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CPI數據再爆表!避免經濟衰退與控制通脹能否“魚熊兼得”?

10月13日,美國勞工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美國9月CPI同比上漲8.2%,高於市場預期的8.1%,前值8.3%;9月CPI環比上漲0.4%,高於市場預期的0.2%和前值0.1%。在剔除波動較大的食品和能源價格後,9月核心CPI同比上漲6.6%,高於市場預期的6.5%以及前值的6.3%,創下1982年8月以來最高;核心CPI環比上漲0.6%,高於市場預期的0.4%,持平於前值。

來源:wind客戶端 招商證券

美國CPI數據持續高位,讓市場擔心美聯儲加息步伐不會放緩。目前,美聯儲已經在6月、7月和9月連續3次加息75個基點,“鷹”派加息立場依然堅定。

全球持續、頑固的通脹令更多的央行政策決策者們加快了收緊貨幣政策的腳步。除美聯儲之外,歐洲央行、英國央行、加拿大央行以及瑞典央行等多個發達經濟體央行都已開啟加息模

從目前的情況看,多數選擇加息的央行都在抗擊通脹與推動經濟復蘇之間選擇了前者。而這就意味着在新冠肺炎疫情、俄烏衝突以及全球利率水平提高的共同影響下,全球經濟放緩已經是一個大概率事件。更重要的是,發達經濟體同步、大幅收緊貨幣政策的行動,進一步給全球經濟增長帶來了更大的風險,包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以及世界銀行在內的多個國際組織都發出了全球經濟將放緩的警告

01 發達經濟體加息步履不停

在剛剛過去的9月,多家發達經濟體央行都做出了加息的決定。美聯儲加息75個基點,將聯邦基金利率目標區間提高到3%至3.25%。歐洲央行在9月宣布加息75個基點,這是繼7月加息50個基點後歐洲央行年內第2次加息,加息幅度進一步擴大。另外,瑞典央行也超預期地加息100個基點,宣布將基準利率從0.75%提升至1.75%。瑞典央行成為繼加拿大央行之後又一個選擇加息100個基點的央行。

從目前各主要央行的表態來看,為抗擊仍然高企的通脹水平,“鷹”派加息仍將持續下去。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日前公布的報告顯示,該組織地區8月通脹率為10.3%,較前兩個月基本保持穩定。38個成員國中有16個國家的總體通脹率出現下降,15個國家通脹水平仍處於高位,其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以及土耳其通脹最為嚴重。

對於主要發達經濟體央行未來的貨幣政策走向,西南財經大學全球金融戰略實驗室主任、首席研究員方明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美聯儲9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仍在8%左右,經歷了300個基點的大幅加息後,美國9月非農就業數據顯示經濟仍然較有韌性,9月季調後非農就業人口增26.3萬人,9月失業率僅為3.5%,衰退的風險似乎尚可控。鑒於通脹水平仍然較高,美聯儲11月初的加息幅度或將在0.5%至0.75%。

通常而言,影響美聯儲加息決策的因素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第一,通脹水平;第二,經濟增長或衰退情況;第三,就業市場情況;第四,金融市場的穩定性。不過,鑒於美國通常利用全球美元周期來促進全球資金的流動,美元升值幅度和全球資金迴流美國情況,也是一個重大的決定性因素,但也是一個隱藏的因素。”方明說。

最新公布的美聯儲9月貨幣政策會議紀要顯示,美聯儲官員同意需要將利率提高到一個更具限制性的水平,然後在那裡維持一段時間,以實現其降低通脹的目標。其中幾位與會委員強調,歷史經驗表明,過早結束旨在降低通脹的緊縮貨幣政策周期是危險的。

另外,歐洲央行在今年7月正式開始加息,但已經達到兩位數的通脹水平正在迫使歐洲央行做出更加激進的決定。歐盟統計局9月30日公布的數據顯示,預計歐元區9月調和消費者物價指數(HICP)同比增長達到10%。而9月剔除能源和食品價格後的核心HICP同比增速為4.8%,高於8月的4.3%。

