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緣巧合下的相識
“你今天是講河南墜子吧?”課堂彙報開始前,知道我來自河南的同學好奇地問到。
我故作神秘,“四塊瓦也。”
同學一臉霧水,表示沒聽說過。事實上,如果沒有苗老師①“介紹家鄉的曲藝,最好具體到縣”的要求,可能我也就此錯失了認識它的機會。
或許,它沒有河南墜子、河洛大鼓、大調曲子有名氣,但它確確實實是離我最近的一種說唱藝術。那種莫名來的親近感讓我不由自主地想去走近它,了解它。但是,當我初次在網上搜索“四塊瓦”時,關於它的信息少之又少。
讀秀、知網上關於它的相關資料幾乎沒有。苦笑的同時,心裡又有一種酸澀感。曾經也算轟轟烈烈存在過的四塊瓦,在不到三十年的時間浪潮中就這樣歸於沉寂,彷佛不曾來過。然而,它的的確確是存在的。《中國曲藝志·河南卷》上明確記載,第四代傳人趙峰依然在努力發聲。不過這一切,都抵擋不住它在這個黃金時代的喧囂中漸漸被人遺忘。當我查找家鄉有哪些說唱種類時,恍然發現,駐馬店地區竟有包括河南墜子、汝南絲弦道、三弦書、道情、鶯歌柳、汝河大鼓等在內的40餘種曲藝。令人遺憾的是,鶯歌柳、汝南絲弦道、善書三種,新中國成立後已完全停止藝術活動,曲終人散,成為歷史遺產。讀到這些資料,身為本地人的責任感促使我去做些什麼,以此讓更多人知道它、關注它。通過搜集資料,我也進一步了解到,四塊瓦,又分為中草藥四塊瓦,打擊樂器四塊瓦和說唱藝術四塊瓦。當下,人們越來越關心養生保健,中藥四塊瓦受到更多關注確屬情理之中。而當我們把目光轉向後兩者時,相關資料的匱乏,使人們常將其混為一談。現將二者略作區分。
說唱“四塊瓦”的發展現狀及原因分析
說唱“四塊瓦”是一種有說有唱,融說、唱、吟、誦為一體的板腔體曲藝演唱形式,由汝河道情和蓮花落、山東大鼓等結合衍變發展而來。其正式形成,從正陽縣藝人陳天義②拜師求學來推算,不過百餘年左右。表演時,表演者一手執鋼鏈子擊節,一手執竹板擊節,旋律簡明流暢,風格古樸厚重。(伴奏樂器見下圖)
第三代傳人陳天義現場表演
打擊樂器四塊瓦因形狀像房頂上的瓦片,故得此稱。在為其他曲種伴奏時,有時可以起到類似指揮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其最大特點是能融進主旋律而不影響其他聲部,音樂表現力強。目前,“四塊瓦”已被列入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楊振華作為演奏傳承人,先後教出了幾十名學生,還將“四塊瓦”帶進中央民族樂團,並將多年演奏經驗歸納總結,出版專著《怎樣演奏“四塊瓦”》一書。北師大音樂學院也向楊振華髮出邀請,希望他能擇時前往。
與打擊樂器四塊瓦在新時代重煥生機、蓬勃發展的現狀相比,說唱藝術“四塊瓦”則略顯窘迫、落寞。這一點,從我搜集資料的過程即可略窺。即使我加上“說唱四塊瓦”,找到的資料也極為有限。優酷、讀秀、愛奇藝上均找不到其說唱視頻,西瓜視頻、抖音上零星可以看到。無論是民間還是學術界,對此都沒有投入太多關注。藉助第四代傳人趙峰③的積極宣傳和館長的身份效應,在駐馬店本土文化界還頗知名。趙峰在抖音上傳有多份視頻,並有1000多人的關注量。如下圖:
當我面臨著資料搜集困難的同時,陳天義也面臨著藝無傳人的困境。他說,他非常害怕這門藝術在自己手裡失傳。這一擔憂不無道理。說唱“四塊瓦”在舊社會作為一種謀生手段,藝人社會地位低,收入微薄。即便娛樂發達、收入豐厚的今天,不少人們潛意識中對藝人也還存有偏見。當下,民眾的溫飽問題可以通過更多的就業途徑解決,民間的吹拉彈唱自然少人問津。再加上,娛樂的多元化的衝擊,群眾基礎少,導致收入很不穩定。當年陳天義學成歸來,本欲報答叔父的養育之恩,尚不被家人接受認可,遑論今天。趙館長告訴我,他學習四塊瓦是把它當作一項業餘愛好。“孩子學的小提琴,把他送入大學後,我尋思着自己得學個民族樂器。正陽是四塊瓦的發源地,作為文化館館長,我有責任也有興趣去學這個,邊走邊琢磨吧,總得給後人留些東西。”
其實,換個角度來看,人們的溫飽問題解決後,隨之而來的精神文化需求會凸顯,喜愛文藝的人也會增多。放眼望去,無論城裡還是農村,夏日傍晚,或是廣場,或是農村空曠之地,總能覓到跳廣場舞的身影,總會聽到一兩聲“劉大哥講話”的戲文。何以四塊瓦會面臨著發展困境呢?
