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家直擊台積電中國場技術論壇:南京28nm擴產進度、2nm新材料

作者 | 連于慧


因為疫情之故,台積電一年一度的中國場技術論壇維持線上舉行,一如往昔由台積電總裁魏哲家進行開場。他指出,全球半導體產業產值將在 2030 年達到一萬億美元,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很多挑戰,像是地緣政治之故,供應鏈不約而同提高庫存且進行在地化生產。另外,全球客戶對成熟製程產能需求強勁,但興建成熟製程產能的高成本問題,唯有大家齊心合作才能克服挑戰。


台積電中國業務負責人兼南京廠總經理羅鎮球表示,因為科技進步和半導體技術不斷演進,我們真實的生活場景比十多年前想像出來的科幻電影更精彩,例如 2011 年上映的 “碟中諜4” 男主角配戴的面部識別隱形眼鏡已落實於現實。


因為疫情之故,遠程工作教學、線上娛樂、遠程醫療成為生活的新常態。全球遠程醫療的整體使用率甚至成長 38 倍,5G 網絡和低遲延技術讓海量醫療有了聚合應用。


進入 2022 年台積電中國區線上技術論壇現場,一如繼往由業務開發資深副總張曉強介紹先進制程技術進展、特殊技術業務開發處資深處長劉信生講解成熟製程的未來,以及營運組織資深副總秦永沛說明台積電製造產能規劃環節。


《問芯Voice》獨家直擊並整理以下幾個板塊:7nm、5nm、3nm、2nm先進制程進度、生產基地和產能規劃; 特色工藝包括電源管理芯片PMIC、CIS圖像感測器、物聯網IoT芯片、MCU必備技術embedded NVM、面板顯示器驅動芯片技術等技術藍圖規劃。








台積電產能規劃:


  • 2018~2022年,台積電先進制程產能的年複合成長率為70%。


  • 2022年5nm產能會是2020年(量產首年)四倍以上。


除了持續朝先進制成技術邁進,台積電也會不斷擴充特色工藝產能來滿足客戶的需求。 2022年特色工藝產能的資本支出將會是過去三年平均值的3.5倍。


  • 特色工藝產能佔台積電整體成熟製程產能的比重會持續成長,2018年佔比約45%,預計2022年會來到63%。若是與2021年相比,2022年12寸晶圓的特色工藝產能會成長14%。


  • 台積電EUV機台總數量佔全球EUV機台的55%。為滿足客戶對於高速運算HPC、AI、5G產品應用的龐大需求,每個EUV機台的每日晶圓產能不斷在成長中。


  • 在新晶圓廠規劃方面,2017~2019年期間,台積電平均每年興建兩個新廠; 2020~2023年期間,每年興建六個新廠。除了擴建新晶圓廠,台積電也持續擴建新的封裝廠,並擴大全球生產據點。算一算從去年至今,台積電開始興建的新晶圓廠有七個:台灣三個晶圓廠、海外兩個晶圓廠,以及台灣兩個先進封裝新廠。


  • 3nm製程生產基地:設立於台南Fab 18第五、六、七、八、九期; 2nm製程生產基地已經確定在新竹Fab 20。


  • 台積電也在台灣擴增7nm和28nm產能,地點設在高雄Fab 22,預計2022年下半動工,預計2024年量產。先進封裝方面,也擴增竹南廠。


  • 海外晶圓廠方面:在建中的南京28nm製程新12寸晶圓廠預計今年第四季開始量產; 美國5nm製程新廠目前建設中,預計2024年量產; 日本16nm/28nm晶圓廠屬於特色工藝技術,預計2024年開始量產。


  • 3D Fabric製造方面,台積電的3D Fabric系統整合解決方案涵蓋前段硅堆疊TSMC SoIC和後段先進封裝技術包括InFO和CoWoS。台積電在持續投資3D Fabric之下,預計2022年開始硅堆疊生產,2026年產能達到2022年的20倍以上; 先進封裝產能方面,2022年產能會是2018年的三倍以上。


  • 台積電的SoIC技術提供業界最佳的Interconnect密度,搭配InFO或CoWoS製程協助客戶提升產品效能,SoIC技術預計今年下半年開始量產,2023年全系列整合Fabric廠會進入量產。











整個來看,台積電是在2018年進入7nm量產,2020年進入5nm量產,今年下半年進入3nm時代,2nm技術預計在2025年開始生產。


  • 7nm製程技術:從2018年量產至今進入第五年,產品應用面。從行動裝置、CPU、GPU再擴展到AI、網通、RF、消費電子、車用電子,預計到今年底,7nm製程累積的客戶投片數量超過400個。


