縮水10億票房!《阿凡達2》口碑暴跌票房走低:3億特效,5毛劇本

猶記得12年前《阿凡達》在國內上映時的情景。

當時,國內只有3塊IMAX屏幕,北京2塊,上海1塊,這3塊屏幕幾乎成了影迷朝聖的終點。

《阿凡達1》上映在陰曆12月份左右,正是天氣最冷的時候,人們起早貪黑,頂着刺骨寒風佇立在夜霧中,只為了能享受最高規格的《阿凡達》。

東方衛視的鏡頭捕捉下,甚至有一位阿姨為了送給患癌兒子禮物,提前一天的下午7點在影院排隊等待。

到次日電影院開市,足足堅持24小時才拿到一張黃金位置的IMAX《阿凡達》電影票。

而之所以能排隊24小時的另一個原因,則是當時一張小小的電影票,已經被黃牛炒到了1500元——2500元不等。

將近普通工薪階層的一個月工資。

如此誇張的市場表現,也證明了《阿凡達》超越電影本身的影響力。

後來,《阿凡達》革新了電影歷史,解放了院線設備的更新迭代,更一躍成為影史票房第一,在“技術領域”儼然成為一座豐碑。

而今日,《阿凡達2》時隔12年再度上映。

可眼下情形卻今非昔比。

作為“救市之作”,《阿凡達2》上映前,觀眾預測票房有30億、50億、甚至100億。

就連專業媒體都給予了20億——25億的超高期望。

可上映後卻瞬間啞火。

首映日票房1.2億,次日周六竟只有1.4億,截止到今天《阿凡達2》上映3天,累計票房僅有3.75億。

這成績,甚至連《萬里歸途》都比不上。

而媒體預測的最終票房也一降再降,從20億到17億,從15億到13億,今早更新的最新數據,已經跌到了10億。

倘若《阿凡達2》真的止步於10億,不算通貨膨脹的情況下,它只達到了前作的六成票房,再算上通脹就更不用提了。·

曾造就票房奇蹟的《阿凡達》,怎麼就拉胯了呢?

劇本,成了一切病症的源頭。

特效的巨人,劇情的矮子

《阿凡達2》開分8.4,雖然不低,但對於卡梅隆的電影而言,已經算是比較失望的開局。

而經過三天的洗鍊,分數又降到了8.3分。

如此推斷,進入7分線大有可能。

打開電影的評論區,場面混亂不堪。

不難觀察出,觀眾對《阿凡達2》的喜好是天差地別的:

有愛不釋手,巴不得馬上看到《阿凡達3》。

有厭惡至極,恨不得將卡梅隆當場浸豬籠。

特效好,劇情爛。

是《阿凡達2》目前最大的標籤。

而在得哥昨天分享的超前觀影評價中,網友對該片的差評也都來自於劇本。

低幼、庸俗、槽點百出。

那,得哥奔着“客觀”的立場,先聊聊《阿凡達2》的劇情槽點,說說觀眾為啥對電影劇情如此厭惡。

其實早在兩個月前,卡梅隆就透露過《阿凡達2》的劇情。

當時,他抨擊漫威DC等超英電影的角色太幼稚,沒有“家庭責任感”,“任何時候表現的都像是個大學生”。

而自己的電影角色從青春年少到生兒育女,身份的變更讓角色肩負了除生存以外的責任。

從個人到家庭,是第二部劇情的重點。

但實話說,《阿凡達2》的文本表現很顯然配不上卡梅隆的自吹自擂。

先說我個人感受:

