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向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學什麼?

台灣地區的文創發展在世界範圍內都屬於較早的,自九十年代發展以來,已經深入到台灣民眾生活的方方面面,相關文創與不同產業融合產生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創表現形式。


台灣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溯源

▲▲▲


台灣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較早,其文化源泉主要來自於大陸自明清以來遷台的閩南人、客家人,將中原文化帶到台灣落地生根,1895年後,清政府割讓台灣給日本,日本對台灣50年的殖民統治,遺留了大量的文化資源與生活習慣,1945年後,國民政府收回台灣,來自於大陸各省的文化逐步佔據主流,特別是1949年後,國民政府敗退大陸,給台灣帶來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精英文化。


六七十年代來自於歐美現代設計與文化思潮與台灣的閩南客家人傳統文化、原住民文化交相輝映,產生了台灣的多元性文化,基於台灣文化的多元性,台灣文化創意產業逐步發展,已成為台灣經濟的支柱產業。


台灣地區文創發展的類型

▲▲▲


經過文化及藝術設計學者引導、政府扶持、民間資本參與的多種形式的推廣,文創的概念已植根於台灣民眾心中。藝術家、設計師積極投入到文創的創作開發中,廣大民眾積極消費文創產品,於是各種行業融入文創概念,誕生了許多新型的文創業態。文創產品的觸角伸到了生活的每一個細節,呈現了各種不同類型的文創模式。

01 工業遺產文創型


台灣擁有許多工業遺產文創園區,台灣六大都市均有以工業遺產改造的文創園區。這些工業遺產文創園區許多是日據時期的工業廠房,許多具有百年以上的歷史,隨着城市擴張及產業轉型,這些曾經在台灣歷史上發揮重要作用的工廠,要麼搬遷,要麼破產重組,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逐漸退出歷史舞台。這些老舊的工業廠房現在基本處於城市的中心地段,承載着百年來的歷史文化記憶。


對於這些遺留的廢舊工廠,政府並不是一味拆遷,而是尋求二次價值轉換,“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的設立就是政府扶持與民間資本合作共贏的典範。


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被稱為台灣文創產業的“旗艦”,它是台灣第一個文創園區,先打名人牌吸引粉絲,創造產業集群效應,是台灣的文創櫥窗和台北最亮的文創星雲。在台北所有的文創園區中,它雖不是面積最大,但卻是發展最早、營運最為成熟,同時也是人氣最旺的一處。園區創新在於:


(1)舊建築講述歷史文化故事


華山園區內完整保存着日治時期制酒產業建築群,兼容不同時期、不同類型、不同構造風格,儼然一座產業建築藝術博物館。古舊建築中不僅濃縮了台灣近代制酒產業的輝煌歷史,更是珍藏着台灣百姓的生活往事。


(2)藝術走下殿堂聚合文藝高地


華山園區的藝文場所,包含戶外藝文空間和室內展演空間。戶外街巷的展演空間極具親和力,拉近藝術與民眾之間的距離,容易形成交流互動。全年密集的展覽演出、文藝活動形成群聚化效應,帶動和吸引了大量學生、遊客、行業團體等到來。

(3)特色店鋪詮釋休閑生活方式


特色店鋪座落在園區大小巷弄里,藝術氛圍濃厚。在提供餐飲購物、休閑娛樂的同時,通過舉辦展覽、講座、節慶等活動,提供藝術文化體驗,營造出滿足人們吃喝玩樂和慢生活的創意聚落。


(4)多樣市集提升全天候吸引力


華山園區的市集種類多樣,處處創意,步步風景。周末假日園區門口大草原旁年輕人的創意市集,園區內“台灣味”十足小吃自助餐廳和創意店鋪,明星工作室及其衍生的精品店,使華山園區全天候不停歇,白天和夜晚一樣充滿吸引力。


