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
01
以前只知道有《東京女子圖鑑》,前幾天睡前放鬆時間在B站隨手刷,才知道還有《東京男子圖鑑》,還挺好看!
20來分鐘一集,一共十集,我用3天刷完。
男子圖鑑的男主,和女子圖鑑的女主,同樣是小地方出生,嚮往在繁華的東京立足生活。
但對比着女主看男主,會發現男女對大城市那個模糊的嚮往是如此不同。
女子圖鑑里綾想要留在東京,是因為東京有人氣餐廳可以享受,有潛在帥氣多金男友,有意義非凡的工作,還有東京人標配箱根旅行、夜場電影和鑽戒……
這所有的一切,是女主綾嚮往的人生標配。所以她必須留在東京逐夢。
而男子圖鑑里的男主留在東京的原因,就簡單太多了。
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能成為多金的、不可替代的成功人士,順便用自己的成功去獲得更多潛在性資源,進一步佐證自己的成功。
感覺這就好像……
女性喜歡繁華大商場是要去逛去體驗去享受,男性進繁華大商場也只會是為了要進某個店買到能匹配自己身份的某樣東西,目標明確。
對比着看很有趣。
02
青年奮鬥
男主翔太留在東京奮鬥的源動力,是大學時期感情親密的女友,突然就背着他跟了有錢的大叔。
跟大部分學生一樣,翔太那時候是囊中羞澀的。
他即將工作,女友拉着他逛精品店買衣服,他偷偷看了看價簽,又看了看鏡子中自己的破球鞋,擠出一句“提着太麻煩了,改天吧”的拙劣借口。
這些刺激,讓他擁有了“我一定要出人頭地賺大錢讓別人羨慕”的模糊夢想。
為啥說模糊呢?
因為他其實並不明確知道自己想要怎麼樣的工作、喜歡什麼樣的工作,也並不知道自己想追求什麼樣的生活。
他唯一知道的,只是模模糊糊認為自己發達了便會被羨慕,這樣就會被拜金的女士圍着轉,可以填補之前心靈受的傷,獲得巨大的滿足感。
也因此,青年的翔太,只看重兩點:
1. 我賺錢賊牛逼
2. 我工作能力無可替代
抱着這樣對成功的渴望,翔太進了日本一流的商社,拚命努力,也真的很快就取得了超越同期人的成就。
工作第3年,年薪500萬日元(人民幣34萬左右,那會兒是2000年),第8年,接近1000萬日元,接着,是1200萬日元(人民幣82萬左右)。
翔太留在東京的“夢想”,好像輕鬆實現了。
工作上,他信心滿滿,一度認為自己會是最早走上升職道路的同期楷模。
情場上,他遊刃有餘,享受着聯誼會上女生聽到他薪水時眾星捧月圍住他的感覺,能順利把首次見面的女生帶回家為愛鼓掌。
徹頭徹尾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人士!
但是,要賺大錢被羨慕這樣的夢想,其實是浮萍一般沒有根的。
首先,人對物質、虛榮滿足的閾值,一定是會逐漸提高的。隨之而來的會是巨大的空虛感。
其次,如果把賺錢、工作成功作為評判人生的唯一標準,那強者上面有強者,你是永遠也成為不了真正“贏家”的。
比如有個細節,翔太去參加同學聚會。女友問他為什麼想去?他坦誠地說“想要別人羨慕他”。
去了之後,女同學們問了他的收入,確實開始尖叫着羨慕他,他也膨脹到了極點。
而沒過多久,有人提到另一個同學,現在是創業青年才俊,上雜誌的CEO,他的自卑一下子又被翻了出來。
所以,翔太奮鬥的源動力本身,就給他的中年埋了雷。
03
中年崩塌
果然,翔太最看重的兩件事:“我賺錢賊牛逼”和“我工作能力無可替代”, 在中年都遭到了戲劇化的挑戰。
他的上司,提拔了一位他根本看不上的同事,而他被留在了原地。並且上司告訴他“工作誰干都一樣,沒有非誰不可”。
他備受打擊,辭職降薪加入一家初創公司。
此刻,他仍然想要實現自己獨一無二的價值。他拿着COO的名號,無論CEO畫多大的餅,他都會想辦法一力承擔,去全力以赴去實現那個餅。
可沒想到,幾年後,公司發展走上正軌。當他提出作為4人創始團隊的一員,想要獲得公司股票優先認購權,CEO告訴他,你的工作已經給了你工資了,這工作誰干都一樣。
