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影」女人的生命原力來自於愛——電影《飢餓遊戲》

女主:舞台上的華服幻化成嘲笑鳥的翅膀

#超級紅人節# #你還相信越努力越幸運嗎#

雖然全片的整體框架是一場未來科技與機械構成的叢林世界的政治遊戲隱喻,但我更側重於對生存規則下的女性愛情需求與價值、女性生命成長與療愈的視角來展開我對電影的理解。那就是,你我正在經歷的愛恨,都在規則中:女人的生命原力來自於愛。在我看來,無論多麼宏大的敘事,最終承載一切的,是你我弱小的個體。

很多人沒有看明白,沒有深思,把這部影片埋沒了。這部電影運用電子遊戲的形式進行架構,是真人版電子競技遊戲。製片人希望它是哈利波特的繼承。正如哈利波特蘊含著深厚的宗教與人性主題,這部電影,也有着精彩寓言的屬性。這不單單是給網生代的作品。

一、愛

1、親密,是真愛流動的光影

電影的第一主線,我認為是女主、男主的愛情線。

生還是死?只有奔跑、射擊

影片展示了女主為了活下去,第一次在舞台上接受男的牽手。這次牽手後,男怯怯地回顧了那年,在雨中,他看見挨餓的女孩(女主),故意把麵包烤糊,然後借口丟去餵養家畜,他把麵包丟給了雨中讓人憐憫的女孩。從那天起,他每天都要遠遠地看着女孩放學路過自己的家門。而女主,現在才知道,他從那年開始,萌發了愛意。一個人被另一個人打量、愛惜、思念,即便多年後知道,也是溫暖的。暗戀,可能是一種溫柔而激情的愛意。

非常讓人不舒服的是,在山洞裡,男因為受傷而虛弱。為了獲得大眾的呼聲,贏得在上者斯諾們的認可,她親吻男。這次親吻,有沒有情慾?有沒有愛戀?觀眾怎樣看?女主的名義上的男友蓋爾怎樣看?後來女主對蓋爾解釋:那是逢場作戲。

經歷生死的戀愛與溫情

從我的視角,願意這樣理解:這次親吻里有愛,有情慾。二人不是簡單的同行者,也不簡單是殺人遊戲中的利共體。因為,男的真情始終如一,而此時得他,正處於身體快要崩潰的邊緣。真情真愛,在任何時候都是溫柔的利劍,會刺破一切的偽裝與冗餘。在危機重重的山洞時刻,女主如果失去男,她將處於沒有任何依靠的孤獨與恐懼,她需要一次親密的觸碰,確定自己還有同伴、愛人。還有更加深沉的背景:他們生活在共同的村莊,有着共同的鄰舍,有着那次在雨中的共同記憶。雖然女主的雨中記憶是被男的回憶激活的,但是,那是飢餓困苦中無法抹去的記憶。尤其經歷着飢餓遊戲的拚命擊殺,二人有着多層次的生命交織。

為什麼後來女主對蓋爾解釋那是逢場作戲?她需要更合理地面對名義上的男友。女主並未完全懂得,這位名義上的男友,他們之間沒有真正的親密。雖然符合世俗的男友標準——相同的打獵愛好,高過女主的身材體魄,面對飢餓遊戲的真心話。女主一直以為的男友,其實他們之間所擁有的,還停留在友誼的階段。友誼有可能發展為真愛,但只是有可能,並非一定會。

女主的理性尚未完全明白自己,而情感之馬已經馳騁。幾年前那個下着雨的飢餓時刻,並非偶然。雨中發生的一男女的深切體驗,早已奠定了二人的感情基礎。一旦日後有機會觸發,誰能擋住那溫柔的利劍?雖然遊戲導師黑蜜曲也暗示她假扮情侶獲得贊助以及最後的勝利,但這是混淆視聽的插曲。

女主和男的貢品身份

女主並非僅僅因為外部壓力所迫而能夠完全表演出親密鏡頭,她在看見曾經的救助者與暗戀者虛弱無助時,愛戀、溫情、情誼都被激發,她在瞬間溫柔地激情地釋放了自己的情感。還記得導演的鏡頭語言,在幽暗的山洞裡,光影是幽微處的愛情之焰。

2、激情與承諾

純情,是最稀缺的金子

給青少年的電影,沒有鋪展性愛與血殺的鏡頭。女主與男一在片中並沒有激情戲,女主的激情如何體現?