自“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誕生以後,經過政府培育與民間資本的熱情參與,台灣文創園區如雨後春筍般湧現,比較有名的有:台北松山文創園區、台中文創園區、高雄台鋁文創園區、高雄駁二文創園區、台南藍晒圖文創園區等等。



02 博物館文創型


博物館文創在台灣發展很早,最具代表性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其文創之路前後經歷50餘年。


初期,台北故宮主要是以仿製複製為主,就是按照展出文物進行單純複製,強調仿真,2000年左右,開始進行創意研發,實現了質的飛躍,這也是台北故宮進入實際性文創轉折點。


2007年台北故宮博物院公開委託由郭羿承教授創辦的artkey藝奇文創為其進行藝術授權規劃,並帶領台北故宮等品牌參與美國國際授權展。2007年至今,台北故宮博物院授權衍生品年銷售總值由4000多萬台幣增長至約10億台幣。特別是與世界知名設計公司品牌合作,實現了營業額的翻倍。


台灣一些知名設計人介入博物館文創開發,如曾國源先生開發的“神話言”文創品牌,專註於台北故宮的系列文創,重點開發注入台北故宮IP的系列陶瓷茶具文創產品。其他博物館也根據自身特點,開發基於自有IP的文創商品。


03 餐飲文創型


自從文創走進台灣民眾的生活,許多餐飲無論在室內外空間裝飾還是餐具應用品中都引入了文創的概念,如高雄天水玥佛陀餐廳中,採用的超過10米的巨型佛頭及數以千計的佛陀進行裝飾,菜單、餐具都將佛陀的禪意空間發揮的淋漓盡致。


高雄一座以台灣老火車經過創意改造,反映台灣六七十年代生活的火車頭文創餐廳,餐廳內部布置成台灣六七十年代的市井生活場景,結合當時老物件協調地烘托半個世紀前的台灣生活,置身餐廳,彷彿穿越到台灣六七十年代。


台灣文創餐飲可謂遍地開花,不同的城市街區、巷子里都有不同類型的文創餐廳,這些文創餐廳均結合“在地化”元素打造,呈現不一樣的文化。

04 休閑農業文創型


基於“在地化”元素打造的休閑農業文創社區是台灣農業文創的主要表現形式,具有代表性的是“桃米休閑農業社區”,1999年台灣921大地震後,桃米村原有村落被夷為一片廢墟,震後,桃米村居民凝聚共識,在政府、社會、學界、非營利組織與小區居民跨領域的多元合作下,建設的一座“休閑農業文創社區”。


2000年成立了主導桃米村建設的新故鄉文教基金會,該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先生邀請台灣“特有生物研究中心”進行生態調查,發現桃米村蘊藏着豐富的生態資源:台灣29種蛙類,桃米就擁有23種;台灣143種蜻蜓類,在桃米就發現49種,台灣418種蝴蝶這裡發現161種,於是基於桃米村的青蛙、蜻蜓和蝴蝶相關文創藝術設計逐步展開,這裡所有的藝術裝置、壁畫、雕塑、工藝品均以“在地化”的青蛙、蜻蜓和蝴蝶來打造,於是數百種的“在地化”文創品展現出來,人們來這裡參觀旅遊,體驗青蛙王國、蝴蝶王國,這些休閑生態文創給小小的桃米村每年創造了7千萬元新台幣的營收。


當下,我國正在大力支持特色小鎮的建設,對於貧窮農村提出了“精準扶貧”,台灣地區“桃米生態休閑農業社區”的成功經驗值得學習,大陸地區多數貧窮山村的生態人文資源都要優於桃米村,發展生態休閑農業文創可以帶動廣大農村脫貧致富,達到“精準扶貧”之目的。


05 自然生態文創型


這是一種以自然生態環境為資源,不對自然生態進行破壞,僅在原有自然環境的基礎上,對自然形態進行文化介入、創意發揮,以期達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美妙自然的生態文創園區。這種文創類型筆者歸納為自然生態文創型,其典型代表是位於台灣台中新社山區的“薰衣草森林”(Lavender Cottage)。


