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馬拉松已如火如荼,我們還需要等多久?


今年以來,國外馬拉松基本恢復常態。從世界田徑標牌賽事列表來看,絕大多數賽事都照常舉行,除了國內賽事,尚沒有一場列入計劃中。

春節後國內是有過一波賽事啟動潮,包括精英白金標廈馬在內。馬上主管部門出面,基於各方面考慮,全面叫停比賽。不但原來四月份的比賽都沒了,之後的賽事,也沒人敢啟動了。

加上國內疫情形勢,基本可以說,今年上半年就這樣交代了。

前兩年,國內馬不能辦,國外馬同樣辦不了,大家倒心安理得。國內馬湊着疫情間隙辦了不少,國外疫情局面亂糟糟的無法辦,我們覺得自己好幸福。眼下,局面倒過來了,國外能辦了,看着世界各地跑者奔馳在賽道上,我們暫時只有艷羨的份了。


核心在於,中外疫情防控理念不同。

像剛舉行不久的大滿貫波士頓馬,賽後即看到一位華人跑者的賽記,提到他賽後收到賽前提交的新冠檢測樣品結果——陽性!看上去,他自己根本不當回事,美國人也沒有當回事。

2018波馬冠軍、日本的川內優輝賽後也傳出新冠陽性的消息。

四月中旬在台灣省新竹縣的一場大約3000人的跑步活動中,有參賽者新冠確診,雖然其參加的是5K,且全程戴口罩,為安全起見,衛生部門對參賽者進行了全員核酸篩查。

我們都清楚,國內馬拉松,是無法承受這一局面的。


如果這事發生在國內

很多跑者津津樂道的是,此前未曾在馬拉松、跑步活動中出現過一例陽性。據此,他們也認為,辦馬拉松和跑步活動,是安全的。

從當前國內疫情防控態勢看,由於病毒變異,很多地方面臨的壓力,是有疫情以來最大的。往往一例陽性,就讓一座城市的防疫瞬間緊張起來。

也就是說,一例陽性,如果處理不好,代價是非常嚴重的。為了動態清零,提交介入,就會全員核酸,還是多輪次的。這成本不會是一個小數字。

這種大背景下,馬拉松只能靠邊站。


從過往賽事看,馬拉松算是安全的;從主辦方的角度,怕的是萬一。沒出問題,大家都好,一有問題,很多人都會被追究責任的。

這跟主辦方對於馬拉松的支持力度,以及擔當其實關係不大。你總不能讓別人冒着官帽子被摘的風險,支持你辦一場馬拉松吧。

從國外一些馬拉松的開跑畫面看,跟疫情前已沒有區別了。賽道旁的觀眾,甚至連口罩都不戴了。國內疫情防控,有其特殊性,今年上半年很快就一晃而過了,大家還是先看看疫情以及疫情防控上的變化,是否具備辦賽環境。

因為沒有誰敢保證一場大型馬拉松是絕對安全的,一旦國內賽事發現一例陽性,那核酸檢測的範圍、人數,都可能是空前的。沒人敢擔這樣的“責任”,便導致馬拉松繼續停擺,等待時機。


只能無限期等待機會

你有多久沒跑比賽了?有不少跑者,疫情來了後就沒參加過比賽了。我的上一場馬,也已是一年前了。

嗯,是去年4月10日的廈馬。去年4月算是馬拉松迄今最後一個活躍期,一些比賽抓住這個窗口期辦了,雖然天氣已有點熱了。

那之後,我在5月初還跑了長江超級馬鄂州站比賽,是個半馬;5月中旬體驗了丹霞100越野之30K。一周後522慘劇降臨,一切就都停了。

馬上就要一年了,馬拉松生態在持續惡化,疫情是根源,由其衍生的一些影響,讓馬拉松在此期間的多次嘗試、努力,均化為烏有。

可悲的是,之前大家還有個盼頭,比如去年底不能辦賽,那就等冬奧會結束吧。眼前,比賽不能辦,至於何時能辦,恐怕誰心裡都沒底。從大環境看,樂觀點,也要到年底了。

值得欣慰的是,國外馬拉松漸漸常態化,對國內賽事是有借鑒、示範作用的。當然這需要一個過程,相信隨着時間推移,對於病毒的認知、疫情防控的舉措,都會有所變化的。

這個階段,是可以視為“黎明前的黑暗”。馬拉松的靜寂讓跑者沮喪,卻也是疫情之下的一種必然。我們的生活終究是會一步步邁向正常化的,馬拉松就是在等待着這個時機。

馬拉松必然會歸來,現在我們尚無法清晰地知曉,會是在何時。已經等了這麼久了,索性就再耐心一點點吧。我只期待着,在年底前還能有一場馬去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