身邊很多中年男士,都有過或多或少類似的遭遇。
工作十幾年拼了命搞事業,忽視了家庭忽視了個人快樂甚至忽視了身體健康,以為是工作需要自己,到頭來發現並不是,可能是自己的空虛需要工作來承接。
而人到中年,工作還不給這個機會了。
職場受挫的同時,翔太的情場一樣遭遇滑鐵盧。
她的漂亮女友,提出快到結婚年紀了。翔太以為女友要“催婚”,本能地退縮了一下。
沒想到漂亮女友毫不避諱地讓他放心,因為她對結婚對象的要求是年薪3000萬日元以上,翔太的1200萬可入不了她的法眼。
都市裡貓捉老鼠的遊戲,以為自己是獵手,驕傲地玩兒了一圈,發現自己竟是獵物。
04
這個劇是開放式結尾。
翔太還會留在東京多久,他又是否能找到自己願意傾注一生的工作,最後一任女友琉璃子是否會和他相守一生……全都留給觀眾自己想象。
並且,因為算是個群像劇。除了翔太,劇里也刻畫了其他職業女性、事業女強人、撈女等各自的故事。
因此每個觀眾看完劇更多的想象,可能是關於自己的:自己為什麼要來大城市,為什麼想留下,是否實現了夢想,這些年又過得充實還是空虛。
最後不聊什麼宏大的意義了,說幾個觸動我的小點吧。
1. 沒有非你不可的工作
每個意氣風發的職場人,可能都會有一瞬間的錯覺,覺得這攤事兒非自己不可。
甚至,太順風順水的時候,可能會得意到忽視常識。
比如翔太,他雖然工作能力出眾,但是因為日本這種大企業都是終身僱傭制,所以非常傳統,一般只會提拔已婚人士。
前輩提點過翔太。翔太那時候太飄,根本沒聽進去。因為他打心眼裡認為“這工作非他不可”。
直到被現實啪啪打臉。
你有沒有這樣飄飄然的時刻?
請務必把自己拉回現實客觀的視角:沒有什麼工作,是只有一個人能勝任的。對老闆來說,誰干都一樣。
2. 擁有需求方視角
翔太周末代替小島,去做他的一部分工作,而且完成得非常棒,這件事兒被上司看到了。
正常人憑本能都會覺得,這件事兒肯定是對翔太有利而對小島不利的吧?因為大家都覺得努力工作是正義的嘛。翔太也這麼認為,所以他順便還順着上司的話講了小島兩句壞話。
但是,很快小島被上司升職了,翔太留在了原地。
為啥呢?因為我們看背景,這是一家傳統的大公司,上司也是個傳統的求穩的人,信奉的是“工作誰干都一樣”。
讓這樣的上司提拔人,一個員工工作穩穩噹噹發揮不冒進不突出也沒啥大野心,一個員工能力更強但是野心大愛出風頭。他會選誰?
他的首要需求是“穩”啊!肯定心中天平會向第一個傾斜吧。更何況第二個員工還不符合公司要求的已婚。
他何必破格提拔第二個員工讓自己擔風險?他絕不會傻到因為一個基層員工的升遷給自己的職業生涯埋雷的,所以一定會做更穩妥無憂的選擇。
這點很有趣。
我們總是太看重自己認為對的好的東西,而忽視了背後需求方的真實需求。
我上個月,還跟我一個創業很成功的老同學,聊起我們各自剛畢業時,面試被刷掉的異曲同工經歷。
我們當時面試的是類似的穩定大國企,也都被問了類似的問題:你是否願意經常出差?
我倆的回答也是類似的,都是拚命表示只要工作需要,我們非常願意的,這點辛苦不算啥的云云。
我倆結果也一樣,都在這個環節被刷掉了。
當時當然是不理解。而現在,過了10來年了,回頭再看,我們一下子都get了自己被刷掉的原因。
我們應聘的企業,首要需求都不是這個員工有多拼多奮進,而是要穩穩噹噹融入這個大集體,穩穩噹噹干幾十年。
而正因為我倆展現出的對工作的熱情和亢奮,老江湖們一眼就能看出來我們不適合。
他們的判斷也是對的,後來我倆都創業了。倘若這倆企業各自錄用了我們,結果也確實會是這倆員工兩年後離職了。
3. 注意朋友、同學合夥創業的坑
朋友、老同學合夥創業,坑簡直太多。
成年人能長久合作,一定是需要有共同利益的。而朋友、同學因為有情感聯結在,一開始就容易閉口不談利益。
當對利益分配不滿付出水面的那天,也便成了對簿公堂的日子。
我身邊合夥創業不歡而散的、把公司合夥搞垮的,遠比合作愉快創業成功的多得多。後者才是極小概率事件。
一定一定要先小人後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