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趙匡胤結拜的義社十兄弟,後來都怎麼樣了
“義社十兄弟”,十個人是:趙匡胤、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劉慶義、劉守忠、劉光義(後改名劉廷讓)、韓重贇、王政忠。究竟是什麼原因結成了“義社十兄弟”?是在誰的倡議下結成的?最開始是以誰為首?老尼克我查不到資料。
如果按出生時間排,是這樣的:李繼勛916年、楊光義920年、王審琦925年、趙匡胤927年、石守信928年、劉光義929年、王政忠930年。
韓重贇、劉慶義、劉守忠老尼克我沒查到出生時間,不過韓重贇大兒子韓崇訓是955年出生,按正常推算,他應該是925--935之間出生,但老尼克個人認為,他應該是929年或者930年出生,為什麼這樣認為?話長,就不多說了。至於劉慶義、劉守忠,則一點線索都沒查到。
至於十人結拜時間,很多人認為是954年七月二十日。咱們先來看看954年發生了什麼。
954年正月:周太祖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位稱帝,史稱周世宗。
954年二月:契丹與北漢聯軍十萬,打敗後周澤潞節度使李筠,包圍潞州(現今長治),大部隊南下澤州(現今晉城),目標:滅亡後周。
954年三月:十日,柴榮率軍從開封出發,十九日,雙方發生激戰。
954年五月:包圍太原。
954年六月:班師。
柴榮征討北漢,這十兄弟中貌似只有趙匡胤、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韓重贇五人隨行,柴榮回到開封是七月,參戰幾人都升了官,趙匡胤升為殿前都虞候,石守信升任鐵騎左右都校,李繼勛升都指揮使,領永州防禦使,十月,又升任侍衛步軍都指揮使、領昭武軍節度使。王審琦升任東西班都虞候,改任鐵騎都虞候,又轉任本軍右第二軍都校,韓重贇升任殿前司鐵騎指揮使。
如果真的是954年七月二十日結拜,那就是這幫人論功行賞,升了官,一高興,就跪下叩頭拜了把子。
征北漢回來時,儘管他們都升了官,但其實也都是中低級軍官,李繼勛陞官最大,年齡也最大,所以老尼克我覺得很有可能這個時候,十人還是圍繞在以李繼勛為中心的圈子周圍。此後趙匡胤身份轉變,,才逐漸轉移到以趙匡胤為中心的圈子周圍。
這十個人中間有跟趙匡胤關係好的,比如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三人,而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王政忠,與趙匡胤的關係可能較為疏遠。從另一個現象中也能看出關係遠近,其中趙匡胤、石守信、李繼勛、王審琦、韓重贇、劉廷讓六人,《宋史》有傳,其他人則沒有。
陳橋兵變,石守信、王審琦、韓重贇、高懷德是主力戰將,其他人好像並沒有直接參与,特別是高懷德,並不是義社十兄弟之一,但也是兵變的主力,說明中心變成趙匡胤之後,有的人慢慢淡出了,有的人卻逐漸靠近了,他們這個拜把子,和劉關張那不同,不是什麼同生死的,可能更像是一個公司,一個社團,法人,總經理換人了,有人就跟着老領導走了,卻有新人加入了新領導的帳下。
下來我們說說這義社十兄弟的結局。
李繼勛:
沒有參加陳橋兵變。當時他任安國軍節度使,在邢州,現在河北邢台,不過,話分兩頭說,能不能這樣說,他手握重兵卻按兵不動,本身就是對趙匡胤的一種支持?
