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捆芹菜、兩把香菜、四紮油菜……3月6日,臨港區草廟子鎮蔣家莊村生態大棚里,村黨支部書記劉翊正與村民嫻熟地把七八種當季蔬菜隨機搭配,放進泡沫箱。
劉翊(右)在取土樣,準備做實驗。王威晨 攝
不一會兒功夫,一個個“蔬菜盲盒”就打包完畢。“盲盒是7斤裝,蔬菜由我們村民科學種植,都是不打農藥的農家菜,食用健康、口感好。”劉翊說,剛打包好的這6箱準備發往濟南。
在蔣家莊,“盲盒”這一潮流產物被玩出了新“花樣”。“在網上賣‘蔬菜盲盒’純屬巧合。去年,村裡新建3個蔬菜大棚,種了十幾種不打農藥的農家蔬菜,因蔬菜生長時間不同,我們就想到隨機搭配銷售,沒想到反響很好,甚至不夠賣。”說起村裡的產業,劉翊滿臉笑容。
劉翊說,去年生態大棚不僅滿足了村裡暖心食堂一年四季的供應需求,還給村集體帶來10萬元收益。
“蔬菜盲盒”上線,既幫助蔣家莊村農戶增收,也讓許多城裡人吃上了綠色農家菜。去年初,劉翊通過鏈接村集體成立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流轉利用閑散荒地建起蔬菜大棚,並將農家新鮮蔬菜以“盲盒”形式推向市場。如今,“蔬菜盲盒”成了“爆款”,不僅銷量破千,更是好評如潮。
好銷量離不開好品質,好品質離不開科學種植。“土壤水分有點低,含水量才9%,讓志願者過來補補水。PH值0.7,挺合適的。”陽春三月,蔣家莊村生態大棚里,花菜、水果蘿蔔、青椒等各種時令果蔬正值育苗關鍵期。這兩天,眼看着花菜種苗長勢減緩,劉翊正忙着給它們“把脈”。
“表面這層不行,最起碼得取3到5毫米以下的土層,大約2克土樣,主要化驗氮磷鉀三大要素、有機物……”劉翊按照外出學習的步驟規範操作着,做實驗是他每逢果蔬施肥季來臨前一定要完成的一項工作。
劉翊說,過去村裡種蔬菜,全憑經驗,不光容易遭受病蟲害,產量也不高。自從建起了實驗室,有了高智能土壤養分檢測儀,劉翊總能對症下藥,為果蔬定製“營養餐”。
等待化驗結果的空當,劉翊又跑回了棚里,當天有一批果蔬禮盒需要發貨。“今天又定出去了12箱,一箱里有3斤芹菜,咱摘40斤,到時候得好好挑一挑。”劉翊給村民安排道。
自從成立了果蔬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劉翊每天一大半時間都“泡”在這裡。前不久,剛剛外出“取經”歸來的他又和村“兩委”成員謀划起了發展垂釣、養殖,引進食用菌種植農場等新想法。“我們的生態園瞄準有機、綠色,今年準備再上一個雙層保溫大棚。”一年之計在於春,劉翊正信心滿滿帶着村民“搶春光”。(文字記者:楊正 王威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