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11日電(甘甜)十二年前的今天,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0級強震引發海嘯,並導致了自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以來最嚴重的核泄漏。
時至今日,福島災民仍創傷未愈,同時還在為賠償訴訟、災區重建等後續問題而擔憂。
然而另一邊,在明知核事故的遺留問題可能繼續危害人類的情況下,日本政府卻仍執意推進排放核污水入海計劃,將其擴散至太平洋乃至全世界。
資料圖:2011年3月11日,“311大地震”發生後,日本宮城縣南三陸町災區遭受海嘯襲擊後的廢墟。
三組數據
透露創傷“後遺症”
“(女兒)汐凪真的在這裡!你可以回家了!”福島縣大熊町一處荒草叢中,木村紀夫小心翼翼地挖出了一根孩子的大腿骨後,不禁熱淚盈眶。
此時距離日本“311”大地震已過去十餘年。和木村一樣,許多災民仍在尋找失蹤的親人,試圖彌合因地震、海嘯、核災而破碎的家。
與此同時,這些災民們還在為賠償訴訟、災區重建、核電站後續處理等諸多現實問題而憂心忡忡。
事實上,透過三組數據,可以看出災難的“後遺症”仍令人驚心:
·傷亡情況
截至2023年3月1日,地震造成日本15900人死亡、2523人失蹤。
在受強震影響的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仍有53具遺體身份尚未被確認。
·訴訟賠償
迄今至少上萬名災民發起30多起集體訴訟。
截至2021年12月,東電只支付了全部賠償金額的50%。
資料圖:“311大地震”發生後,災區多地荒無人煙。中新社發 孫冉 攝
·核污水問題
福島第一核電站內的存儲容量為137萬噸,如今核污水已增至132萬噸,接近極限。
這些核污水如向海洋排放,可能持續30年之久。60多種放射性核素,在排海10年後將蔓延至全球海域。
創傷尚未癒合,但隨着時間流逝,日本媒體與地震有關的專題節目不斷減少,日本政府逐步解除返鄉困難區域的避難指令,並宣布不再舉辦地震追悼儀式……
這一切,令災民深感無力。
資料圖: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
透支信任
東電事故頻發遭質疑
然而,更令一些日本民眾憤怒的是,福島災區因核事故滿目瘡痍,日本政府不僅沒有全力修復,反而不斷推動排污入海計劃,向全世界“甩鍋”。
雖然時任日本副首相兼財務大臣麻生太郎曾辯解稱,核污水 “喝了也沒什麼事”。然而,當日本前首相菅義偉在視察福島第一核電站時,東電工作人員說出和麻生一樣的話後,菅義偉卻沒有喝下經“凈化處理”的核污水。
資料圖:2021年4月13日,日本民眾在位於東京的首相官邸外,抗議核污水排放入海。
負責具體作業的東電雖然極力對外宣稱福島核污水的安全性,這家公司卻屢爆安全醜聞,透支了公眾信任。
2002年,東電承認與29起編造虛假檢查報告的事件有關。
2007年,東電再度承認,長期以來,在福島第一、第二核電站等近200次例行檢查中篡改檢測數據,隱瞞反應堆故障。
2021年,東電被曝用於凈化核污染水的“多核素去除裝置”25個濾網多達24個出現損壞。
為此,日本全國漁業協同組合連合會負責人曾直言,很難相信東電能真正安全地排放核污水。
日本非營利組織核能資料信息室聯合代表還批評稱,“執意推進核污水排海計劃不負責任,日本並沒有吸取福島核電站事故的教訓。”
準備“甩鍋”?
中方:不得擅自啟動排污
儘管面對諸多質疑,日本仍一意孤行,招致周邊多國強烈反對。
韓國外交部一再敦促日本政府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核污水排海問題。韓國民間團體還在慶尚南道統營市的李舜臣公園及其近海地區出動數百艘漁船,示威抗議。
資料圖:2021年4月26日,韓國慶尚南道統營市,數百艘漁船集體出海,抗議日本核污水排海計劃。中新社發 韓國統營巨濟環境運動聯合會 供圖
新西蘭和斐濟等多個太平洋島國參與的太平洋島國論壇科學家小組指出,東電的核污染水檢測數據不能成為決定排放的依據,“核污染水排放是需要大量時間和跨國境的事,必須對此深思熟慮。”
朝鮮方面批評日本政府“做出令人難以置信的無恥決定”。俄羅斯外交部也對日本政府的決定感到擔憂,希望日本政府表現出應有的透明度。
中國外交部多次表示,日本政府無視本國民眾和國際社會的強烈關切,一意孤行強推福島核污染水排海,違背國際法義務,危害海洋環境和公眾健康,這絕不是負責任國家行為。
中方敦促日方正視各方合理關切,切實履行自身義務,接受嚴格國際監督,以科學、公開、透明、安全的方式處置核污染水,包括研究排海以外的處置方案。在同周邊鄰國等利益攸關方和有關國際機構充分協商並達成一致前,日方不得擅自啟動核污染水排海。
資料圖:日本首相岸田文雄。
近日,在參院預算委員會會議上,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堅稱排放計劃不會改變。
美國也早早對日本表示了支持。美國務卿布林肯曾發文稱,美方感謝日方在處理福島核污水問題上“所做出的顯而易見的努力”。
日本被曝還正在尋求“七國集團”(G7)的支持,希望在札幌會議之後發布一項聯合聲明草案,內容可能包括,G7部長認可日本福島核電站“排放對人類和環境沒有任何危害的處理水的過程是透明的”,同時對日本在“回收去除核污染土壤”方面所取得的進展表示歡迎。
在3月11日這個特殊的紀念日,日本究竟是打算撫平災民的創傷,還是準備把新的災難甩給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