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日本海自最新的兩艘常規潛艇(3)

一、大鯨級第一艘大鯨號

大鯨號2018年3月動工、2020年10月實施命名及下水儀式

2022年3月9日,在位於神戶市的三菱重工業神戶造船廠,舉行了交艦儀式及代表納入自衛隊編製內的自衛艦旗授旗儀式,日本海上自衛隊最新型潛艦“大鯨號”正式服役。

大鯨號建造費約800億日圓,船組員約70人,全長84米、寬9.1米,標準排水量(水上)3000噸,潛航(水下)排水量大約4300噸,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常規攻擊潛艇。

大鯨號是三菱重工業神戶造船廠在二次大戰後所建造的第29艘潛艦。大鯨級潛艦定位為目前日本主力潛艦蒼龍級的後繼艦,大鯨號是大鯨級的一號艦。

在2010年版《防衛計劃大綱》中,日本就以“應對可能到來的威脅”為由,提出將潛艇數量由16艘增至22艘。為此,日本政府一方面延長親潮級潛艇的服役年限,另一方面加速建造以蒼龍級和大鯨級為代表的新型潛艇。本現役潛艦包括12艘蒼龍級(標準排水量2950噸)、9艘親潮級(標準排水量2750噸)及1艘大鯨級。

日本潛艦由三菱重工業神戶造船廠及川崎重工業神戶工廠隔年交互建造,前者正建造大鯨級3號艦、後者正建造大鯨級4號艦。

海上幕僚監部(相當于海軍司令部)公關室表示,目前尚未決定總共要建造幾艘大鯨級潛艦。由於舊型的親潮級9艘潛艦將陸續退役,研判未來可能以每年一艘的建造速度來補足退役艦數。

大鯨級是蒼龍級潛艇的改進型號,主要改進是在動力系統上,使用了高性能鋰離燃料電池,極大提高了大鯨級的AIP性能。

新的大鯨級採用鋰離子燃料電池AIP系統,效率更高而且不會產生廢氣,在系統功率和水下航速等指標上高於斯特林發動機。為了搭配鋰離子蓄電池的大容量充電量,日本方面還設計了新的柴油發動機和發電機等設備。總體來看,大鯨級的AIP系統對比蒼龍級會有比較大的進步。

另外大鯨級改進的還有聲納系統,這是潛艇的眼睛和耳朵。大鯨級藉助排水量大,有效載荷更高的優勢,可以有更多的空間和載荷,更從容的布置聲納系統,而且使用了最貼合的艦艏保形聲納陣列,相比蒼龍級,單位探測距離提高達一倍,加上艇側布置的聲納及輔助的拖拽聲納,大鯨級號稱是全方位探測無聲納死角的潛艇。

大鯨號裝備18式魚雷,18式魚雷是89式長魚雷的繼任者,提高了對誘餌裝置等魚雷防禦措施的反應能力,不僅可以在深海區域探測和攻擊目標,而且可以在聲波較弱的沿海和淺水區探測和攻擊目標。

二、大鯨級第二艘白鯨號

日本海上自衛隊大鯨級潛艇2號艇於近日在川崎重工神戶造船廠舉行命名與下水儀式。這艘排水量達3000噸的先進潛艇刷新了日本常規潛艇的最大噸位紀錄,將於2023年3月編入海上自衛隊。

從春潮級(排水量2750噸)到蒼龍級(排水量2950噸),再到最新的大鯨級,日本主戰潛艇的標準排水量不斷增加,顯示出日本潛艇正朝着大型化方向發展。“白鯨”號由川崎重工神戶造船廠建造,艇員約70人,建造費用約720億日元(約合40億元人民幣)。該艇長84米,寬9.1米,與蒼龍級潛艇持平,但吃水深度更深,是目前世界第二大常規潛艇。

大鯨級潛艇不再採用“不依賴空氣推進”(AIP)系統,而是轉向“鋰電池+柴油機”的動力組合,試圖增加潛艇水下活動半徑。在降噪方面,大鯨級採用泵噴式推進器取代螺旋槳,在降低噪音的同時,提高了潛艇航速。這一技術也經常為核潛艇所用,外界據此認為,“大鯨級潛艇距核潛艇僅剩一座反應堆”。

從大鯨級潛艇的設計和排水量看,基本可視為日本核潛艇出現的前奏。據悉,日本在核能利用方面有較多技術積累,為大鯨級潛艇增添核動力並不難。

“白鯨”號是大鯨級的2號艇。首艇“大鯨”號被定位為測試艇,未來主要用於驗證新技術,這意味着“白鯨”號是該型潛艇中第一艘攻擊潛艇。在武器配備方面,“白鯨”號潛艇與蒼龍級潛艇配備了同等量級的武器系統。據悉,該艇在艇艏設置6具533毫米魚雷發射管,用於發射美製MK-37魚雷、日本89式重型魚雷和AGM-84“魚叉”反艦導彈,總載彈量保持在30枚。

另外,“白鯨”號配備了蒼龍級8號艦“赤龍”號使用的潛艇魚雷防禦系統,可大幅提高生存能力。同時,它還安裝了基於光纖陣列的新型聲吶,搜索、跟蹤水下目標的能力有所提升。

按照計劃,日本將建造7艘新型潛艇。在二號艇“白鯨”號下水後,日本已經開始建造第三艘“大鯨”級潛艇,並且已經獲得批准再建造兩艘。與此同時,日本在第一艘“大鯨”級潛艇下水時,已準備開始進行下一代潛艇的研發,以此作為“大鯨”級的後續型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