創辦“薰衣草森林”的是詹慧君與林庭妃兩個文藝女生。2001年11月,偶然的機遇讓兩人聚在一起,她們決定以200萬新台幣(約合40萬人民幣)始創“薰衣草森林”於台中新社山區,這是一片原生態的山林,位置極其偏僻,就是在這樣一座人跡罕至的森林裡,兩位女生創造了奇蹟,將一片荒野山林打造成文藝氣息濃郁、融匯中西方文化與創意的“薰衣草森林”。


自2001年創辦以來,至2017年旗下已建立八個品牌;服務人員五百餘名,業務包括休閑農場、餐飲、食品、精油、民宿、婚宴市場等。這座創始於台灣中部地區以熏衣草香草植栽為名的花園農場休閑景點,已經成為台灣中區最熱門的山林休閑文創園區,也連續幾年入圍台灣百大旅遊景點,至2016年總營業額超7億元新台幣。


06 觀光工廠型文創


另一種新型的“觀光工廠”文創形式在台灣地區流行開來,這是一種集工廠生產、休閑旅遊、消費體驗等融為一體的文創形式,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位於高雄市馬玉山食品工業觀光工廠。


這是一座以穀物為主題的觀光工廠,廠內可以清楚觀看產品從原料的篩選、填料、裁切、包裝等流程,並將生產參觀結合文創與藝術、提供民眾手磨谷粉體驗,讓民眾在藝術文創的引導下參觀工廠,藝術展示區結合3D創意牆繪、穀物創意空間、文創藝術品等多方面展示馬玉山食品工業的優質穀物概念,讓民眾在參觀工廠生產過程及手工磨粉體驗下,不知不覺對馬玉山食品的高品質和優質服務感染,從而願意為產品的高附加值而買單。


馬玉山食品工廠還將“全谷惟養、自然養生”的經營理念貫穿到具體文創的方方面面,置身工廠,彷彿進入了現代創意美術館,隨時隨地感受藝術的魅力。

台灣文創發展經驗於大陸有何啟示

▲▲▲


文創產品是物質消費與精神消費的綜合體,消費文創產品中最主要的消費價值就是精神消費部分,台灣地區的文創產品在提供民眾物質消費的同時,最重要的是提供給民眾精神文化上的消費,台灣文創嵌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為民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精神文化享受,創作者也因文創產品大賣而帶來豐厚的回報,於是,台灣文創在進入21世紀以來,呈現文創大發展的良性循環態勢。


當下,大陸文化創意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國家支持力度空前,文化創意產業正沿着快速增長的通道前進。台灣地區在文創的道路上走出了特色鮮明的道路,其發展經驗之於大陸有許多借鑒意義。


01 挖掘“在地”元素,塑造獨特的文化屬性


“在地化”元素打造獨有IP。台灣地區的文創特別注重“在地化”元素的應用,台灣“在地化”設計體現在儘可能地用當地建築物、材料、文化符號、人文故事等應用到設計中,這些以“在地化”元素打造的文創項目,具有獨一無二的特點,都有屬於自己的IP。


摒棄大拆大建,“在地化”打造創意空間。台灣的文創園區基本上都是基於老舊破敗的工廠來打造,對於這些百年來的工業遺存物,在改造時,採取不改變原有建築的框架結構,以原有建築為載體結合當地文化來創意新的裝飾構建,同時,運用當地文化元素創作園區內的雕塑、裝置、壁畫。這種方式儘可能地保存了當地文化的同時,低成本地改造了原有空間,還大大提升了當地文化的影響力。


