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涉過千山萬水,活出風輕雲淡的瀟洒。
這種快樂,或許並不是想要便能擁有。
但,有的人可以做到。
最近,資深女星鄭秀珍在社交賬號上曬出一組近照。
照片中的她,穿着一身質感很好的深色長裙,化着妝,身材出眾。
即將奔五的她,如今獨自撫養兒子,過着非常逍遙的生活,狀態一點不輸年輕藝人。
鄭秀珍曾是新加坡四美之一,論美貌和名氣她都是當之無愧的壓軸。
而看起來風光無限的她,卻經歷過投資失敗、被冠上窮籍、父親去世、婚姻破裂、抑鬱症等一系列的糟糕事。
但鄭秀珍並沒有放任自己頹廢下去,反倒靠自己的力量一步步走出困境,活出了人生的快樂。
歷盡千帆、渡盡劫波後,她為何還能“桃花依舊笑春風”?
真正的快樂,又該如何去定義呢?
追逐外在的快樂,曇花一現
哲學家伊壁鳩魯說,人的本性,就是趨樂避苦。
追逐和擁有快樂,其實就是人與身俱來的本能。
只是,很多人還沒來得及弄清什麼是快樂,就匆匆地向外追逐快樂。
鄭秀珍,出生於新加坡一個普通的家庭。
小時候,她性格非常乖巧,在家裡凡事都很順從父母。
在學校表現也很突出,老師也經常誇讚她是好孩子。
飽受寵愛的她,童年充盈着快樂。
長大後,她也一直很努力,追逐更多來自外界的快樂。
20歲那年,在父母鼓勵下她參加了選秀比賽,一舉奪得冠軍,就此和娛樂圈結下不解之緣。
1995年,鄭秀珍憑《第三類劇場》順利出道,拿到不少演戲資源。
隨着戲路越來越寬,1998年,鄭秀珍接拍《東遊記》“何仙姑”一角。
很快,這個角色大火起來,讓她成了無數人心中的“最美何仙姑”,也讓她的事業達到巔峰,獲獎無數。
所有的名利,都如潮水般朝她紛至湧來;而她的精進追逐,也得到了應有的回饋。
但其實,真正永恆的快樂,不能單純依靠外部世界的給予。
這樣貼有“拿來主義”標籤的快樂,往往也都是曇花一現。
2000年,鄭秀珍拍完《笑傲江湖》,人氣更是瘋狂飆升,一度躋身於新加坡國寶級演員。
正當一切順風順水時,在一個朋友建議下,她開始接觸炒股。
她從一點點投資,到投入越來越多錢,卻忽視了股市存在巨大風險。
因一次股票暴跌,她一夜之間輸掉150萬。
不久後,感情上也開始出現破綻。
彼時的她,有着深愛的男友,還為對方放棄不少拍戲機會。
可對方卻把她當提款機,經常以創業、投資等借口來找她要錢。
她一次次相信男友,不曾料想借走的4億人民幣,全部有去無回。
男友捲走錢便消失蹤影,一時間她的痴心和金錢都被騙局撕得粉碎。
鄭秀珍一時間滑入了人生低谷,徹底破產,還被判入窮籍。
自此,她開始走上還債之路,過去成功帶來的快樂悄然遠去。
美國心理學家米哈里齊克森·米海伊寫道:
“人們對快樂的追求是為了快樂本身,而其他所有的目標——健康、金錢或權力,卻只有在我們認為會讓自身快樂時,才會受到重視。”
如果我們內在不相信自己可以快樂,沒有取悅自己的能力,那麼,來自外界所得的快樂,也都是淺層次的。
它會像一座由鬆散沙子堆砌而成的“閣樓”,外界些許的風霜,都可能給其帶來致命一擊。
真正的快樂,是向內取悅自己
背上債務後,鄭秀珍開始沒日沒夜拚命拍戲。
勞累漸漸拖垮她的身體,讓她常在路上或者片場暈倒。
更不幸的是,債務尚未還清,2004年2月又傳來父親離世的噩耗。
隨着香港影視的衰落,明星能接到的戲越來越少,一邊是工作壓力,一邊是還債壓力,鄭秀珍被生活的重擔壓得喘不過氣。
來自外界接三連四的打擊,致使她精神崩潰,嚴重時患上了抑鬱症,三番幾次想自殺;
也是在這時,鄭秀珍得到了很多親朋好友的幫助,他們給了她重新開始的力量。
其中影帝馬景濤出資給鄭秀珍開了一家按摩店,起步階段規模小,人手不多,她就親自為客人按摩。
雖然日子過得很清苦,但這期間,她遇見了前夫黃川心。
兩人交往3年之後,於2010年註冊結婚,生下了兒子黃正。
那些年,他倆每每出現在公眾視野,都是甜蜜幸福的樣子。
就在人人以為他們會長久幸福時,2018年,鄭秀珍在個人社交平台上宣布離婚。
