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院復工後,這5位影迷的故事比重映電影更動人 | 原創

影院復工的第一周,你選好要去看哪部電影了嗎?

有句話是這麼說的,愛是想觸碰而又收回的手。面對闊別一百多天的影院,你會不會像我一樣有種“近鄉情怯”的感覺?

美國一間影院在停業期間在影院門口寫上的一句話:“這只是一次中場休息,待會再見。”/ unsplash

7月20日,影院復工首日,影評博主“3號廳檢票員工”邀請粉絲做了全國第一場電影觀影團,選了《當幸福來敲門》作為影院復工後的首場放映。

放映後博主說,選擇這部片,一方面是慶賀最難的時刻過去,否極泰來。另一方面,同經歷過種種坎坷跌宕的你我,也許更需要在當下去重新審視“幸福”的含義。

觀影團所選影院的影院經理告訴他們,疫情過後全影院只剩下了三個人,一切都要重頭開始。但他們依舊在這張復工第一場放映的電影票上打上了一句話:世間所有的相遇,都是久別重逢。

這就是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3號廳檢票員工

影院復工後的第一部電影,要看哪一部才最有意義?我們都等得太久,所以選擇顯得尤為重要。

同事小黑告訴我,她覺得重映電影一定要和重要的人一起看。所以我採訪了5位有重要的人的電影愛好者,和對他們來說很重要的電影。

電影之外,有比銀幕更精彩的生活。

《尋夢環遊記》

敏宜,27歲

過完八月,我的女兒就要足三歲了。

剛好影院復工,所以今年我想送她一份特別點的生日禮物——和她去看人生中的第一場院線電影。

電影我早就選好了,打算去看《尋夢環遊記》,這是一部合家歡又很有教育意義的動畫片。

其實我第一次看《尋夢環遊記》是在月子中心看的。因為我女兒實在健康得過了頭,長得太壯導致我順產時下體撕裂比較嚴重,很長一段時間只能躺在床上安心養身體。為了打發時間,我看了很多影視劇。

我是一個淚點很高的人,《尋夢環遊記》算是少見的能讓我哭得很慘的電影。現在想想看,可能是因為我產生了太多共鳴了吧。

我後來查了豆瓣,發現它上映的那一年——2017年,對我來說是一個終生難忘的年份。

那一年,我經歷了兩件事:爺爺因病離世和發現自己懷孕。

我從小就和爺爺關係很好,因為小時候父母生意太忙經常不在家,所以乾脆把我放在爺爺奶奶家養。

我爺爺退休前是我們那的小學校長,很有才華性格也很開朗熱情,和誰都聊得來,特別和孩子相處很有一套。我小時候是孩子王,很大可能是沾了爺爺的光。

小時候,爺爺一直是我的驕傲和榜樣,因為大家都很喜歡他。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成為他的驕傲,也不好意思問,但我很感謝他對我的愛和付出。

爺爺過世後我很長一段時間都過得渾渾噩噩,身體整天不舒服鬧小毛病,後來去醫院檢查才發現原來自己是懷孕了。

得知懷孕的那一刻,那種感覺我不太會形容,就像有一束光突然照亮了整個世界,灰霧沒有了,所有事物都變得鮮活起來。

我一直都覺得我女兒是爺爺留給我最後的禮物。他換了另一種方式愛我,繼續守護着我和我女兒。

就是《尋夢環遊記》的那句話:死亡不是真正的終點,遺忘才是。我不會忘了你,因為我一直愛着你。

在愛的記憶消逝前,請記得我。只要記得,就永遠不會有真正的離去。

《當幸福來敲門》

思羽,28歲

我應該會和媽媽一起去看一次《當幸福來敲門》,這是一部對我很重要的電影。

我一直沒告訴過我媽,她和爸爸離婚的時候雖然她怕我擔心影響學業一個人扛了下來,但其實我什麼都知道。也是在那個時候,這部電影給了當時的我很多勇氣和力量。

我讀初中時我爸跟小三跑了,還是攜款潛逃的那種。我家是做小生意的,經營着幾個小商鋪,經常需要進貨賣貨,需要大量的流動資金。我猜大概我爸把所有能變現的錢都拿走了,那段時間經常有看上去“不好惹”的人在我們店鋪附近徘徊,甚至有次還直接找上了我家。