02 政府築巢引鳳,甄選民間文創企業共同開發


出台政策法規文件,立法推動文創發展;台灣政府20年來一直政策上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出台的相關政策並努力執行,具體項目上有以政府出資建設,甄選民間文創企業以租約的形式共同開發文創園區,如台北的“華山1914文創園區”;也有政府出政策、出土地,民間資本出資在不改變原有建築物框架的情況下開發文創園區,如高雄的“台鋁MLD文創園區”;更多的文創項目是開啟民智後,民間資本自由開發的文創項目,如在南投縣荒野森林裡開發打造的“薰衣草森林”,還有眾多的文創餐飲,都是民間自由開發;


03 注重知識產權,保障文創附加值的實現


設立知識產權“專庭”,審理知識產權案件;自1992年起,台灣“司法院”開始陸續發函各級法院設立“專庭”,以專門審理知識產權案件。這種改革在當時具有積極的意義,提高了知識產權審判的專業化程度,培養了一批專門審理知識產權案件的法官。


設立“智慧財產法院”;2007年台灣“立法院“公布了《智慧財產法院組織法》和《智慧財產案件審理法》,並以此作為成立智慧財產法院的依據。2008年7月1日還專門成立了“台灣智慧財產法院”,在台灣法院系統中,它與高等法院、高等行政法院級別相同,可見台灣對於知識產權保護的力度。


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植根於民眾;台灣地區民眾的知識產權保護意識植根於民眾,經過設計師、藝術家創作的文創商品進入市場,其價格主要是由生產成本、創作者的知識產權價值、營銷成本等構成,其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知識產權價值,台灣民眾願意為高出數倍於生產成本的文創商品買單,其實就是願意為高附加值的知識產權而買單。


04 注重原創與環保,創新演繹文創精品


創造獨有IP,專註原創設計。台灣地區的文創園和景點都有自己獨特的限定產品和IP形象,文創衍生品與城市形象、城市建設緊密結合,堅持以原創的核心理念,進行文創產品的發散性創新,使得延伸的設計領域更加廣闊。


善用本土材料、文化資源進行設計。台灣設計師常用本地出產的原材料結合當地文化資源來進行設計,比如以台灣普遍生產的蘑菇、檳榔、茶葉、竹子這些原生態材料作為元素,設計和開發出多種文氣十足的文化創意商品;


創意源於生活,產品適合現代生活習慣。台灣設計師更注重於日常生活的體驗,台灣許多年輕設計師都有做義工的經歷,在做義工時參與各種不同的生產、生活領域,或在餐廳、或在酒店、或為孤寡老人做生活服務,台灣設計師在參與各種不同的生產、生活服務的時候,自己動手,在生活服務中尋找創意的靈感,所以台灣的設計師的文創作品很接地氣。


創意來自於生產、生活又服務於生產、生活,以至於這種原創設計有很強的生命力。設計師比較關注於平凡的日常生活細節,設計的實用產品,都表明一種生活態度,故推出的原創商品也比較有文化品味。


注重可持續發展,環保意識深植於心。台灣新生代的民眾自小就受到良好的環保意識教育,家庭生活中,垃圾必須分為6-8類,各類垃圾需分類袋裝,垃圾分類與處罰制度達到及其嚴苛的程度,如不可降解的餐盒還必須清洗乾淨後分類放入垃圾桶。新生代們從小就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與環保意識,文創設計中,自然注重產品的“生態”、“環保”、“減碳”功能,文創產品着眼於未來,注重民眾的普遍價值觀。


05 文化引領創意,文創生活化,生活藝術化


文化引領創意。台灣地區的文創發展總體來說是文化先行,文化引領創意的方向,文化創意融入到具體設計中,設計與文化緊密相連,將文化的植入到產品、包裝、空間、品牌等具體設計中,注重設計的背後的文化故事,創造可繼續發展的設計。


文創緊密聯繫生活。台灣地區注重文創為民眾生活服務,文創介入生活的方方面面,文創產品為民眾提供了豐富多彩的物質與精神享受,其介入生活的文創類型前面已經詳細介紹,主體思想就是“文創生活化,生活藝術化”,讓文創走進民眾的日常生活、生活得以藝術地呈現,達到物質享受與精神享受的高度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