鈦度圖聞·第五十二期
策劃製作|鈦媒體視覺中心,編輯|劉美蘭,作圖|初彥墨
近日,北京向全市消費者發放餐飲消費券,累計1億元。消費券一經上線便引發熱搶,不少消費者表示需要定鬧鐘搶券。為激活消費市場,近期多地接連發放消費券刺激經濟。據估算,政府1元的消費補貼能夠帶動平均3.5元以上的新增消費,消費券短時間內可以刺激消費,改善商家經營情況,助力經濟復蘇。
那麼,各地為刺激消費都出了哪些“奇招”?鈦媒體·鈦度圖聞最新一期帶你看數十億消費券來襲,如何撬動市場消費?
全國消費券發放大盤點
據鈦媒體·鈦度圖聞不完全統計,7月以來,全國共有21個省市計劃發放消費券,發放金額從百萬至上億不等。截至7月20日,發放總額近18億元。其中,金額上億的省市佔比近4成。山東省將連續發放2億家電券和2億乘用車消費券;浙江寧波和金華也將分別發放3億和1億消費券。
消費券支持消費的範圍越來越廣泛,涉及商超、餐飲、文旅、家電、汽車等各領域,其中旅遊、餐飲是主要受益領域。旅遊消費的消費券發放次數最多,近6成省市均有發放;其次是餐飲消費券,有 11 個省市已經或將要發放。而在家居、體育、電商領域,消費券發放次數較少。由此可以看出,消費券主要聚焦於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
消費券的前世今生
消費券並不是新產物,國內外政府曾多次推出消費券政策刺激經濟。
據鈦媒體·鈦度圖聞統計資料顯示,1929年-1933年間,為扭轉因經濟危機導致的低迷的經濟趨勢,部分國家嘗試以“券”的形式來補貼居民的基本生活消費。1999年,日本政府為了刺激消費,向特定人群發放了總價值達6000多億日元的“地域振興券”,此次消費券帶動了新增消費2025億日元,在短期內確實對日本消費起到了一定的拉升效果。回溯我國,在2008年金融危機後,中國開始嘗試消費券制度。2008年,成都面向困難人群發放消費券。2009年,杭州市曾發放總額達數億元的消費券。
疫情期間,消費券成為中國促進消費的舉措之一。澳門政府在2020年2月13日表示,將向所有澳門居民每人發放面值為3000澳門元的電子消費券;3月,濟南發放2000萬元的文旅消費券。此後,因疫情影響中國不少省市也相繼宣布發放消費券。除了中國,新加坡、泰國等國家也發放不同類型和金額的消費券。
疫情以來,國內多地參與“消費券發放接力賽”。從消費券發放時間上看,從2020年一季度至今,每個季度均有省市發放消費券。發放消費券較多的季度是2020年第二季度,最少的是2020年第一季度。通過把每季度疫情新增確診人數與各季度消費券發放次數進行對比分析,消費券發放次數增長最快的分別是2020年二季度和2022年一季度,該時間點與疫情爆發時間關聯性強,可以看出消費券的發放時間一般選擇為疫情後復蘇期。
從消費券發放金額上看,金額數為1000萬以下的消費券每個季度均有發放,發放次數佔比達45%,僅有3個季度發放了金額數為10億以上消費券,發放次數僅佔3.4%,可以看出消費券發放更傾向於小額多次。
消費券提振經濟效用幾何?