  • 5nm+4nm製程技術:因應強勁的客戶需求,台積電不斷在擴大5nm+4nm產能,且產品應用也開始多樣化,從mobile、CPU、GPU擴展到AI和網通,未來有更多樣的產品應用,預計到2022年底,5nm+4nm製程累積的客戶投片數量超過150個。


  • N4X製程技術:預計2023年量產,和N5相比效能提升15%、芯片密度提升6%,同時保持設計兼容性和完整的IP重複使用。


  • 在良率方面,台積電N5量產良率目前比N7還要好,而N4良率也會達到N5標準。







  • N3製程技術:下半年即將量產的3nm,等到N3量產後會再推出N3E作為N3家族的延伸,提供更好的速度和功耗。 3nm製程相較5nm製成,在相同的功耗下,N3E效能增加20%,相同速度下,功耗降低35%,從Mobile到HPC應用都會完整提供。


  • N3E製程與N5相比,速度增加11%,功耗降低30%,芯片面積36%,提升產品在新工藝上優勢。


張曉強也介紹了3nm技術上的創新,以往產品設計受限於芯片空間,設計工程師常常被迫要在芯片速度、功耗、面積之間做出選擇,等到台積電的N3E推出後,這將不再是煩惱。


值得注意的是,台積電2022年的技術論壇中首次將“TSMC FinFlex”設計架構介紹出場。TSMC FINFLEX技術可以提供多樣化的標準元件選擇:3-2鰭結構支援超高性能、2-1鰭結構支援最佳功耗效率與晶體管密度、2-2鰭結構則是支援平衡兩者的性能,精準協助客戶完成符合其需求的系統單芯片設計,各功能區塊採用最優化的鰭結構,支援所需的性能、功耗與面積,同時整合至相同的芯片上。


這樣設計下,可以把design library做到極致優化,使得N3E可以完美的結合工藝製程、電路設計,提供更大的產品設計空間。














  • N2製程技術:將採用嶄新的晶體管架構Nanosheet,N2和N3E相比,在同樣功耗下速度增加15%,或是相同速度下,功耗會降低30%,同時芯片密度也將明顯進度。N2預計在2025年開始量產。

  • N2的創新功能:在高效能運算平台上N2將提供晶圓背面的電源網絡(backside Power),以全力支持小芯片(Chiplet)整合,這些創新可以幫客戶提升產品整體性能,特別是速度和功耗。整體來看,N2會更好滿足未來半導體產品創新應用的需求。

  • 晶體管架構和料的不斷創新演變:十多年前是2D平面planner架構演進到今天的3D FinFET,現在N2將進入新的Nanosheet架構。在Nanosheet之後,晶體管架構會繼續演變創新,除了CFET是把N FET和P FET疊起來,能大幅提高晶體管的密度。在材料上也有很多革新,包括2D半導體材料,以及1D Carbon nanotube(CNT)等等,這些新材料都會進一步推動半導體晶體管的進步。

  • 半導體新材料的研發:在高速芯片設計中,低電阻和低電容的金屬來往變得越來越重要,台積電正在研發一種新的製程工藝,用mental-RIE,這個新技術可以在導線之間形成真空(airgap),降低20~30%導線的有效電容。在導線方面,近幾十年一直以銅為主導材料,當銅導線的厚度小於電子,電阻值會急劇增加,這是未來半導體技術演進的障礙。目前,台積電正在研究一種新的2D材料,有機會代替銅作為導線。由於2D材料具備獨特的傳導性能,因此電阻不會受到導線變薄的影響,從而保證芯片的高速運算性能。





  • 在TSMC 3DFabric方面,2D InFO平台能夠以小封裝尺寸實現不同小芯片的整合,以及提升運算效能; 2.5D CoWoS平台適合整合先進邏輯芯片與高帶寬內存HBM,滿足高效能運算需求例如AI、機器學習。


台積電SoIC採用chip-on-wafer技術,可以實現高密度的芯片堆疊。 SoIC、 InFO、 CoWoS可以互相搭配為提供不同的系統整合方式。


  • CoWoS技術平台:可以把不同先進邏輯芯片和高帶寬存儲HBM緊密整合起來。 CoWoS起始於silicon interposer,作為聯結,針對不同產品開發了不同的interposer技術,包括organic interposer(CoWoS-R和CoWoS-L),把organic interposer和嵌入式interposer/interconnect整合起來達成更加系統優化。再者,高密的的電容也被嵌入到interposer,來提高芯片整體運算效力。


  • 3D SoIC芯片堆疊發展計劃:是採用chip-on-wafer 或 wafer-on-wafer堆疊技術,把3D芯片堆疊技術和晶體管堆疊技術完美結合,極大加速未來系統運算能力。台積電舉例與AMD合作的新一代的數據中心CPU處理器 EPYC,充分展現SoIC 3D技術的重要性。在透過SoIC技術,AMD在CPU芯片上堆疊了CacheMemory、SRAM,在許多應用上都實現刷新紀錄表現。