趙館長告訴我:“四塊瓦學會容易,學好難。一般人學小半年左右,就可以掌握基本的演奏技巧。但你在台上表演時,要做到口、手、腦並用。僅僅七分鐘左右的演出,台詞就需要一千多行,不下苦功夫是不行的。就伴奏樂器打發而論,就分單點、雙點,雙點也叫花點。在舞台表演中,第一種打法是,領板時,敲擊單音“天對陽、地對陰”,“北斗七星對南辰”,“玉皇對着靈霄殿”,“佛祖對着寺雷音”,當上韻和下韻結束時,為了烘托氣氛時,用花點配上蓮花板,打出情緒上的變化,代替音樂過門,為後面的四句作鋪墊。第二種打法是,鋼鏈子配合蓮花板走過門,鋼鏈子是花點,蓮花板是單點,“閑言碎語咱不講”“表一表好漢武二郎” 當,當 ,當,當 當里格當里格當里格當。第三種打法是,雙蓮子演唱河南大鼓書,一隻手領板單音,一隻手走雙音過門,“戰鼓催”“銅板濺”“各位朋友聽俺談”“從前們要知道俺唱啥”“聽俺唱段老來難”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哧咚 哧咚咚 哧咚哧咚 哧咚咚。第四種打法是,雙鏈子打出雙音,一個走領板,一個配合走過門,激發音樂的變換形式,使節奏更加明朗化,“鋼鏈子打,蓮花棱”“拉開了前朝出正風”“開書先唱第一段”“多年沒唱我有點生”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哧咚 哧咚咚 哧咚哧咚 哧咚咚。再次過程中,要確保做到字再多都不能掉板。一板一眼,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四塊瓦雖然只是趙館長的業餘愛好,但是每天工作之餘,他都要堅持三個小時以上的練習。放在普通人身上,很少有人會把此作為職業。而作為興趣愛好,又很少有人願意付出努力。人們面臨的娛樂選擇太多了,沒必要選擇一個要付出汗水的消遣方式。事實上,在趙峰之前,陳天義老先生已經收過兩個徒弟,但他們都吃不了練“四塊瓦”的苦,改說評書了。作為“四塊瓦”的第四代傳人,趙峰希望能做一些自己的努力,將這門技藝傳下去。
此外,陳天義老先生的說唱是一種說書式的慢節奏,不能很好地適應舞台演出的需要和聽眾的需求。以前,娛樂方式單一,他的說唱,頗受歡迎。夏天乘涼或是春天村莊飯場上,他就哼起“四塊瓦”小曲,其代表作《海瑞傳》曾經迷倒了許多聽眾,有時一場就達兩千多人,十里八鄉的鄉親都親切稱他“陳塊瓦”。有時,針對農村紅白喜事大操大辦的現象,他又編唱了《新事新辦好姻緣》、《厚養薄葬人稱頌》和《勤儉節約鬧革命》三大類十多個“生活快板”;針對個體私營經濟蓬勃發展,他編唱了《公平交易活市場》、《小河有水大河滿》等五大類二十多個“經濟快板”。作品內容貼近生產和生活實際,既能針砭時弊,又對一些現象褒揚有加,在當時深受群眾的歡迎。然而,此一時,彼一時。精神文化生活極大豐富的今天,無論是老一輩人,還是90後、00後,對娛樂從形式到內容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試看明星藝人,不僅要有顏值,還須唱歌、跳舞、樂器樣樣精通;主持、燈光、樂隊的配合也不能出絲毫差錯。(如下圖)七十多歲的陳天義只能一手拿着鋼鏈,一手拿着竹板與他們抗衡,像個孤獨的戰士。