在下一屆的飢餓遊戲中,男一有機會再次回顧麵包的故事。因為把麵包烤糊(為了飢餓的女孩而故意烤糊),被母親狠狠地打了一頓,他記得那次疼痛,幸福在於,他是為一位女孩而疼痛。

在叢林里,無情的殺人遊戲依然上演,遊戲主辦方對貢品們的控制手段更加難以掌握。男一倒在地上,生命垂危,沒有呼吸。芬尼克為他做人工呼吸的救治,沒有用,繼續做,還是沒有用!女主撕心裂肺的哭泣,帶出她的緊張、恐懼、期待,情感近乎崩潰的自然宣洩。這正是愛的激情,愛情的喚醒源。這怎麼可能是虛假的?在愛人即將逝去時,愛的激情會轉化為悲傷,無力回天的悲傷。

在虛幻的舞台上與你共演

男二:蓋爾

在家園的草坪上,女主懷抱嬰孩,輕言細語,講說自己的噩夢與成長。十步之遙,男與小男孩嬉戲。需要這樣的結尾!雖然恐懼還會來到夢中,但是,春天來臨時,感情的歸宿比金子寶貴。

唯有愛,是女人的生命原力。

二、女性的被動性:在冒險中成長

女主的哀傷,直達最深的生存疑問

第一個場景,女主為妹妹哼唱着搖籃曲,小妹妹害怕成為貢品,恐懼中無法安眠。一出場,女主的一家就被置於生死選擇的壓制中。女主溫柔的歌聲,在壓抑的氣氛中帶來緊張。而她也只是十六歲的女孩,雙眼張望着未知的世界。

飢餓遊戲,寓意着人在飢餓、匱乏、失去公平的狀態中,命運被懸置於遊戲設計者的掌控下,似乎是個人在奮力打拚,卻被巨大的規則安排、限制,在桎梏、恐懼、亡命奔跑中詮釋愛與成長。

如同被置入瓶中的花朵,電影中,女主的生命成長過程被電影觀眾觀看,更特別地,她的貧窮與美麗,愛與痛,真與假,苦澀與掙扎,也被置於全程直播的過程中被施惠國的全體國民觀看。

溫情的男子

似乎這是遊戲版的灰姑娘與水晶鞋。一個煤礦區出生的青澀女孩,在聚光燈下,舞台華麗。她暴露在所有人目光下,收集人們的評價或者掌聲。一次又一次的冒險,生離死別,她在眼淚、受傷與噩夢中,漸漸看懂了規則,把劍射向天幕,終止被擺弄的現實。在荒誕殘酷的遊戲規則下,沉重的擠壓,並沒有讓邪惡真正得逞,女孩的青蔥生命被生命內在的愛與善良照亮,那麼,哪些事情是女主可以做決定的?

第一件:為了親情,代替自己的妹妹成為貢品志願者。第二件:愛情的選擇:是男還是男二。第三件:殺死斯諾,還是科恩。

每一次決定,循着愛的方向,在愛的覺察中,她要保護親人、愛人、利共體。愛人的對立面,是奪取自由、公平的權利遊戲掌控者。她也有屈從的時刻,在十二區亮相,安撫百姓,成為斯諾們的傀儡。但她逐步明白,自己的真正敵人是斯諾,而最終因為斯諾的點醒而勇敢地把劍射向女獨裁者科恩。

她沒有政治理念式演說,只有底層女孩的愛、善良、公平的直覺。女主與男二,有不同的價值觀。

在整個敘事中,她的命運演示着女性在家庭、社群、種族的生存結構中,遭遇着系統性的傷害。雖然女主在舞台上非常絢麗動人,但她沒有男性特有的英雄情結與權力意識。

主贏得了成功,但名利,只是副產品。配角科恩,一位女獨裁者,死在自設的萬人刑場。科恩的內驅力似乎來源於對權力的獲取,模仿男性。

春天裡,黃色的蒲公英開放了,意味着向遊戲規則下的逝去者致敬,也意味着着重生。

主生命內在的愛與善良,在與男一、男二的互動中反覆出現。也在劇情發展中推動着女主多次說出安慰的語言,救助的行為,是劇情走向結局的內驅力。雖然沒有看出全片任何的神性暗示,但是,整個影片的苦難正是來源於缺乏神性下人們的叢林絕殺騙局。

慶幸的是,溫情,並沒有真正缺席。

三、每個人,所置身的……

幕後的操作者,死亡的象徵

十二區,每個人置身於族群與權力遊戲

女主的妹妹被選為貢品,一個十二歲女孩的恐懼與顫裂

十二個區,每個區212歲作為貢品。翻開歷史,中東地區古老的巴力神,其獻祭儀式正是以活人獻祭。這是《聖經舊約》多次嚴禁的邪惡之神,悖逆的猶太人信奉巴力就會受到上帝的咒詛。不得不說,電影因此具有宗教隱喻。十二,取自《聖經》以色列人的十二個支派,廣義地理解代表人類全體。十三區,似乎隱喻聖經中的逃城,成為落難者的聚集地。

