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沙涌村:“年輕元素”多起來了

還未走進中山市南區街道沙涌村,遠遠就看到寫有“宋帝遺迹”的沙涌牌坊屹立在村口,寥寥幾字就彰顯出這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的村落。

沙涌牌坊。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走過牌坊進入沙涌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棟現代氣息十足的建築——中山市南區文旅眾創空間(下稱“南區文旅眾創空間”),與沙涌村的古老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南區文旅眾創空間的新穎,這裡聚集的眾多尋求夢想的文旅行業創業者們為這座古村落增添了很多新鮮氣息。

近年來,中山市南區街道正凝聚青年力量助力文旅產業振興,堅持以文化人,推進鄉村文化隊伍建設。當前正着力打造中山特色精品示範村的沙涌村也在思考如何答好“新舊融合,相互促進”這個命題。

| 小小土地上有大故事

沙涌村。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轄區面積僅2平方公里的沙涌村有着800餘年歷史,南宋嘉泰三年(1203年)馬南寶先祖馬驛、馬駁從新會縣城金紫街遷居到此地,因村旁河涌多沙,故名“沙涌村”。

沙涌村湧現出南宋民族英雄馬南寶、民族百貨業先驅馬應彪和現代世界級手模大師馬樂山等名人,行走在沙涌村中,可以領略頌揚南宋民族英雄馬南寶愛國愛家精神的“宋帝遺迹”和“侍郎故里”大牌坊的魅力;也可以在遊走馬公紀念堂的過程中感受中國百貨先驅馬應彪的艱苦奮鬥創業史和他的愛國愛鄉情懷;還可以尋跡馬樂山工作室,感受一代手模大師的創意與匠心。

馬樂山工作室。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沙涌村是“中山市旅遊特色村”,沙涌歷史文化街區是“廣東省歷史文化街區”,該街區形成於清末民初,布局模式是採用街巷的形式,注重街巷風水,許多小巷散布其中,共同構成了魚骨狀的街區格局,南起教忠街、應彪路,北至長興街、橫嶺九街,西起仁和三巷,東至澤秀街,面積15.97公頃。

在明亭。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街區內擁有馬公紀念堂、鎮龍閣、在明書塾、南寶大街民居群、南源堂、恩重紀念堂、在明亭、一元堂等歷史建築,建築多運用“中西結合”“外洋內中”的建築手法,形成融中西方文化於一體的極具特色的建築景觀。

| 文旅設施帶來新鮮氣息

今天的沙涌村除了歷史氣息濃厚,也聚集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引進茶室、私房菜、手作人工作室等對年輕人充滿吸引力的設施,南區文旅眾創空間也設在沙涌村。

“我們這些年十分注重為沙涌引入新鮮血液,為前來沙涌創業、就業的年輕人及時提供他們需要的服務。”沙涌經聯社黨支部書記馬傑良說。

中山市南區文旅眾創空間。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剛走進沙涌就能看到旁邊一棟頗具現代氣息的建築,走進其中,映入眼帘的首先就是來自中山市各鎮街手藝人製作的文旅產品,這裡就是南區文旅眾創空間了。空間定位是“為創客成長成才、創業就業搭建全方位、深層次、高效率的一站式服務平台”。

當“創客”“創業”等頗具活力的詞語與沙涌村產生碰撞的時候,也為這座800多歲的村莊增添了青春的氣息。同時,沙涌村深厚的文化底蘊又給文化領域創業者提供了極佳的創業氛圍。

南區文旅眾創空間內設有辦公區、會議室、路演廳、產品展示區、接待區、休閑區等功能區配套設施,為入駐空間的創業者提供創業補貼、創業輔導、項目路演推介等服務,目前已有20餘家企業入駐。

“公司去年入駐眾創空間,現有員工30餘人,主要是做短視頻營銷以及直播代運營業務。南區文旅眾創空間配套設施完善,還有一些政策扶持,入駐後,眾創空間工作人員還積極幫我們對接政策及項目合作等方面事情。”創業青年古德恆說。

南區文旅眾創空間運營主任鄭靜波表示,未來希望將眾創空間打造成為粵港澳青年創業孵化基地,為更多優秀人才提供優質的創業平台。

|“80後”初創者選擇沙涌

再往前走,繞過幾個巷子,我們來到一處茶莊前,這是一家開在僑房裡的茶莊。沙涌村存有僑房93座,已有11座僑房被活化利用,改造成私房菜館、茶莊等現代服務設施。

僑房活化利用後被改造為茶莊、私房菜館。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80後”阿馨在沙涌村開了逢源茶莊,機緣巧合下她又引薦有意向的朋友來這裡開了逢園私房菜館,這些設施都是開在僑房裡,而讓她下定決心來沙涌創業的正是沙涌村村民馬海泉。

