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閻建鋼執導的電視劇《人生之路》正在熱播中,全劇圍繞陝北青年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高雙星等人的成長故事和人生經歷展開。隨着該劇熱播,“高雙星頂替高加林”上大學的情節也引發熱議,日前,新京報記者專訪高雙星的扮演者王天辰,在王天辰看來,高雙星身上充滿了複雜性,他的一切都不屬於自己,他其實是偷了屬於高加林的人生,他想要讓自己配得上偷來的這一切,“這一點是很矛盾的,他的所有努力,最後一定都會化為泡影。但是這也讓高雙星這個人物立起來更鮮活了。”
王天辰飾演高雙星。
一個人通過努力,實現個人價值是一件可貴的事
電視劇《人生之路》圍繞“人生抉擇”這一核心內容展開,描寫了高加林、劉巧珍、黃亞萍、高雙星、馬栓等年輕人與時代發展的關係。面對生活中的挫折、磨難、機遇和考驗,他們不斷在妥協與反抗、接受與突破之間來回穿梭,最終實現個體的成長。在王天辰看來,《人生之路》中每個人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一點很吸引自己。“包括高加林的身世和所遭遇的事情,讓我覺得一個人通過努力,能夠實現自己的個人價值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
劇中,高家村村支書高明樓(林永健飾)望子成龍,讓兒子高雙星頂替高加林上大學。在這一過程中,高雙星的心路歷程非常複雜,他在高中時期和高加林是好朋友,兩人都是對未來充滿信心和希望的少年。與高加林的上進相比,高雙星安於現狀,心態更加平和。王天辰表示,當時高雙星認為自己這個樣子就挺好的,以後就在家裡乾乾農活,和爸爸媽媽哥哥弟弟在一起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
高雙星高考前夕。
遇到了陳秀禮之後,他完全變了一個人
進入大學後,高雙星總是顯得與其他人格格不入。直到他就農民工的生存現狀寫了一篇報道,並重新用回“高雙星”的名字發表在了雜誌上,才在高雙星的臉上看到了輕鬆的一面。王天辰坦言,高雙星最吸引自己的也恰恰在於他身上的複雜性,一個人背負着“偷走別人人生”的原罪枷鎖,但又夢想着能活出自己的路,尤其是到達上海之後,高雙星知道他是冒名頂替高加林的名額之後,他所做的一切都是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試圖證明,“我也是可以成為有用的人”。
上海對高雙星是艱難的考驗,如何經歷自卑、如何在別人的名字之下生長出原本的自我,這是他在上海要面臨的人生課題。在王天辰看來,冒名頂替上了大學後,高雙星發現自己和大學裡的其他人格格不入,他也很矛盾但是也不知道怎麼辦。“但當他遇到了心愛的女孩陳秀禮之後,他完全變了一個人,他變得很努力,開始嘗試通過自己努力去改變自己的現狀。他的前後變化其實挺明顯的。”
高雙星在上海上大學。
【對話】
新京報:對你而言,飾演高雙星有什麼困難或者挑戰嗎?
王天辰:為了這個劇,我特意做了一些準備,比如學陝北話,還有會聽一些陝北民歌,包括看一些紀錄片,多去了解陝北以前是什麼樣子。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在於,我在劇中所飾演的“高雙星”所處的年代離我有點遠,一些生活習慣和所呈現出來的個人狀態和我本人都不太一樣。尤其是劇中高雙星有了孩子以後,到他要被打回原點這段時間,他所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要把這一段演繹完整,對於我來說有一定挑戰性。
新京報:如何把握劇中上世紀八十年代陝北年輕人的狀態?
王天辰:那個時候大部分人的狀態就是“我一定要拼盡全力考上,我要走出大山走出這個村子”。也有些人可能覺得“我這樣就挺好的了,能考上就考上,考不上就在家裡種地唄”。基本上也就是這兩種狀態,最開始的雙星就屬於後者。
新京報:不說經歷,就性格來說,你和高雙星有什麼相似的地方?有什麼特別不像的地方?
王天辰:我和高雙星最相似的地方在於都是屬於比較樂天派的人,不管是他在上海遇到什麼困難,他都會積極的面對,這一點我們很像。不像的地方就是,從始至終所貫穿的高考頂替的這件事。
新京報:劇中有沒有讓你印象特別深刻的一場戲?
王天辰: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高雙星在和父親(林永健飾)說“所有的後果我要自己承擔”這場戲。父親做這些是因為對高雙星很深的愛,但是用的方法不對,最後這件事情瞞不住的時候,高雙星作為一個成年人,他應該去自己承擔,而不是讓父親、家人替他承擔一切。父親已經為高雙星付出了太多。這場戲我印象特別深。
新京報:你如何看待劇中高雙星和高加林之間的關係?
王天辰:他們兩個人是一種“相生”的狀態,而且他們兩個都姓高(笑),高考前的這兩個人就是高家村的希望之星,是高家村裡學習最好的兩個孩子,是最有希望走出這裡的兩個人。劇中前面也有講到兩個人的關係真的特別好,高考前的雙星就覺得“高加林考哪我就要考哪裡”,其實雙星是很依賴加林的,當然雙星也很羨慕加林哥,他太優秀了。
新京報:和陳曉在劇中有不少對手戲,兩人在現場有什麼特別的火花?
王天辰:我記着有一場學校的戲,我點名“高加林”,加林一下子站起來了。還有一場戲就是我們兩個互相問彼此過得怎麼樣,就是鏡頭前的我們彼此是種很尷尬的氛圍,但是當時拍攝這場戲的時候私下我們兩個聊得特別火熱,我們一直在探討這兩場戲應該用什麼樣的情緒、什麼樣的表演方式去處理最準確。那次的探討特別有火花。
新京報記者 劉瑋
編輯 佟娜
校對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