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2023年2月2日,讓人們挂念已久的胡鑫宇事件終於塵埃落定,在江西鉛州於今日上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認定15歲的少年胡鑫宇系自縊死亡。
100多天以來,胡鑫宇事件每每牽動着我們的心,如今警方的最終結論讓整起事件真相大白,也讓我們在悲痛之餘不禁唏噓——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小視,及時幫助青少年處理和調適心理危機,是家長和學校乃至整個社會都義不容辭的職責所在。
根據官方通報,胡鑫宇生前是一個性格內向、溫和、懂事、內心敏感的孩子,課業繁忙導致平日里少與家人溝通,但卻時時挂念着在外務工的媽媽。
在失蹤之前,他曾在筆記本上寫道:“10月9日,來校已經幾天了,狀態依舊特別差,睡眠可能有問題,早上5點30分醒了一直賴床不願起,因為害怕別人說打擾他休息。”
“新環境真的難適應,我這內向的性格真煩,也不能全怪性格吧,畢竟自己就是這麼一個人,可以通過寫東西來緩解這份心情。”
其中班主任在胡鑫宇的物理課本最後一頁赫然發現他寫下:“如果我不活了,將會變得怎麼樣”,現在來看胡鑫宇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的這些話,讓我們感到觸目驚心,這一字字一句句都在訴說他飽受煎熬的內心掙扎。
青春期作為孩子走向成年人的過渡階段,極易發生心理失衡的問題,尤其是像胡鑫宇這樣平日里和他人交流較少、過分重視他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的孩子,此時家長和學校的干預必不可少。
根據《2022年中國青少年自殺報告》公布的數據顯示,我國青少年的自殺率高居全球第一,每年約有10萬名青少年選擇放棄自己的生命,平均每分鐘就有2名青少年自殺,6人自殺未遂,而罪魁禍首就是抑鬱心理和課業壓力。
根據北京大學醫學部的權威心理學教授胡佩誠的觀點,悲劇發生的動因就在於其患有抑鬱症或者是更為嚴重的心理疾病。
“如果一個人如果有了不想活的想法或者已經付諸了行動,就不是一般性的心理問題,不能用病來解釋,是解釋不通的。”
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少年胡鑫宇已經離我們而去,無法挽回,這正是因為我們長久以來忽視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所付出的沉痛代價。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9年全球自殺狀況》顯示,自殺是10-19歲青少年死亡的第3大原因,僅次於事故和兇殺,而其中自殺的致死率高達84.6%,是兇殺致死率的數倍甚至數十倍。
青少年作為家庭的希望、祖國的未來,一個曾經鮮活跳動的生命冰冷下去,其中的痛苦不是這寥寥幾個數字可以概括的。
那麼青少年緣何自殺,人生的畫卷和藍圖才剛剛在他們面前鋪展開來,青春期的代名詞本該是活力和熱情,一切都充滿了無限的可能性。
在2018年4月發布的《中國教育發展報告藍皮書》當中解答了我們的這個問題,報告中指出青少年自殺的原因主要集中於家庭矛盾、學業壓力、心理問題和校園欺凌。
其實青少年自殺性事件相類似的情況我們並不鮮見,“武漢14歲男孩被母親當眾扇耳光之後跳樓身亡”、“15歲男孩因不堪學習壓力於學校五樓跳下”。
這些讓我們扼腕嘆息的案件都在用血的教訓告訴我們,關愛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刻不容緩。
在胡鑫宇的案件發酵之後,很多人感到不解,生活、學習的壓力每個人都需要面對,為什麼他會承受不住,想想家中的對自己殷殷期盼的父母,就算是扛不住也應該扛着。
但青春期的少年心智發育尚不成熟,面對超載的心理壓力,他們會很容易產生極端的想法。
我國著名兒童心理學專家李玫瑾教授認為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波動較大,但多數都是有先兆的,需要家長和學校的密切關注和及時引導。孩子並不是學習的機器,他們的心理健康比成績更重要。
在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過程中,家庭的影響因素之大,可以達到70%,在一味地強調排名和考試之外,我們或許更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快樂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感受生命和希望的美好,如何熱愛生命、選擇堅強。
- The End -
作者 | 孫榮
編輯 |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