江湖傳言,趙匡胤上位後,曾經召李繼勛秘密談過一次話,談了什麼?不得而知,能知道的是,此後李繼勛一直深受趙匡胤重用,加官檢校太尉、昭義軍節度使、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基本上等同於宰相了。
太平興國元年(公元976年),李繼勛上表辭官,趙匡胤授任他為太子太師職退休,賜給他錢千萬、白金萬兩。他這邊一退休,沒多久趙匡胤就去世了,第二年他也去世,終年六十二歲,追贈中書令,追封隴西郡王,謚號"庄武" 。
石守信:
陳橋兵變首功之人。第二年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主要就是針對石守信、王審琦,石守信也是十分聰明,之後出任天平軍節度使,總共十七年未曾調任,各種斂財,史書“積財巨萬”。為了生存和利益,努力踐行着宋太祖倡導的享樂主義價值觀。
太平興國九年(984年)六月,石守信逝世,終年五十七歲,追封武威郡王,賜謚"武烈"。
王審琦:
陳橋兵變首功之人。和石守信並稱為趙匡胤左右手。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後出京任忠正軍節度使,後任御營四面都巡檢、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
開寶七年(公元974年),王審琦去世,終年五十歲。 王審琦暴病,趙匡胤親自探望,王審琦死後,又到他的宅第,痛哭哀悼他。贈賜中書令,追封為琅琊郡王,加倍賜錢辦理喪事。下葬當日,又為他停朝致哀。 後加封秦王,謚號"正懿"。
韓重贇:
陳橋兵變主要參與者之一。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王審琦出京任忠正軍節度使,原來王審琦的殿前都指揮使一職,由韓重贇接任,韓重贇成為殿前司最高行政長官。後遭人誣告,差點被趙匡胤殺死,幸虧趙普等人死命相勸,才留得性命,後被解除兵權,任彰德軍(相州,今河南安陽)節度使。
開寶七年(公元974)死。應該是自然死亡,也算是善終了吧。
劉廷讓:
沒有參與陳橋兵變。原名劉光義,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後,因為避諱趙光義名,改名劉廷讓。劉廷讓在趙匡胤時代一直手握重兵,南征北戰,戰功赫赫,直到趙匡胤臨死前三年,才被罷兵權,出任鎮寧軍節度使。
雍熙三年(公元986年)十二月,遼入侵,劉廷讓率軍北上抗遼,被圍於君子館(今河間北),援軍李繼隆部不進行救援,劉廷讓軍死者數萬,僅以數騎獲免。因是李繼隆率部南逃才導致戰敗,宋太宗沒有責罰李繼隆,引起劉廷讓的不滿。
雍熙四年(公元987年)秋,劉廷讓生病了,宋太宗派御醫前往醫治,劉廷讓說我回京城看病,沒等宋太宗批准,擅自南歸,因而被削奪官爵配隸商州(今屬陝西),劉廷讓這哥們也是倔強,硬生生絕食而死。
關於劉廷讓,老尼克專門寫過他,叫《劉廷讓之死》,有興趣您可以看看。
楊光義、劉慶義、劉守忠、王政忠:
這四人蔘沒參與陳橋兵變,老尼克我沒查到,結局怎樣,同樣沒查到,沒有什麼壞消息,應該就是好消息,雖然他們幾人和趙匡胤關係並不近。
楊光義能查到的就是他為保靜軍節度使。
劉守忠任高陽關副都部署,真宗時歷任州部署、副都部署、知州等職。
史料上記載了這麼個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八月,宋太祖命党進、潘美為帥,進攻北漢,屬下一路由郝崇信和解州刺史王政忠統領,從汾州進攻太原。
如果這個王政忠是和趙匡胤結拜的王政忠,看來也沒得到趙匡胤重用,因為976年底,趙匡胤就死了,而刺史,也就是從五品官階,這麼說看官您可能沒啥感覺,可您想想,他們當初結拜時,趙匡胤為殿前都虞侯,這就是從五品的官階,一起結拜的兄弟,官階不大可能差太多,團長再怎麼樣也不大可能和小排長結拜,對吧?這是不是說明王政忠,二十年,沒升過官?
不管怎麼說,趙匡胤對這些個和他結拜的兄弟,還算是可以的,動過殺機的,只有韓重贇一人,因為誣告韓重贇的人,太了解趙匡胤了,他眼看着他的老領導郭威如何上位,他有樣學樣的學着郭威上位,所以他最害怕別人也這樣奪他的位,而誣告韓重贇的人,恰恰就是戳了趙匡胤的軟肋,所以,儘管他沒殺韓重贇,但也不再重用了。
和其他打下江山就殺功臣的皇帝相比,趙匡胤做得比較仁義了。
全文完。
寫作不易,還望點贊加關注!您的支持是我老尼克繼續創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