劇本的確是不太行,我願稱之為《阿凡達:熊孩子歷險記》。

因為已經上映3天了,就不避諱劇透了,怕被劇透的同學請馬上關閉頁面。

故事緊接上一部,男女主趕走地球侵略者後,老婆孩子熱炕頭,一不小心連生育加領養,膝下圍繞了5個孩子。

五個孩子中,有男主培養的新領袖老大和老二,有姐姐和一個小胖妹妹,還有一個人類遺孤“蜘蛛”。

而上一部殺青的白頭將軍再度復活,用灌輸記憶的方式,將自己的意識附着到了阿凡達身上,率領大軍再度侵略潘多拉星。

某日,執行任務中,老二不聽父親的話,身為觀察員的他私自落地遊玩。

這導致人類飛機接近時無人發現,最後死傷慘重。

老二被父親批x1

某日,又是老二帶着一對兒姐妹、蜘蛛去叢林玩,偶遇白毛反派被挾持。

最後父母出現雙方大戰,孩子們脫困,唯獨蜘蛛被掠走。

老二又被父親批x2

某日,父親為避免族群災難,一家人跑到島礁族求庇護。

老二又和島礁族太子發生衝突,而後被太子騙到危險區險些喪命。

老二又被父親批x3

某日,白毛反派為了引蛇出洞,捕殺與島礁族關係密切的“鯤鯤”。

老二又是私下行動,為拯救與自己私交甚篤的“刀疤鯤”,被白毛挾持,父親被迫與白毛展開最終決戰。

老二又被父親批x4。

最後老大死了,白毛被打敗了,父親也認可老二了,毛頭小子變成新領袖了,完結撒花。

很難相信,一個讓號稱“電影之神”的卡梅隆打磨了13年的劇本,最後竟落得如此俗套。

整部電影的主線就是老二在前面闖禍,父親在後面擦屁股。

就這麼一路闖一路擦,擦到了大結局。

而關於所謂家庭與成長的論調,早就是美國電影已經演了30多年的爛菜葉,沒有任何可取之處。

為了貼合主題,卡梅隆讓男女主有孩子,島礁族有孩子,反派有孩子,就連鯤都是個孩子,生怕演着演着就跑題。

但看完電影,別說理解家庭,只想晚婚少育。

這還只是一根“主刺”,散布在劇本情節的各種“小刺”更是層出不窮。

比如男主被白毛髮現後,怕自己族人受牽連,他馬上脫離原部落投靠島礁族,導致島礁族直接與人類開戰。

自己人被威脅,不行。

別人家破人亡,可以。

這還真是符合美國核心價值觀。

當然,觀眾也心知肚明,這一個漏洞百出的理由,其實就是為了開新地圖的措辭。

不過到了島礁族後,除了特效場景變化之外,島礁族所謂的“水之道”墨跡半天,最後不過是憋個氣、潛個水,坐騎變成潛水鴨,並沒有獲取任何技能。

而且,電影渲染了一整期的島礁族,到最終大決戰時這群人竟然離奇失蹤了,半點用處沒發揮。

最後還是男主一家VS白毛反派,那折騰這麼半天是幹嘛呢?

人類遺孤“蜘蛛”的立場飄忽不定。

一會兒和男主一家生死與共,一會兒和白毛狼狽為奸。

別問,問就是父愛。

白毛的人設也崩潰。

上一部率領人類攻打納美人,這一部竟只盯着男主一家不放,發動整個軍隊的力量解決個人恩怨。

明明是個生殺予奪的凶煞,但幾次捕捉到男主孩子後都主動放掉,純粹的壞人死於話多。

從種族對峙到家長里短,格局由奢入儉,太無趣。

其他情節同樣乏善可陳,所有的轉折都精準踩到觀眾預期上:

女主和島礁女王不合,孩子受傷後,兩個母親馬上相互理解。

俗。

老二和島礁族太子不合,太子設計陷害老二,老二回來後反而替太子開脫,二人握手言和。

俗。

老二被太子設計跑到危險海域,不但沒死,反而被“刀疤鯤”救下二人成為朋友。

俗。

大哥與老二吵架,結局大哥為了救老二殞命,老二終於成長。

俗。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島礁族太子欺負他們那場戲。

“怪胎!”

“不準欺負我的妹妹!”

原來在遙遠的潘多拉星都有“美式霸凌”啊!

這些情節觀眾都已經倒背如流,如今再看到,感覺就像在好萊塢看了一場國產狗血連續劇。

就像是AI撰寫的劇本,關鍵詞敲下“阿凡達、家庭、3個小時”。

整場看下來,我甚至認為卡梅隆就是純粹不想浪費寸幀寸金的特效場景,一股腦都塞進了電影中,愣是“水”出了三個小時。

劇本沒什麼可說的,就是爛。

但問題是:

我們去電影院看《阿凡達》,真的是去看故事嗎?

還記得那部號稱“愛情電影”實則晦澀難懂的文藝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嗎?

錯位的營銷導致觀眾都認為這是部直白的愛情片,抱着這種心情走進電影院,觀眾們都大呼“詐騙”,而該片也成為影史最大的營銷詐騙之一。

但《地球》是爛片嗎?