“我一直在外面打拚,但還是有着老一輩人落葉歸根的思想,就想着回沙涌。”馬海泉說。

馬海泉早期在外謀生,2015年返回家鄉,到同樣有着很多僑房的中山市東區街道三溪村走訪後,感覺也應該把自己家鄉的僑房活化起來。就回沙涌租了幾間荒廢的百年老宅,希望為沙涌鄉村振興出一份力。

“想做出個樣子來給僑胞們看看”,他把租用的僑房改造好,積極邀請朋友來開茶莊、做私房菜,阿馨就是其中一位。

“沙涌有深厚的文化背景,現在還在打造精品示範村,有一定吸引力,大家都樂意過來。”馬海泉說。

阿馨直言,馬海泉是自己的伯樂,“當時我們跟一些朋友認真了解了沙涌村,感覺這裡有很好的發展前景,想在這裡找一座僑房做私房菜。首先找的就是馬海泉,我們稱他‘泉哥’,創業初期正趕上新冠肺炎疫情暴發,有一位合伙人因個人原因離開了沙涌。泉哥很愛護自己家鄉的僑鄉文化,積極邀請我留下來,把自家僑房租給我做茶莊,甚至剛開始還給以免除租金等幫助。”

經過3年左右的發展,阿馨的茶莊運營走上了正軌。“沙涌是很好的地方,歷史深厚,村民也很樸實,他們有一種守護自己家鄉的信念感。在這裡的幾年間,我的收入、心理狀態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提升,我很喜歡南區、沙涌的風土人情,相信未來這裡會更好的,也希望自己的創業能夠為沙涌村帶來一定的幫助,在成長自己的同時為沙涌鄉村振興做點事。”

在看到馬海泉把僑房活化利用起來後,不少僑胞也聯繫到他和沙涌村委會,想把自家僑房租賃出去,讓這些老房子重新派上用場。

| 小村莊女孩們走上省運會

最近,中山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沙涌馬家槍)代表性傳承人馬鈺泉比平時更為繁忙。

根據中山市教育和體育局工作安排,馬鈺泉參與組織中山龍獅代表隊出征第十六屆廣東省運動會。他還親自培訓並帶領女子少年組傳統南獅中山代表隊參賽,出發前,這些平均年齡14歲的女孩子們在中山南區馬家槍立項基地、中山市良都龍獅藝術館進行緊張的最後訓練。

8月15日,馬鈺泉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一條動態:南區女團獲得省運會龍獅項目女子少年組第五名、三等獎榮譽,這是以“中山非遺傳習所(傳統醒獅)南區良都龍獅藝術館”為代表的團隊首次在省運會龍獅項目中摘得女子少年組榮譽。

作為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馬鈺泉一直不遺餘力在推廣馬家槍在年輕一代人當中的影響力。

馬鈺泉和女兒展示沙涌馬家槍。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我對家鄉歷史文化和歷史典故有濃厚的情懷,父親給以我的教育,讓我從小就在這種傳承傳統文化的氛圍中成長起來,感受到有承接衣缽的責任。沙涌馬家槍成為中山市級非遺項目後,中山市各級部門都給予支持,這讓我更加堅定將馬家槍傳承下去的決心。”馬鈺泉說。

為傳承馬家槍、南獅等傳統技藝,馬鈺泉組織設立暑假班、學期班以及少年班、青年班、成人班,並積極推動傳統技藝表演進校園、進社區,還通過“非遺少年說”等欄目,讓更多人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承擔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其中,我們尤其重視對少年班孩子的培養,加大對新一代傳承人的培育。”

此外,在中山市委宣傳部等部門支持下,作為“廣東省優秀民間文藝家”、南區文聯副主席的馬鈺泉在日常工作中堅持黨建引領,組織開展“紅色文藝輕騎兵”非遺馬家槍研學,實現持續性宣傳效果。

“為振興鄉村發展,南區沙涌經聯社鄉村振興促進會成立,我是沙涌文化保育部門及鄉村振興促進會成員,近年來,能夠感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願意來沙涌村就業創業。同時我認為有着華僑文化、非遺文化等寶藏的沙涌還有很大發展空間,鄉村振興首要工作是將人民生活放在首位,特別是青年人,南區是僑鄉,人員外遷就業及移民多,鄉村振興過程中如何把年輕人留下來、引進來是要繼續探索的問題。”馬鈺泉說。

沙涌村。 南方+ 葉志文 拍攝

未來,沙涌村還將繼續引入年輕元素。據馬傑良介紹,沙涌村將通過“工改商”把舊廠房聚集地改造成為青年創新創業空間,從而讓這座有着800餘年歷史、走出過眾多知名人物的古村落擁有源源不斷的生命力。目前,該項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沙涌村計劃用3到5年的時間讓藍圖變成現實。

【采寫】南方日報記者 苑世敏

【攝影】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作者】 苑世敏;葉志文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