關於台積電在特殊技術製程上的進展,特殊技術業務開發處資深處長劉信生在技術論壇中指出,邏輯技術對於增強運算能力至關重要,特殊製程技術通常是用來連結現實世界和數位世界的關鍵,包括RF、connectivity、CIS、MEMS、電源管理芯片PMIC等,為支持整個半導體行業發展,台積電提供廣泛的技術組合,從先進邏輯、特殊製程到3D IC技術等。


劉信生用了兩個例子來說明特殊製程技術的快速成長。一是智能手機快是無所不能,我們更希望能永遠不斷電,無論從感測、聲音、顯示、電源都需要更多的特殊製程。另一個是智能汽車Smart Car,就像是裝了輪子的超級電腦,一輛汽車有數百個半導體芯片,包括發動機、混合動力模式、安全氣囊、娛樂、網絡連結等。


為了因應客戶對於特殊製程工藝需求增加,台積電也持續投資特殊製程技術,從2016到2021年投資金額的年複合成長率超過40%。


對於半導體特殊製程技術而言,低工作電壓Low Vdd 和低漏電Low leakage兩者非常重要。


  • 物聯網IoT技術:首要任務是提供超低功耗的解決方案,優化IoT和AI的效能和功耗。最新的N12e工藝適用於邊緣計算芯片,同時也在N12e工藝上開發Ultra Low leakage SRAM,漏電流低於0.5pA/cell。再者,下一代N6e工藝正在開發中。





  • 5G和無線網路的N6RF製程製程技術:在各種影片傳播上,WIFI 7變成非常重要,比WIFI 6快上三倍。但若採用和WIFI 6相同的工藝,WIFI 7的芯片面積會比WIFI 6大2.25,功耗是WIFI 6是2.1倍。所以智能手機、智能穿戴裝置、AR/VR需要功耗和面積更好的製程技術,才能反映出WIFI 7傳輸速度帶來的優勢。台積電因應推出N6RF製程,相比N16製程,可以將WIFI 7芯片的功耗降低49%,面積縮減55%。





  • embedded NVM:這是MCU的基本技術和應用,應用於智能手機、智能可攜式裝置、車用電子等。同時也開發新的embedded memory技術例如RRAM、MRAM等。


  • RRAM:一種具有成本效應的NVM解決方案,可完全兼容於40nm、28nm、22nm、12nm製程。40nm RRAM已經在今年第一季開始生產,已有多個客戶投片。 22nm RRAM完成驗證,並準備導入量產。台積電目前正在開發下一代的12nm RRAM,預計2023年底前準備就緒。


  • MRAM:適合高性能和高穩定性到解決方案,像是工業、車用MCU。 22nm MRAM在2020年第四季開始生產物聯網IoT產品,認證也達到車用Grade 1。16nm MRAM預計2022年消費性電子使用,預計2023年通過車用Grade 1認證。




  • 電源管理芯片PMIC:各應用對於PMIC需求越來越廣,例如無線充電、汽車智慧LED照明,RF PA功率封包追蹤(envelope tracking)等應用,為滿足越來越多的需求浮現,台積電也將PMIC的晶圓生產升級到12寸BCD製程。


  • 在電源管理芯片PMIC方面,長年受歡迎的技術是8寸的0.18 BCD製程。此外,台積電提供0.13微米8寸到22nm的12寸BCD製程。下一步是N90BCD,預計2022年下半年開始量產,目前PDK 1.0版已發布,基礎IP已經準備就緒。






  • 圖像傳感器CIS:CIS的高速發展得益於智能手機問世,下一波成長動能會是車用電子和AR/VR,而Smart Sensing的關鍵是高品質鏡頭、多感測器的融合、AI影像,同時也需要出色的pixel技術、低功耗處理技術,以提供系統上的完整方案。



台積電強調,其CIS技術專註於system level,涵蓋CIS pixel、ISP和用於芯片整合的堆疊技術。下一步要進入Multi-Wafer Stacking,讓客戶有更多選擇來整合CIS芯片。


在CIS傳感器方面,目前已經可以採用台積電最先進的28nm pixel技術,底部的ISP已經擴展到N12 FFC。再者,新的影像感測需要整合新的演算法,台積電也開發新的堆疊技術,可以整合Sensor、ISP在系統層面上提供最高效能。





顯示器Disply技術方面:5G和AI應用追求高分辨率和低功耗,越來越多5G智能手機採用OLED智慧面板。下一代OLED面板驅動芯片要更多邏輯和SRAM,因此走上28nm製程是必然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