這一次感情失敗,並沒有讓她深陷過度悲傷中,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
“我知道很多朋友都會驚訝,別擔心,我和兒子都很好。離婚雖然痛苦,但過去的快樂幸福是真的,擁有孩子的快樂是真的,我要把這些記在心裡。
快樂從來就不是建立在任何人身上,自己快樂才能帶給愛人快樂……”
她的言語中滿是淡定和樂觀,鄭秀珍,已經學會讓自己找到發自內心的快樂。
離婚後,鄭秀珍恢復了單身,確實比從前更懂得取悅自己。
她不介意外界的目光,繼續開按摩店,努力經營自己的美容事業,用心照顧兒子,帶他到處旅遊,享受愜意人生。
同時在生活中,她還保持着嚴格的身材管理,戶外騎行、室內攀岩、無論什麼,只要自己感興趣就去做。
對鄭秀珍來說,23年過去,46歲的她比從前更像“瀟洒自在”的何仙姑。
過去的苦難,或許讓她痛苦不堪、懷疑自己;卻也讓她在歷經千帆後,由內滋生更多的慈悲與更強的力量。
她在不斷取悅自我中找到了真正的價值與快樂,活成了一個堅強快樂、從容大方的自己。
快樂的源泉,終將被你挖掘
快樂,是積極的情緒,是我們向前的力量。
我們都渴望和追逐快樂。
可是,快樂,究竟是什麼呢?
鄭秀珍從向外尋到向內取悅自己的轉變,向我們詮釋了最好的答案:
建立在外界的快樂,彷彿就像漂浮不定的雲,變數太大,無法帶給我們長久穩定的快樂。
心理學家布雷默曾說,真正的快樂是內在的,它只有在人類的心靈里才能發現。
唯有深深紮根於內在、學會取悅自己,在追尋心靈深處的愉悅,才是最本真的快樂,才能讓自己真正感到快樂,並把快樂帶給別人。
這種根植於自我內在的快樂,才更值得我們用一生去開墾。
那麼,我們要如何取悅自己呢?
1、對情緒誠實, 學會自我共情
我們為什麼會向外尋求快樂,或者假裝快樂?
很多時候,是因為遇到了坎坷或不開心的事,對自己的情緒不誠實。
嬰兒的自由,在於可以真實自如地表達自己。
我們成年人想要真正的快樂和自由,也需要學會發現和表達情緒。
譬如,某個創傷事件發生了,你可以覺察一下,自己對事件反應的情緒:
“我是怎麼看待這個事兒的?”“我的痛苦可以打上幾分呢?”……
然後告訴自己:“想哭就哭一會兒吧”“只要能讓自己開心起來,做點別的事兒也可以的”……
這就是對情緒的誠實,也是對自我的共情。
當負面情緒得到了照顧,自然就留給快樂更多的版圖。
2、建立積極認知,重新敘述過往創傷
心理學有個實驗,通過追蹤那些因為意外而癱瘓的人,以及因為中了樂透大獎而突然暴富的人,結果顯示:
幾年之後,那些樂觀的人,在意外癱瘓之後依然樂觀;而那些悲觀的人,突然暴富之後仍然悲觀。
決定我們快樂與否的,不在於我們經歷了什麼,而取決於自己的認知。
通過調整認知,一樣可以改變自己的人生態度。
怎麼調整呢?
事件發生後,你以前習慣地去想情況多糟糕,自己多倒霉。
那麼,你現在可以設置好自己的“積極語錄”:“這個事兒也沒啥大不了的,很多人都經歷過”“調理好心情,很快好運氣又會來的”……
接着,再每天固定好時間段,堅持練習複述它們。
久而久之,一系列積極的念頭就會替換掉之前負面的想法,自己的心態也會更加積極陽光。
3、提升自我效能感,挖掘內在快樂的源泉
美國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過“自我效能感”的概念:
人們對自身所擁有的優勢和技能越自信,就越能更好地控制情緒,對生活的滿意度也會越高。
提高自我效能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你在完成某項任務的過程中,真正體驗到了成就感,並且有機會反覆體驗這種成就感。
這時,你自然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快樂。
社會學家李銀河老師說,快樂是人生的最終價值。
親愛的,願你能學會取悅自己,快樂的源泉終將被你挖掘。
策劃 | 六記
編輯 | 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