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慾望女子圖鑑,怎麼還是拍成了戀愛戲?

前陣子,講慾望都市女孩的新劇《台北女子圖鑑》火了,可惜的是,這回是被吐槽火的。

已經播出幾集了,可評論最多的還是:這劇什麼時候才會好看起來呀?

桂綸鎂在《台北女子圖鑑》中飾演的林怡姍

我倒是挺能理解觀眾這種失落的,畢竟,新劇打着“慾望都市女孩”的噱頭,可戲裡對“慾望”的呈現和想象,太乾癟,也太割裂了吧。

《台北女子圖鑑》截圖

新劇翻拍自《東京女子圖鑑》,原版裡頭的女主角綾,是個從小嚮往大城市、渾身充滿着野心且立志要做“那種被人羨慕的人”的地方女孩。

她從住着簡陋小屋、做公司最底層工作的小職員,到渾身背名牌、出入高級餐廳的女高管,從不吝嗇展現自己對“好生活”的貪婪,甚至明晃晃地說,她就是那種“虛榮”女孩。

《東京女子圖鑑》的綾

在大城市力爭上遊的這條路上,可以說,原劇最大的亮點,就是女性的慾望和野心。

可新劇里的劇情,卻在使勁兒削弱女孩的“慾望”。很多橋段,把女主拍得擰巴極了。

譬如一開篇,林怡姍就對着玻璃球許願:“我想要的更多。”

《台北女子圖鑑》截圖

觀眾因此瞭然她的決心——是由衷嚮往另一個地方的繁華,也明白她費盡心思靠攏物質生活的動機。

她原生的慾望,本該使她最懂得“地”與“錢”的重要性。

可當開麵店的男友因為想把店鋪留在繁華地段,每天為水漲船高的租金苦惱時,她卻覺得“不要總談錢好不好”“回老家開店也很好”。

她顯得割裂,是口頭與行動的不一致。

導演總想把女主塑造成一個“對錢無感,思想清白”的獨立女孩,卻忘了對物質表露真實的野心,靠着自己的智謀在金錢世界搏鬥的女孩,才是“女子圖鑑系列”的核心所在

《東京女子圖鑑》截圖

說實話,這幾年的國產大女主戲拍得不少了,可還是沒有真正的慾望都市女孩。

熒幕里的大女主們可能是踩着恨天高的事業型女人,也會是情場中殺伐果斷的毒辣美人,可就是少有能赤裸裸坦白內心對物質、生活的慾望的世俗女子。講真,這多少是有些遺憾的

畢竟,長久以來,“慾望”在熒幕上總是作為一個傾向貶義的詞出現。

可“慾望”本就是人性在複雜的系統中滋生的自我呀,要是切割掉這種真實,那任何形式的大女主,也不過是一種表面的自我欺騙罷了。

左為《三十而已》截圖,右為《流金歲月》截圖

而《東京女子圖鑑》里的綾,是一種“慾望都市女孩”的新可能性。

它的女性範本,是對慾望毫無遮掩的、坦蕩直白的訴求。導演甚至借用了角色獨白的敘述方式,向觀眾展示着綾內里的小心機。

她與作為“普通人”、收入也不高的男友分手,理由並不是空洞抽象的“不同路了”,而是她想要“無論何時脫掉內衣都不會丟人”的、物質充足的生活,是一些更具體的野心外露,而不是隱晦的“好理由”。

《東京女子圖鑑》截圖

能穿名牌的婚姻和事業,她想“兩邊都要”。但她又不是無腦的“慾望女”,而是有着自己清晰目標的醒目時髦女孩。

綾的每次“力爭上遊”,都不是經由男性去實現的,而是靠着自己的努力,才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當她站得越來越高,身邊的男友也在隨着她的改變而“升級”。

《東京女子圖鑑》

她太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了。所以就算她的慾望被拎出來,也沒人嘲笑她的“虛榮”。

大家都知道,她對慾望的嚮往,其實是我們每個人對“好生活”的不同期待。而她有這個能力,也有這種幹勁去贏得“幸運”降臨。

《東京女子圖鑑》截圖

而戲裡的“男友們”,更多時候,都不是綾向上爬的主心骨,而只是作為一種“王子幻想”,當它們被打破,夢碎後,綾也迎來了自己的破繭。

她在這條戀愛路上,從追求物質、追求婚姻,到追求純粹的“戀愛享受”,不斷認清了自己的局限,也在“虛榮”之中,重新定義了自己內心想要的是什麼。

她的慾望從來沒有停歇,只是一直在轉換

《東京女子圖鑑》截圖

評論里好多留言都在說,綾讓她們看到了不同時期的自己。

劇本在“包容”着綾,而熒幕上的綾,也在包容着曾經在慾望裡頭思考、觀察人生的女孩們,令她們更寬泛些地去接納自己的慾望。

《東京女子圖鑑》截圖

而我更愛的,還是原版中對“慾望女孩”的解讀。林怡姍與綾的最大不同,就是她們的慾望完全來自不同的力量。

林怡姍是被動的,她的很多選擇都在糾結、躊躇中被外界推動着走,就連分不分手,都得靠表姐的提醒“你好像一直都待在舒適圈”里。

《台北女子圖鑑》截圖

可綾的力量不一樣,它來自內心對自己的“不服氣”和對命運的“不服輸”。

她不服氣自己明明擁有比他人更好的才華卻無法擁有“東京女孩”一樣讓人艷羨的生活,所以她去“東漂”;

她不服氣上司說她最高只值400萬日元的年薪,於是她去挑戰Gucci的高級崗位;不服氣女老闆對她現狀的“不認可”,所以加班加點,拼盡全力也要讓對方滿意。

她一直生猛地、主動地撕掉自己身上的標籤,而這也是“慾望都市女孩”被解讀的故事中,最有魅力的能量。

怎麼說呢,我一直覺得,綾也算是一種別樣的大女主

這幾年,大女主的形象,是複雜而抽象的。

“她們”好像被釘在了某些特定的成功女人身上,而這種大女主人設也為女性觀眾提供了滿足慾望的幻想素材,可卻都不是真正的、鮮活的、貼近普通人的女性力量。

真正的大女主戲,我覺得恰恰是在認可女性處境之後,鼓勵她們坦蕩接受自己的慾望,並能作出努力、能斟酌內心的“雞湯”。

所以原版戲裡頭,導演並沒有直戳戳地講,綾這樣的念頭到底是對是錯,只是給予中立、自由的呈現,藉著綾的路子,讓觀眾自己探討內心的慾望。這種答案,每個人看完後得到的都不一樣。

《東京女子圖鑑》截圖

而導演也從不介意展示眾多個體的複雜性。比如劇中有熱衷推嬰兒車、想在婚姻里獲得安穩幸福感的女孩,也有愛提公文包的、只想談戀愛的精緻事業型女人。

《東京女子圖鑑》截圖

鏡頭只是以一種平視的角度,去呈現尋常日子裡,普通人不同選擇的慾望故事

她們沒有被劃分到固定的規則下面,而是“怎麼舒服怎麼來”,隨着自己的路子走,讓不同的女孩看到了自己,也看到了人生並不是只有一個圓滿答案的事實。

《東京女子圖鑑》截圖

我想,這才是“女子圖鑑系列”想給女孩們的體恤,一種更鮮活的、更有啟發性的女性力量。

在慾望中坦蕩地解構自己、思考自己,而這,才是真正的都市慾望女孩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