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算2.42億股阿里巴巴ADS背後 巨虧的軟銀急需套現“止血”

經濟觀察網 記者 錢玉娟 8月10日晚,軟銀集團發布公告稱,軟銀董事會已批准提前以股份結算其此前與數家金融機構交易對手訂立的若干份預付遠期合約(Forward Contract),這些合約是軟銀為籌集資金而利用其持有的部分阿里巴巴股份訂立的。

軟銀集團宣布,將通過結算預付遠期合約的方式,減持約2.42億股阿里巴巴美國存托股份,約佔阿里巴巴已發行股份總數的9%。

減持阿里,不惜失去提名權

在過去的兩年時間裡,軟銀集團通過投行經紀牽頭,簽訂了多份預付遠期合約,可以通過現金結算換回在合約訂立時交付的股份,也可以通過股份結算,保留在訂立合約時獲得的現金。

“不收回股份,那就是真賣掉了。”專註美股投資分析的和合首創(香港)執行董事陳達注意到,有別於財報發出後的暴跌,美東時間8月10日美股收盤前,軟銀集團(股票代碼:SFTBY)的股價“波瀾不驚”,報收20.4美元/股,漲幅5.1%;阿里巴巴(股票代碼:BABA)也只是報收92.43美元/股,漲幅1.36%。

陳達判斷,“聰明的市場先生已經提前消化掉了這個消息。”從軟銀集團的公告披露中也能窺見一二。

對於上述預付遠期合約以股份結算,軟銀集團表示,不會導致各金融機構交易對手向市場額外出售阿里巴巴股份,原因在於上述變現交易發生前,市場上已經進行了對沖

對於軟銀集團對阿里巴巴股份的減持方式、期限及數量,陳達覺得,比那種無期限、無限量的減持方式更為清晰。據悉,上述股份結算將於2022年8月中旬開始,預計將於2022年9月底完成。

此次出售在讓軟銀集團獲得4.6萬億日元(摺合約2328億元人民幣)的同時,也讓其在結算完成後,持有阿里巴巴集團的股份佔比從23.7%降至14.6%。即便軟銀集團是阿里巴巴唯一持股超5%的大股東,但在所持股比降至15%以下後,其向阿里巴巴董事會的提名權也將喪失。

在軟銀集團2019年首次出現虧損,虧損額達1.37萬億日元(摺合約693億元人民幣)時,軟銀集團創始人孫正義還在阿里巴巴董事會之列。

2020年3月,軟銀集團小幅減持阿里巴巴股票,套現150億美元,之後不過三個月時間,孫正義退出阿里巴巴董事會,這一動作也直接向外界釋放出,軟銀要靠減持阿里股權套現的訊號。

軟銀巨虧,孫正義反思“致歉”

“提前進行股份結算將消除對軟銀未來現金流出的擔憂,降低與預付遠期合約相關的成本,並進一步加強其對嚴峻市場環境的防禦能力。”軟銀集團在公告中表示。

就在上述預付遠期合約結算消息釋放出來的前兩天,8月8日,軟銀集團發布了今年的二季度財報,凈虧達3.16萬億日元(摺合約1589億元人民幣)。

這份成績單也創下了軟銀集團的歷史之最——“單季度最大虧損”。當天,孫正義為此進行了長達一個小時的“自我批評”,他說,“我為自己過去貪圖暴利而感到羞愧。”

2020年初,談及軟銀的未來時,孫正義表示,“看起來還不算壞”,待到2020年6月,他又表示,“儘可能長期地持有阿里股票”。更大的變化發生在2021年,軟銀集團的凈利潤出現連續下滑,直到去年11月9日,公布2021年第三季度業績報後,盈利狀態開始轉虧。

進入2022年後,軟銀集團的虧損面不斷擴大。數據顯示,今年第一季度其凈虧損達2.1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1108億元),加之上述二季度的凈虧損額,短短半年時間,這家公司竟“血虧”了近5.3萬億日元。

孫正義曾說,“我們一直在用阿里巴巴的股票融資,這樣的交易使我們有良好的現金儲備。”而今,軟銀集團的現金流危機加重,它的“救命草”並非只有阿里巴巴。

2021年與德國電信達成的70億美元的換股協議,也成為軟銀集團謀求套現的渠道。公開資料顯示,軟銀集團旗下的願景基金不僅從Uber、房地產交易平台Opendoor等科技公司中套現退出,今年3月,願景基金先拋售韓國電商巨頭Coupang的5000萬股股票套現10.44億美元,後又作價21億美元出清了自動駕駛項目Cruise的股份以回籠資金。

針對軟銀集團此次拋售阿里巴巴股份進行套現一事,由於減持量較大,陳達覺得,“短期可能面臨股價壓力也會比較大。”他認為,當下市場面臨較大的“拋壓”,不單單之於軟銀集團,對於另一方阿里巴巴,亦同理。

記者了解到,英國的投資機構柏基投資公布的第二季度持倉數據顯示,其近乎沽清了自身持有的阿里巴巴股票。就在接連遭遇兩大股東減持期間,阿里巴巴集團於8月4日發布公告稱,新增兩位獨立董事,向外釋放出董事會多元化與公司治理進一步優化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