於是後來我媽就讓我大姨帶我去她家住一段時間,她專心解決生意上的事情。

因為我一向挺“敗家”的,也有可能是怕我發現不對,我媽一直都沒有削減我的生活費,每個月都給我一千多元。對於在小鎮讀書的初中生來說,這應該算一筆巨款了。我把這筆錢悄悄存了起來,打算以後真不行了拿來當自己的上學基金。

那段時間有次上英語課老師放了《當幸福來敲門》,就是黑人男主和老闆談判的那段。放學後我去了朋友家,一起把這部電影看完。

這部電影我當時看完了覺得很震撼很感動,還得到一種詭異的安慰——男主角比我和我媽慘多了,他都能熬過來,我和我媽一定也能夠“鹹魚翻生”。

我對他和兒子住廁所那段印象特別深刻,還真情實感地自我代入過假如我家真不行了,大不了把房子賣了我和我媽在店裡住。反正店裡也有廁所,好歹我家廁所還是私人的不用和別人搶。

現在想想覺得自己當年挺搞笑的。不過一切都過去了,我和我媽現在都活得很開心很滋潤。

想帶我媽去看這部電影,也是想鼓起勇氣告訴她,幸福(happiness)不只是因為有我(i),是因為有我們。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颯沙,27歲

《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官宣重映了,我肯定會去看的。

我喜歡《哈利·波特》已經十幾年了吧,從十二三歲的時候開始,我現在還有4套不同版本的《哈利·波特》原著小說。

那時候班上有個轉學生,坐位離我不遠,他桌上有本破破爛爛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我就借來看了,從此成了哈迷瓜。

現在好像沒什麼人這麼叫了,那時候好多哈迷管自己叫“哈迷瓜”,因為都是喜歡《哈利·波特》的麻瓜。

初次看完《哈利·波特》我就覺得好震撼啊。有一回跟語文老師聊天,我說我覺得寫得最好的小說就是《哈利·波特》,他給嚇壞了。還說你要多讀書啊、眼界要寬啊,然後讓我背了一套八大名著回去。

第一部讓我現在都很觸動的情節應該是厄里斯魔鏡。觸動的原因不僅是因為鏡花水月,還有哈利穿着隱形衣悄悄來鏡子前的動作,夜復一夜。

我小時候不明白,他又不認識他爸媽,來的理由只能解釋為血緣天性。就像魔法石結尾鄧布利多在醫院裡跟哈利聊天,說你身上有伏地魔想象不到、也不敢觸摸的東西,是你媽媽留在你皮膚里、血肉里的愛。

