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包紅包也有“小心機”,包不對會得罪人,記住3個原則不吃虧

一到過年最讓人頭疼的就是給親朋好友的孩子發紅包了,自己家一個孩子,別人家好幾個孩子,包多了覺得虧,包少了又會沒面子,甚至有時候裡面報錯了紅包數額,還會被數落。

記得我們小時候,最盼望的就是收到長輩們給的紅包,雖然裡面只有幾塊錢,但這是一種儀式感,我們可以用壓歲錢買自己喜歡吃的各種零食。

所以一到過年,紅包是繞不來的話題,也是我們要早早準備的事,誰的孩子給多少,給幾個都有講究,一旦給錯了真的會得罪人,而且家有孩子的也要給孩子提前說一些收紅包禮儀,免費到時候尷尬。

1、避開不吉利的數字

而文文(親戚)家有1個孩子,帶孩子過年去轉親戚,親戚家有2個孩子,所以文文給兩個孩子都給了紅包,每人200元,親戚大概是看人家給了她兩個孩子各200元,所以他直接包了一個400元的紅包給文文家孩子, 幾個孩子開開心心拿着紅包開始數錢,當聽到孩子是400元時,文文臉一沉,說了句:“大過年的,給400元,你咒誰死呢?”

說完一把扔了紅包帶着孩子回家了。

另外一個親戚很尷尬,一時間還不知道發生了什麼,後來才知道包紅包有講究不能包數字4,諧音是“死”。有些人很忌諱這個。

因為紅包是長輩對孩子們的一種美好祝願,最好能選擇大家眼中比較“吉利”的數字。很多人包紅包喜歡用“6”和“8”,因為象徵來年順順利利,恭喜發財。但“3”和“4”就不友好,意味着“散”、“死”。盡量避開這些數字,而且盡量是雙數,不要是單數。

當然這也不意味着你非要都包成“666”或者“888”,這樣也可以是“188”、“266”,也可以是“66”或者“88”這樣的數字。

2、別當著不同孩子面給不同數額的紅包

表弟大學畢業好幾年沒回家了,去年回家後給親朋好友的孩子都包了紅包,給自己親侄子包了1000元紅包,畢竟是自己的親侄子,其他侄子侄女都包了200元紅包。

過年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心地看電視吃飯,表弟也興奮地拿出已經準備好的紅包,各自給了親侄子,幾個侄子和侄女,孩子們欣喜若狂地接過紅包,說完謝謝後滿地跳。

結果侄女不小心紅包掉出來,兩張紅紅的100元鈔票掉在地上。

“哇哇,200元。你快看看你有多少。”

“我也有200元。”

“嘿,我的最多,有10張100元。”

表弟分貝最高,一句話還沒說完,所有人愣住了,孩子們七嘴八舌地說,

“你怎麼比我們多,憑什麼?”

幾個孩子還搶起來了。

“叔叔給我最多,肯定最喜歡我。”

“才不是,他也喜歡我們。”

幾個孩子又哭又鬧,場面一發不可收拾。

中國人對人情世故看得重,血緣關係越親,寵溺或者偏愛就越多也是有情可原。但過年就圖個高高興興,所以給紅包時也要講究時機,這樣就可以避免孩子們不小心打開紅包看到不同數額帶來的尷尬。

大人們也不好意思,這怎麼區別對待,儘管大人心知肚明表弟包這個數字的含義,但是方面說出來面子好歹掛不住。

一般來說別人給你們多少,禮尚往來回多少。只要避開不吉利數字就可以。

3、能力多大,紅包多大

你們給孩子包紅包都包多少?有些地方數額確實很大,會讓人很有壓力,本來過年給紅包是開開心心的事,一旦超過一定數額,就讓人很有壓力。

周周(同事)好幾年沒回家過年了,問他原因,居然是家族孩子足足有20個,他們那裡傳統每個人都是200元起,也就是說過年拋去其他花銷,光是紅包就要發出去4000元,實在給不起。

其實,如果真的給不起,就可以少給一點,不能逞能,別給自己壓力。如果紅包的傳統“變味”了,變成了攀比,讓自己難受,還有什麼意義。

過年我們就圖個開開心心,也是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願,其實對孩子來說重要的不是數字而是心意,我們也不希望孩子從小被金錢蒙蔽了雙眼,不一樣紅包變成了大人們相互攀比的工具。

給孩子們一個快樂的童年回憶豈不是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