在歐洲央行加息腳步能否跟上美聯儲這一問題上,方明認為,歐洲央行加息腳步將跟隨美聯儲,但可能達不到美聯儲的加息次數和利率高度。“歐洲央行9月宣布加息75個基點,是自歐元區建立以來歐洲央行最大加息幅度,遠超出市場預期。預計歐洲央行大概率還將以75個基點的節奏繼續加息。歐洲央行主要再融資利率在經歷兩次加息後為1.25%,而美聯儲目標利率經歷了2022年3月以來的5次加息後已達3.25%的水平,兩者的通脹水平較為相近,都試圖達到2%的通脹控制目標,美聯儲加息意願並未下降。”方明說。

02 全球經濟放緩警報頻響

以收緊貨幣政策抗擊高通脹的行動刻不容緩,但隨之而來的經濟下行風險也不容忽視。近期,已有多個國際機構針對全球經濟放緩風險發出警告。在日前發布的《貿易和發展報告2022》中,聯合國貿發會議就政策誘發的全球衰退發出警告。根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預測,2022年全球經濟將增長2.5%,2023年經濟增長率將放緩至2.2%。

“在長達10年的超低利率時期,很多中央銀行始終沒有實現通脹目標,也沒有推動形成更健康的經濟增長。任何認為它們將能夠通過依靠更高的利率來降低價格卻不產生經濟衰退的想法,都是一種不謹慎的賭博。實際工資下降、財政緊縮、金融動蕩以及多邊支持和協調不足的情況下,過度的貨幣緊縮可能為許多發展中國家和一些發達國家帶來一段停滯和經濟不穩定的時期。今年美國的大幅加息估計將使發展中國家(不包括中國)的未來收入減少約3600億美元,並預示着未來將出現更多麻煩。”聯合國貿發會議提出。

“為應對全球地緣政治緊張和此前極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所帶來的大宗商品價格飆升與疫情後的需求回升,歐美等發達經濟體與部分新興市場經濟體同步收緊貨幣政策,可能在全球面臨較大通脹壓力的同時迎來經濟停滯或衰退,即出現‘滯脹’局面。而更為重要的是,以美聯儲為代表的發達經濟體央行大幅加息,已經導致全球金融市場價值重估,包括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和匯率市場。而且,隨着美元升值,將導致新興市場資金外逃和貨幣大幅貶值,嚴重的可能引發金融危機。美元升值也使大宗商品價格面臨著下降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發達國家金融市場和金融機構將大幅動蕩,房地產市場也將深受影響,有可能出現全球性金融危機和經濟衰退結合的新型大蕭條。”方明強調。

另外,IMF在10月最新發布的《世界經濟展望》報告中,維持今年全球增長率的預測值在3.2%的水平不變。但同時將明年的預測值下調至2.7%,較7月預測值低0.2個百分點。2023年,全球將出現大範圍的經濟增長放緩,佔全球經濟三分之一左右的國家將在今年或明年發生經濟萎縮。IMF強調,儘管經濟在放緩,但通脹壓力比預期的更廣泛、更持久。目前預計,全球通脹今年最高將達到9.5%,將於2024年降至4.1%。

不過,在IMF看來,與貨幣政策收緊給全球經濟所帶來的風險相比,高通脹風險更加緊迫。“過度收緊貨幣政策則可能將全球經濟推向不必要的嚴重衰退。金融市場也可能難以承受過快的政策收緊步伐。不過,這些政策失誤的代價並不對稱。如果央行再次誤判通脹的頑固程度,他們來之不易的信譽可能被削弱。在這種情況下,未來宏觀經濟穩定受到的損害會大得多。必要時,各國應通過金融政策維持市場穩定。但央行需要沉穩實施貨幣政策,堅定專註於抑制通脹。”IMF表示。

來源:金融時報 證券時報網

記者:劉燕春子

編輯:余嘉欣 李柳嘉 韓勝傑

校對:李柳嘉

郵箱:fnwe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