了就算全面投產,市場份額佔比也不過總產能的2.85%,並且還要等到2026年全面投產,顯然在這一段時間內,美企的需求還是要依靠台灣省工廠。

台積電這麼做實則很聰明,直接宣布建設最先進的3nm產能,這可以直接讓老美“閉嘴”,派駐了近千名的技術人員,相當於要“先進技術”已經給了,至於建廠時間需要這麼長,取決於當地供應鏈的問題,這一點老美自知“理虧”,也沒有辦法提出任何“嚴苛”要求了。

所以在這一次的市場博弈當中,美半導體可以說是實實在在的輸了,對於台積電而言,雖然耗費了400億美元,但憑藉著美企的訂單,這筆錢很快就能夠賺回來了,讓老美感覺自己賺了,這種“以退為進”的方式才是台積電的明智之處。

而投資日本市場的原因也很簡單,伴隨着新能源汽車、萬物互聯等等業務的崛起,對於成熟工藝芯片的成倍增長,雖然大陸市場才是擴充產能的理想地,但奈何ASML的DUV光刻機被限制,後續很有可能面臨斷供的風險。

而日本市場自然就成為了絕佳選擇,一來都處於亞洲地區,台積電也比較容易去掌控,二來日本地區的供應鏈相對完善,可以說能夠實現無縫的銜接,在建廠成本上也將壓縮至最小,這或許就是投資第二座日本工廠的原因。

而日本建設的都是28nm、22nm的工藝,很好的證實了這一點,布局美日工廠並非台積電的初衷,台積電也明白只有把產能留在本土,才是最安全的選擇,對此你們是怎麼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