鑒於此,趙峰館長將樂器改為雙手持鋼鏈子伴奏。演出前,有時會先打鼓吸引聽眾,然後再換回竹板或鋼鏈子。
第四代傳人趙峰在公園為民眾進行四塊瓦表演
表演形式的單一,限制了其發展。就說唱內容而言,曲目更新緩慢、內容單一也阻礙了其發展。陳天義老先生的文化水平並不高,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曲目的更新。《平安正陽頌》、《誇誇俺的好支書》、《贊盛會》、《黨是陽光我是苗》,這些多是圍繞主流意識來進行創作。當“四塊瓦”由一種謀生手段轉為娛樂方式後,它首先需要考慮的是聽眾休閑娛樂的需求。不是說文藝沒有教育的作用,而是說要研究怎樣才能更好地達到教育的目的,實現文藝為人服務的宗旨。當聽眾不買賬的時候,文藝工作者的價值和尊嚴得不到體現,自然也難以吸引更多的人投身其中。
河南省非物質文化專家委員會委員張九來曾提到,“咱們國家一共有300多個曲種,河南省就有47個曲種,包括河南墜子、大調曲子、三弦書、河洛大鼓、永城的大鐃、王屋琴書等等。”慚愧的是,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河南人,我能叫得上名字的也就河南墜子、河洛大鼓了。小時候一直聽《李豁子離婚》,查找資料時才知道它屬於大調曲子。20世紀90年代,胡希華老師的《李豁子離婚》,可以說是家家戶戶,男女老少,人人都愛聽,也都能唱上兩句“我的縣長吶”。而當我尋訪叔伯們,問他們可曾聽過四塊瓦時,紛紛表示不知道。官方資料給出的是“流行於正陽、新蔡、平輿、汝南一帶”,從中可以看出,四塊瓦以正陽為中心向外輻射。我的老家,上蔡縣邵店鄉距離汝南縣城不到20公里,竟無人知曉,受眾面窄為其今天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非遺保護下的努力求生
所幸的是,2005年,陳天義老先生傳承的四塊瓦說唱藝術被列入駐馬店市、正陽縣中華曲藝文化遺產。為了使這一稀有的民間曲藝發揚光大,陳天義老先生被推薦參加了中央電視台《鄉村大世界——走進駐馬店》節目的錄製,登上央視舞台,展示了民間藝人的精神風采。2018年6月份,旨在從中華文明的角度解讀地方志的大型記錄片《中國影像方誌》來到正陽縣進行拍攝,欄目組一行察看和欣賞了“四塊瓦”說唱藝術,在某種程度上也擴大了四塊瓦的影響。
欄目組在欣賞“四塊瓦”說唱藝術
第四代傳承人趙峰也充分利用他文化館館長的身份,在相關的宣傳和演出工作中積極推廣四塊瓦。他將黨的方針政策寫成押韻的唱詞,藉助四塊瓦的說唱形式向農民宣傳。如《精準扶貧》(節選部分):
農民朋友聽我談,
扶貧政策來宣傳。
扶貧政策是個寶,
大家一定要聽好。
兩不愁,四保障,
美化環境不能忘。
不愁吃
一看廚,二看油,三看糧食愁不愁。
不愁穿
一看衣,二看被,三看是否有衣櫃!