也不是,主要是觀眾抱着什麼樣的心情走進來電影院。

而《阿凡達》從一開始就主打“特效爽片”,且專攻技術領域。

說句引戰的話,如果你是看槍版、盜版、普通版、甚至是在戴上眼鏡後兩眼一抹黑的縣城電影院看的《阿凡達》。

那你就根本沒看過電影,更別提評價。

《阿凡達》當年主打的就是3D,為了領略真正的魅力,人們不惜斥巨資購買一張IMAX3D電影票。

而這部《阿凡達2》是卡梅隆13年磨一劍,電影幕後的什麼“投資3.5億美元”“90萬加侖水箱”“自主研發水下動作捕捉技術blabla我就不贅述了。

畢竟大家耳朵都聽出繭子了,我也沒必要再重複。

我們只需要知道的是:

《阿凡達》代表了全球頂尖的電影工業,玩的就是技術,我們看的也是技術。

《阿凡達2》的特效完成度,我已經找不出任何詞彙來形容。

觀看過程中我早就忘記了特效與實景的界限,甚至說是把它當成在外星實拍的電影都不為過。

相比上一部,《阿凡達2》的野心更龐大,長達三個小時的電影中囊括了高山、雨林、沙灘、深海、巨艦等各個場景,全方位表現了全球頂尖的視覺效果。

當阿凡達在碧藍的海水中遨遊,當飛機在高山的夾縫中爆炸,當四層樓高的巨鯤一個擺尾衝出銀幕……

這三個小時,每一秒都在震懾我的靈魂,足不出戶便把一顆星球盡收眼底。

觀影過程中,我幾度錯把銀幕當成窺探外星的窗口。

每當主角縱身躍入深海,伴隨着耳邊的轟鳴,我甚至不自由自主屏住呼吸,暢想自己一頭扎入在未知海域中。

還是那句話:

即便不把它當電影,權當成一次遊樂園的收費項目,我都感覺物超所值。

有些網友看到這裡可能要扣帽子了:

“你誇《阿凡達》你就是屁股歪了!”

但《流浪地球》的導演郭帆看完後也大為感慨:

“無以倫比的呈現!”

他屁股歪了嗎?

博納影業老總於冬也誇《阿凡達2》:

“希望他的上映能給電影行業的復蘇帶來巨大的能量。”

他屁股也歪了嗎?

當年《阿凡達1》上映時,成龍、韓寒王健林讚不絕口。

這些人屁股也歪了嗎?

我始終認為:

一個正常的競爭環境需要對自己和對手都有足夠的尊重,只有正視對手才能意識到自己的不足,刺激自我成長。

啊Q精神不對,但無腦詆毀就能拉進差距嗎?

綜上所述,我總結一下我的觀點:

劇情爛,這是毋庸置疑的。

但特效好,這也是毋庸置疑的。

究竟這樣一部“外強中乾”的電影,值不值得買票觀看,決定權全靠你自己。

寫到這裡,我突然想起擁有幾乎相同遭遇的電影——

明日戰記》。

同樣是特效好,劇情爛。

為了這部電影,古天樂前後耗費10年時間,砸了4.5億港幣,連特效團隊都是自己組建,就是為了證明國產特效沒有輸。

上映後,電影特效的確可圈可點,可緊隨而來的便是顧頭不顧尾:

劇本太爛。

電影劇情單薄的像一張紙,整個電影只講了一個營救故事,最後的反轉更是俗不可耐。

張家輝那句“天幕就是我,我就是天幕”還成為了網友爭相吐槽的火力集中點。

得哥記得自己看後,也是對該片的特效讚不絕口,甚至為了特效問題與不少網友爭論。

我的觀點和《阿凡達2》一樣:

特效就是好,劇本就是爛。

你罵劇情可以,罵特效,我就要跟你掰扯掰扯。

這也成為《明日戰記》票房萎靡的主要原因。

自上映後迅速冷卻,最後古天樂不惜上演“賣慘戰術”,終於力挽狂瀾,以6.79億票房勉強收官。

如今,《明日戰記》的歷史又在上演。

但平心而論,《明》的特效只能算國產頂尖,可《阿》早就走在了世界的前沿,即便對比劇本,《阿》也比《明》好了不少。

既然《明日戰記》能被觀眾接受,那《阿凡達2》為何不可?

我並不是崇洋媚外。

而是對電影工作者的尊重。

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