一張消費券的能量有多大?消費券多為滿減券,以“滿150元減50元”消費券為例,在150元的消費金額中,50元由政府支出從而增加了150元的社會零售額,相當於政府用50元拉動了3倍的消費增長,“3倍”就是槓桿率。
消費券有槓桿作用,從整體經濟來看,採用“槓桿作用”可以增加消費金額,擴大消費需求,拉動供給增長。據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測算,消費券的槓桿率一般可達3.4至5.8倍,也就是1元的消費補貼可以帶動3.4元至5.8元的新增消費規模。按此推算,2022年7月之後發放的近18億元消費券或將帶動61至105億元的消費規模。
除了提振經濟,消費券對商家營收的恢復也有一定的影響。從商家規模來看,規模越小的企業越受益。據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和螞蟻集團研究院測算,將年銷售額 30 萬元以下的商家劃分為小微企業,87%的消費券會流向小微企業。以一周為時間維度,相比發券前一周,小規模商家經營流水環比增加最多,增加了 6.6 倍,而中、大規模商家增加倍數則逐漸遞減。
另一方面,消費券還有撬動作用,對消費者而言,使用消費券購買商品時可以抵扣現金,相當於商品價格下降,因此更有動力去增加消費,提升了消費意願。
核銷率作為消費券的主要“KPI”,是衡量消費券發放效果的一個關鍵變量,即一段時期內消費者獲取消費券之後的使用比例。核銷率超過90%,意味着每發放10張消費券,就有9張以上得到使用。
從我們統計的21個城市的核銷率來看,各地的核銷率基本都在50%-100%之間,近6成城市的核銷率在70%以上;從核銷時段來看,核銷時間在兩周以內的城市佔比近43%。由此可見,消費券對消費確實有撬動作用。
提振消費對經濟恢復和發展有多重要?
消費已成為穩定中國經濟的“壓艙石”。最終消費支出占中國GDP的比重,在近10多年來逐年上升並穩居50%以上,這表明消費既能穩定也能拉動經濟,經濟穩也有賴於消費穩。所以提振居民消費意願、促進居民消費恢復至關重要。
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反映人民生活水平及消費購買力。疫情爆發以來,2020年和2021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複合增長率為4.0%,較疫情前2019年的全年增速8.0%明顯下降。而近1年來,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下降明顯,因疫情影響,2022年3-5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降為負值,疫情壓制消費,國內消費低迷,因而通過發放消費券,刺激、拉動消費,推動經濟增長刻不容緩。
發放消費券對社會零售額真的有用嗎?在2020年,中泰證券研究所測算了在全國範圍內投放消費券對社會零售額的拉動作用。
中泰證券測算以次貸危機下,2009年比2008年的社會零售額回落幅度為參照,測算得出不使用消費券的情況下,2020年全國社零同比增速約為2.3%。假設全國投放消費券規模為800-3600億元,按照10-15倍槓桿區間估算,800-3600億消費券對應的全年社零同比增速為4.2%-15.4%,比不使用消費券的情況下,高出至少1.9個百分點。
除了發消費券,疫情期間,不少西方國家都採用了直接向居民派發現金補貼的做法。最早是2020年2月中旬,意大利決定疫情期間給企業員工工資補助,最高可補助1000歐元。
那為什麼我國選擇了發放消費券呢?據專家介紹,如果選擇直接發錢,首先,居民拿到這筆錢,是消費還是儲存,完全由自己決定,在疫情的大環境下,很多人更傾向於儲蓄而不是消費,發放現金可能難以達到刺激消費、提振經濟的效果。
而消費券由於通常會有明確且較為短暫的使用期限,因此在促消費方面的作用更為明顯;其次,各地基於自身經濟現狀和產業發展,可以釋放有針對性的特定消費券,而且在發放方式上也更為靈活多樣,時效性更強,社會影響範圍更廣;再次,電子消費券能實時跟蹤消費券的發放、領取、核銷情況,有助於動態調整、優化發放方式,讓消費券覆蓋並惠及更多居民;最後,消費券在受疫情衝擊較大的領域扮演了關鍵角色,有助於引導居民在這些領域進行更多的消費,改善商家的經營狀況,推動經濟重回正軌。
這樣看來,“發券”比“發錢”更適合國情,且消費券對於短期經濟的修復作用更為明顯。
數據來源:鈦媒體科股寶、中泰證券研究所、螞蟻集團研究院、東吳證券研究所、中國統計年鑒、國家統計局、公開報道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