……
這些唱詞句句押韻,聽起來朗朗上口,深受民眾的歡迎。此外,據趙館長介紹,每年的市、縣的春節晚會、七一晚會都會邀請他參與演出。2018年前後有一百多場次,2019年有五十多場次,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四塊瓦”的知名度、擴大了其影響力。同時,他在繼承老師傳統的基礎上,將伴奏改為雙手持鋼鏈子,以適應快節奏的打板需要,這種類似搖滾說唱的演出方式受到很多人的喜愛,尤其吸引了一些年輕人來跟他學習。
如何讓更多人感受到“四塊瓦”的藝術魅力,吸引更多人的投身其中學習,這是趙館長關心的問題,同時也引起了我的思考。
四塊瓦的發展困境和南京白局有些類似。南京白局的淵源不過百餘年,受眾也體現出明顯的地域性。在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後,其發展呈現出可喜的局面。目前不僅有固定的演出場所,而且登上了湖南衛視《天天向上》的舞台,藉助這一平台擴大了其影響力。在傳承方面,“南京白局進校園”活動,不僅為其培養了一批忠實的年輕觀眾,而且也從中發掘了一批喜愛、投身白局藝術的好苗子。四塊瓦要想在目前非遺的保護下更上一個台階,首先需要的是擴大其知名度和影響力。正如趙館長所說:“如果四塊瓦能有機會登上省、中央的舞台,我有信心讓人們喜歡上這門說唱藝術。”
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引起了我的深思。當初央視欄目組來到正陽後,可以錄製的選擇有很多,最後敲定四塊瓦,主要是因為它在內容上與官方主流意識形態的緊密契合,這恰與欄目組的宗旨吻合。服務於政策的宣傳解讀,致力於為民眾帶去黨和國家的最新動態,這為四塊瓦獲得官方的演出機會提供了很多便利。然而,我們也應該看到,一個說唱形式的可持續發展,更需要的是民眾的認可和接受。說唱內容的單一化、濃郁的政治色彩,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受眾群體。
2019年,京腔小曲《探清水河》的火爆,給說唱藝人帶來啟發。傳統篇目並不意味着過時,如何激發經典在當下的活力,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張雲雷把它改成時下的民謠風,再配上他的好嗓音,清俊的相貌,瞬間讓一首普通的小調變成了一首舒緩深情的民謠。岳雲鵬在演唱它時,當唱到“桃葉兒那尖上尖,柳葉兒遮滿了天”時,與觀眾積極互動,觀眾集體為他和聲。此時,觀眾不再是一個旁觀者,他們參與到劇場中,成為說唱的一份子。這種互動性在粘合觀眾,培養忠實聽眾方面的作用很值得進一步挖掘。雖然,他們在對傳統曲目進行創新時,也留有很多遺憾。但其創新意識、苦練內功,很值得我們學習。因此,經典傳統篇目的整理、新曲目的創製,對社會熱點的針砭,忠實粉絲的培養,可以說是今後四塊瓦努力的方向。但又不僅僅是四塊瓦,說唱藝術只有努力加強提升內功,同時藉助非遺外力,才能擁抱更好的未來。
“當時,我說唱的《三俠五義》、《劉墉三下南京》,故事扣人心弦,讓人陶醉着迷,有時候能唱通宵。”講起當年的情景,陳天義老先生興奮不已,希望我們所有人的努力能夠重現當年的盛況。(徐子嫻 作者系南京大學古代文學專業研究生)
注釋:①苗懷明,現為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苗老師於2019年秋季學期開設《通俗文學文獻學研究》課程,要求學生選擇家鄉的一種說唱藝術,就其生存現狀和未來發展做一報告。此調查報告為課堂報告的一部分。
②陳天義,1944年出生,雙目失明,父母早逝。為謀生,十五歲外出學藝。其師陳立功(1916-1976)拜師賀志臣(1870---1897),賀志臣早年跟隨新蔡縣人李元橋學唱道情,在演出中受“蓮花落”和“山東大鼓”影響,便棄漁鼓,改左手持道情的簡板為持山東大鼓的鋼鏈擊節,右手則持蓮花落的竹板擊節,唱腔仍以道情唱腔為主,兼吸收蓮花落的〔數板〕等唱腔,四塊瓦這一說唱形式遂形成。
③趙峰,現任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文化館館長,師從陳天義學習說唱四塊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