濃厚的面部油彩、華麗炫耀的服飾所堆砌的舞台和聲光電虛擬下的絕殺叢林,讓人想到羅馬斗獸場角鬥士被娛樂至死的慘境。卻同樣是帝王取悅並掌控權利階層、民眾的合理化手段

網友藍色龍騎兵認為,是根據冷戰思維小說改編的反蘇聯的小說。十二個區各司其職先,隱喻是什麼?蘇聯十五個加盟共和國就是各司其職的。例如烏克蘭負責軍工廠,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獨立出去了,俄國就沒法生產航母了。

影片中的嘲笑鳥,是反抗組織的標誌。貧賤出生的女主,成為了反抗的化身。

想到這裡,似乎寓意着每個人所置身的政治遊戲。

電影以歌聲開始,片尾,以歌聲結束。我們需要溫柔的歌聲。

反對飢餓,反對遊戲

【電影梗概】(電影梗概文字摘自公眾號晚舟讀書

第一集飢餓遊戲

在一場大戰後被摧毀,人們在原來的廢墟上建立了新的家園,但新政權規定:管轄下的12個地區每年都必須進貢少年男女,參加一檔電視直播節目飢餓遊戲。節目的規則很簡單——殺人或者被殺。妮絲的妹妹不幸在12選擇日時被選中,由於要保護妹妹,妮絲自告奮勇要替妹妹上場。她不得不與心上人蓋爾分開,跟同時被選為12區貢品代表的皮塔進入遊戲。儘管妮絲自小就進行狩獵,擁有過人的弓箭技巧,對節目里的重重障礙都能應付自如,但她在比賽中要與殘忍強壯的他區選手互相周旋,要想成為最後的贏家就必須成為一個沒有人性的殺人機器,這對她是一個極大的考驗。

第二集星火燎原

經歷生死的凱特尼斯和皮塔得到了74屆飢餓遊戲冠軍享有的一切待遇,但是兩人的關係變得很尷尬,凱特尼斯無法放下昔日男友蓋爾,甚至還想要跟他遠走高飛。凱特尼斯和皮塔越來越受到人民的歡迎,加上他倆假扮情侶的事情激怒了斯諾總統,他聯合新的遊戲設計師開展了25年一屆的世界級限賽,要求抽出12個區的歷屆男女冠軍各一人參加,旨在殺死凱特尼斯。皮塔為了保護凱特尼斯,代替黑密曲參賽,一對戀人又踏上了征程。在賽事中二人結交了不同區的盟友,同時皮塔繼續對凱特尼斯表露真情,而她對皮塔的態度也有所變化,可惜事情並不像他們想象的一樣,等待他們的只有陰謀。

第三集嘲笑鳥

凱特尼斯被公眾成為燃燒的女孩,雖然她的家被毀了,可她卻活了下來。蓋爾也逃了出來,凱特尼斯的家人也安全了,皮塔被國會區抓走了。十三區並不真的存在,出現了反抗和新的領導者,一個革命的序幕正在緩緩拉開。

凱特尼斯從噩夢般的競技場逃出來是已經設計好的,她是反抗運動的參與者,也是設計好的,而她對此並不知情。十三區從隱蔽處出來了,並計劃推翻國會區的統治。似乎每個人都參與了這項精心策劃的行動,而只有凱特尼斯依然蒙在鼓裡。

反抗運動將凱特尼斯捲入了漩渦,她被迫成為棋子,她被迫為許多人的使命負責,不得不肩負起改變帕納國的未來的負責。為了做到這一切,她必須拋卻憤怒和不信任,她必須要成為反抗者的嘲笑鳥――不管要付出多大的代價。施惠國爆發了全面戰爭,凱特尼斯將在最後關頭對峙斯諾總統。在蓋爾、芬尼克和皮塔等好友的陪伴下,凱特尼斯和十三區的小隊一起為了解放施惠國的人民而冒險抗爭,並且策劃暗殺越來越執迷於殺死她的斯諾總統。凱特尼斯將面對致命陷阱、勁敵和道義上的選擇,而這些挑戰都不曾出現在飢餓遊戲的競技場中。

我的公眾號:海星成長記

與你一起閱讀,觀影,成長,呼吸。

三個欄目:1、讀書筆記

2、觀影心得

3、與兒女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