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文脈」重溫崢嶸歲月傳承紅色基因,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全新開啟

文/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余曉玲

圖、視頻/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王俊偉 實習生 王茜月

1940年,東江縱隊的前身之一——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在東莞大嶺山鎮大王嶺村創建了大嶺山抗日根據地,為華南最早的抗日根據地之一,也是全國十九個抗日根據地之一——東江抗日根據地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東江地區的抗日游擊戰爭打下了基礎,被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稱為“根據地中的根據地”。

依託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為重要文物依託打造的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經過升級改造,近日全新開啟,全新升級的《東江鐵流 南粵旌旗》主題陳列,全方位、全過程、全景式展示東江縱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精彩重現革命先輩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

依託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創建

東江縱隊的前身之一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於1938年在莞城成立,是廣東省最早建立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抗日武裝。1939年,東莞抗日模範壯丁隊一部分被整編為東寶惠邊人民抗日游擊大隊,另一部分編入惠寶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0年,這兩支部隊合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第五大隊,其中第三大隊活躍在東莞地區。1942年,部隊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1943年,改稱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1940年10月,由曾生等率領的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三大隊來到大嶺山大王嶺村,在當地人民的支持之下,建成東江地區最早的兩個抗日根據地之一——大嶺山抗日根據地。之後這裡經歷了一系列血與火的游擊戰爭,抗擊日本侵略者。

東江兒女雕塑

據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相關負責人介紹,東江縱隊在抗日戰爭期間的27場重要戰鬥,有10場在東莞打響,其中最為著名的是“百花洞戰鬥”(遺址位於大嶺山鎮百花洞村)。

依託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東莞市於2005年9月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之際,在大嶺山鎮大王嶺村建成了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

紀念館藏品超5000件(套)

文物藏品是歷史的見證,對於紀念館來講,其重要性毋庸置疑。經過十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的藏品數量已有5000餘件(套),為東江縱隊歷史研究、陳列展覽和宣教工作提供了珍貴的文物資源。其中,就包括由東莞東縱老戰士鄺耀水捐贈的東江縱隊機關報《前進報》。

市民聽講解員介紹東江縱隊機關報《前進報》

據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工作人員介紹,隨着游擊戰爭的深入和發展,1941年1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在東莞大嶺山區活動的第三大隊創辦了《大家團結》報。同年2月,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第五大隊在寶安陽台山區創辦了《新百姓》報。這兩張報紙是抗戰時期東江抗日游擊區最早創辦的革命報紙。1941年7月,為加強領導,東江文化工作委員會經請示曾生等,決定兩報合併,仍以《新百姓》報名出版。1942年1月,《新百姓》報易名為《東江民報》。1942年2月,由於形勢發展的需要,部隊擴編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同年3月,總隊部決定將《東江民報》改名為《前進報》,作為總隊的機關報。1943年12月2日東江縱隊成立後,沿用《前進報》為部隊的機關報。在艱苦的歲月中,報社工作人員背着蠟紙、鐵筆、油墨及印刷工具和紙張,通過封鎖線到寶安、東莞敵後及港九大隊活動地區堅持編印報紙,傳播黨的政治主張,指導東江地區的抗日工作和鬥爭。

21世紀初,當聽說東莞正籌建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鄺耀水毫不猶豫拿出了這份精心珍藏的報紙,捐贈給紀念館。

另有一台日本RICOH相機由原東江縱隊北江支隊支隊長鄔強的遺孀刁慧文捐贈。

全新升級改造慶祝建黨100周年

為提升展覽質量,適應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及市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東莞市於2018年啟動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基本陳列全面改陳布展項目。去年9月,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閉館升級改造,並於今年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全面完成並重新開放。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全面改陳布展後的基本陳列分九個部分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全面改陳布展後的基本陳列,充分吸收近年來東江縱隊歷史最新研究成果,更加全面地介紹東江縱隊歷史,分為“國難當頭 共御外侮”“組建武裝 亮劍東江”“東移受挫 重返敵後”“血濃於水 同仇敵愾”“挺進港九 虎穴營救”“東縱成立 發展壯大”“配合反攻 奪取勝利”“北撤山東 轉戰南北”“矢志不渝 再立新功”等九個部分,主要時間跨度從1931年9月至1949年10月,生動展現東江縱隊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民族獨立、人民解放事業浴血奮戰的崢嶸歲月。

原有的隔牆基本拆除,打造了一個通透的大展廳,根據九個部分的展示內容,利用藝術場景、展板展櫃等巧妙劃分展覽區域,實現最佳展示效果,形成舒適參觀流線。基本陳列展示總面積2000平方米,展線長約700米,以時間為軸線。

市民在東江縱隊首長展板前駐足拍照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陳列中,展出了更多與東縱相關的文物,展出文物、展品450多件,比原來增加了150多件(套);展示歷史圖照800多張,油畫、國畫版畫30多幅,雕塑50多件,浮雕4面,場景6個,更好地再現東江縱隊浴血抗戰的歷史。

致力於東縱精神的傳承和弘揚

據悉,自開館以來,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見證地和東莞抗日的寫真地,一直致力於東縱精神的傳承和弘揚,積極開展各類宣傳教育活動,年均近百場次,在深化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弘揚革命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新陳列中,展出了更多與東縱相關的文物比原來增加了150多件(套)

紀念館針對大中小學學生的心智發展需要,對標設計“東縱聯大”“東縱第二課堂”“東縱小戰士、港九小英雄紅色夏令營”三大品牌活動。其中,“東縱小戰士”紅色夏令營活動於2006年推出,至今共開展了90餘期活動,參與營員達近萬人次。該活動旨在以青少年喜歡的形式,寓教於樂,通過讓青少年親臨革命老區,全面體驗民俗文化和東縱戰士當年的戰鬥生活環境,了解東縱抗戰史實,深切感受東縱革命精神,從而更好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接下來,紀念館將打造館校合作示範項目,並結合紅色資源優勢開展青少年教育教學活動。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紀念館將繼續開展三大品牌活動,吸引大灣區青少年來館開展沉浸式黨史學習教育。在重要節點與國內多家紅色紀念館異地聯動,舉辦相應紀念活動。此外,還將策劃推出“東縱微課堂”線上欄目,講述紅色故事,弘揚東縱精神。

不少黨組織前來開展主題黨日活動

廣東東江縱隊紀念館近日全新開啟後,不少黨組織前來開展主題黨日活動,回顧黨的歷史、緬懷革命先輩,重溫入黨誓詞、築牢初心使命,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進一步走深走實。

來源 | 羊城晚報•羊城派

責編 | 張德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