但哈利並不懂這意味着什麼。我那時候也不懂,跟哈利一個想法,伏地魔有那麼多強大的咒語和隨從,你卻告訴我我最有力的武器是虛無縹緲的愛?後來慢慢就懂了。

這並不是一個愛能戰勝一切的粗暴童話,愛是真的有作用的。

整套書我都不知道讀了多少遍了。在厄里斯魔鏡面前,鄧布利多也許看見了格林德沃,也許看見了阿麗安娜,那些人,是讓他後來人生中不斷警惕自己的原因。

我後來讀到這裡,突然就能理解他在第一部里對哈利說的話。他的妹妹、弟弟,甚至包括格林德沃,其實都毀於當年兩個少年人“為了更偉大的利益”的野心。

所以後來鄧布利多從鏡子里看見的他們,就像是在重複自己造成的悲劇。不斷警惕自己。遠離那些慾望,慾望毀掉了他最珍貴的東西。

我也不知道說清楚沒,但我的理解大概就是這樣的。時間太久了,第一次讀到的感想或許不太清晰了,不過,常讀常新。

如果一定要說最震撼我的情節,應該是掃帚吧?一是喜歡飛,另一個原因是哈利拿到光輪2001的時候好解氣啊!在馬爾福面前大出風頭!賊爽。

這次重映我會和我的“小嬌妻”男朋友一起去看,他是上大學後才被我帶進坑的。看重映電影也跟看書一樣,常看常新嘛。

《星際穿越》

栗子,23歲

老片重映最想看的是《星際穿越》,諾蘭畢竟聲名在外。

上一部看的諾蘭的片子是《敦刻爾克》,其實當時並沒有覺得特別驚艷。但是這部電影卻是我最愛的一檔談話節目《鏘鏘三人行》最後一期的話題,聊完《敦刻爾克》,這個長盛不衰活了近20年的節目,竟然真的毫無徵兆地撤退了。

現在回想最後那期,表面上看似乎是不告而別,其實已經有所表示。“敦刻爾克”在歷史上不就是一次大撤退嗎?藉著這個關於電影的話題,《鏘鏘三人行》也悄然完成了它的大撤退。

在那之後我就開始愛上了諾蘭的電影,斷斷續續在補看他導演的佳作。雖然這次是《星際穿越》重映,但其實這是我第一次看《星際穿越》。

我知道《星際穿越》有句經典台詞是:墨菲定律並不是說壞事一定會發生,而是可以發生的事總會發生。

隨着《敦刻爾克》一起撤退的《鏘鏘三人行》,也有可能像重映的《星際穿越》的一樣“可以再次發生”嗎?

我依然在等待着。

《流浪地球》

周洛,25歲

說來不好意思,我不是真的為了“看”電影才選擇《流浪地球》的。

我有一個人生大計劃,這部電影是關鍵,大家祝我成功吧。因為我打算接下來向女朋友求婚,在看完這部電影之後。

信息量是不是有點大?哈哈,我再多說點吧。

事情是這樣的,我和我女朋友是相親認識的。去年回老家過年,我和我女朋友都分別被家裡人“強迫”出來一定要見一面,所以就約了飯。

吃完飯時間還挺早,我其實當時已經對她觀感不錯,就覺得不如看部電影再回去吧,她同意了。

因為是臨時起意,而且又是大熱的春節檔期,很多電影都沒票了,那場《流浪地球》是我們能買到最合適的票,於是就看了這部。

其實我現在已經不太記得這部電影說了啥,只記得看電影的時候她全程都很安靜但也沒顯得不耐煩,偶爾吐槽的點也很合我口味,就覺得這女孩兒真挺好。

喝可樂的時候偷瞄了她一眼,某個瞬間感覺對上了——是她了。可能這就是一見鍾情吧。

於是後來她就成了我女朋友啦。今年我們都遭遇了不多不少的壞事情,但也因為這樣我越發確定她就是我想要娶回家的人。

所以不多說了,希望她能答應吧!祝我成功!

在影院里看故事,在影院里發生故事。/ 《愛樂之城》

英國作家馬特·海格寫過一首小詩,名字叫《自助》。

如何停止時間:親吻。

如何時間旅行:閱讀。

如何逃脫時間:音樂。

如何感受時間:寫作。

如何釋放時間:呼吸。

在電影世界裡,你甚至能夠創造時間。楊德昌的《一一》里也說過,“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至少比以前延長了3倍。如果電影跟過生活一樣,那誰還會想去看電影?過生活就好啦。”

我一直也是這樣以為的。電影是電影,生活歸生活。直到這5個故事讓我開始明白:電影也是我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們的生活,或許在將來也能成為他人的電影。

“要去告訴別人他們不知道的事,給別人看他們看不到的東西。”/ 《一一》

愛是我們能感知的唯一一種能超越時空維度的東西。而我們感知愛的途徑,不只生活,亦有電影。

所以,帶上你所愛之人一起走進影院,讓我們一起愛後餘生。

參考資料

9.1分電影重映還不看? | 3號廳檢票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