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香港行:謀發展的社會共識加快形成

澎湃新聞香港報道組 吳怡 鄭朝淵 實習生 接珺一 田燕如 白靜

連貫香港島和九龍半島的紅磡海底隧道車流不息,上班族戴着口罩在公交站牌下有序地排隊候車,道路兩旁如蜂巢般鱗次櫛比的住宅樓晾曬着衣物,購物廣場受疫情影響變得有些冷清,夜晚的維多利亞港兩岸依然燈火通明……這是香港如今平常的一天。

此番光景讓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黃柳權感觸頗深,“香港已經開啟了由亂轉治、由治及興的新征程。”

黃柳權是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的成員之一。在香港國安法出台一周年之際,8月22日至25日,由國務院港澳辦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中國人民銀行等部門組成的宣講團南下來到香港。此舉向外界傳遞出什麼信號?國內國際頗為關注。

從宣講會的主題來看,“擁抱‘十四五’規劃,融入‘雙循環’戰略”是關鍵詞,四場會議面向香港不同的群體——香港特區政府官員、特區立法會議員、工商界、青年學生代表。

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成員接受港媒採訪。澎湃新聞記者 鄭朝淵 圖

“香港形成了求穩定、謀發展的社會共識。”在8月25日行程即將結束時,面對十多家港媒的鏡頭,黃柳權談了此行的三點體會:香港特區政府管治團隊擔當進取、積極作為的新氣象正在形成;香港各界高度認同國家的發展規劃,高度認同“十四五”規劃對香港未來發展的定位;全球發展的機會在中國,香港發展的機會在內地,香港青年願意投身到國家的發展建設當中。

香港新的社會共識正在加速凝聚,東方之珠的未來掌握在700多萬港人的手裡。

“落實香港未來發展第一責任人”

三天內四場會議,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團馬不停蹄先後奔赴到香港特區政府總部、香港特區立法會大樓、香港會展中心以及香港公開大學等多地與不同類別的群體展開深入交流。

“把握國家‘十四五’機遇,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宣講會。澎湃新聞記者 鄭朝淵 圖

在宣講活動的首天,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率領了政務司司長李家超、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律政司司長鄭若驊等多位政府管治團隊的重要人物齊齊亮相,向外界傳遞了特區政府為香港謀未來的決心。

對於“十四五”規劃綱要勾勒的香港藍圖,林鄭月娥用了“一字值千金”“源源不絕的活力”和“千載難逢的機遇”這三個詞來概括。不過她強調,“十四五”規劃綱要為香港的發展開路搭橋,但最終需要有人去走這條橋和路。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 香港特區政府新聞官網 圖

隨着香港國安法的出台,社會環境的安定得到保障,選舉制度越來越完善,香港管治班子回到了行政主導的初心。

香港特區政府表態堅定,林鄭月娥承諾特區政府要為香港開創一個更美好的未來。她在會場直言不諱,“香港特區政府將會是落實香港未來發展的第一責任人,但這個第一責任人絕不是行政長官一人,而是整個特區的管治團隊。”

香港特區立法會也展現出了新氣象。8月23日下午,立法會多位議員向宣講團專家積極提問,“國家將在金融領域給予香港哪些資源”“能否放寬內地人類遺傳資源過境港澳的限制”“國家構建‘雙循環’格局是否對香港有特別的政策安排”“香港青年如何抓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機遇”等等。

令人頗為觸動的一幕是,講座結束後,議員陪同宣講團成員參觀立法會綜合大樓會議廳。2019年“修例風波”期間,這棟大樓曾被嚴重破壞,如今已恢復照常,立法會重回有序運作,一切來之不易。

講座結束後,立法會議員陪同宣講團成員參觀立法會綜合大樓會議廳。香港特區立法會官網 圖

“中央部門領導及國家智庫專家特意來到立法會,和議員就國家及香港的長遠發展深入交流,別具意義。這個機會大家都期待已久。”香港特區立法會主席梁君彥說,立法會作為香港特區的立法機關,在推動、監察和配合政府有效落實這些重點工作,發揮着獨特的憲制角色。

宣講團帶來哪些重磅信號?

在短短几天內,宣講團感受到了香港社會“求穩定,謀發展”的強烈願望。而中央將為香港帶來哪些“大禮包”?我們可以從宣講團的分享中找到答案。

香港中國企業協會與香港貿易發展局主辦的“擁抱‘十四五’,融入‘雙循環’”高峰論壇。澎湃新聞記者 鄭朝淵 圖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在接受港媒採訪時透露,香港和內地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成效十分明顯,國際投資者可以通過現有機制,例如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以及即將面世的理財通等購買和持有人民幣資產。另外,“跨境理財通”的實施細則在廣泛徵求社會意見,經過必要的程序之後很快就會落實。

“人民幣國際化”是與會嘉賓關注的焦點之一。“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強化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功能。

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任志剛建議,未來如果人民幣在香港自由使用,希望香港推動在資本市場使用人民幣作為交易的媒介。

對此,周誠君回應稱,“如果香港希望在任何經濟活動,包括在股票、債券以及其他金融資產等交易中,使用人民幣結算的話,我想人民銀行會樂見其成。”

在周誠君看來,香港是自由港,有最完善的離岸人民幣相關基礎設施,最具備條件和能力實現此事。內地改革開放至今,大力推行人民幣國際化,大多通過香港走出這一步。

宣講團還分享了一系列硬核數據:過去幾年裡,已有三億四千萬元人民幣的內地基金“過河”來到香港,支持香港科研發展;“十三五”期間,香港科學家作為責任專家或參與專家承擔14個項目課題,獲得中央財政資金支持超過1.2億元;今年報考內地高校的香港中學畢業生人數達到1.47萬人;37位港籍醫生近期在深圳獲評“正高”職稱;國家科技專家庫已吸納289名香港高水平專家;香港目前擁有16所國家重點實驗室和6所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香港分中心;截至2020年,內地的港澳青年創業基地已孵化出765個項目,吸納過千名人才發展……這些數字無一不表明兩地的互融共通已經深入到各大領域。

香港新篇章,青年有未來

要實現“十四五”規劃綱要對於香港和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定位,人才至關重要。

香港大學副校長申作軍特彆強調,香港高校在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發揮着不容忽視的作用。只要香港和中央對高校和人才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未來粵港澳大灣區定能勝於舊金山大灣區。

宣講團也向香港青年人熱情地發出邀請,呼籲大家機不可失,不要猶豫,勇敢踏出第一步,來到大灣區內地城市學習、就業、生活,積極投身國家的建設。

在由香港青年聯會主辦的“活力與機遇共建美好灣區”青年分享會上,科技部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李嘯跟香港青年交流時說起了粵語,一下子拉近了與港人的距離。他真誠的態度,乾貨滿滿的分享,也贏得現場熱烈的掌聲。

由香港青年聯會主辦的“活力與機遇共建美好灣區”青年分享會。澎湃新聞記者 鄭朝淵 圖

“香港新篇章,青年有未來。”香港青年聯會主席梁毓偉表示,中國夢包含了700多萬港人的香港夢,香港青年人會努力抓住時代的機遇,追尋夢想,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必將取得更加傲人的成績。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共同發起人、香港菁英會秘書長高松傑出席了分享會,他了解到,過往有很多香港青年捷足先登北上發展,有些已經“闖出名堂”。高松傑通過港媒向更多青年呼籲要把握大灣區機遇,與祖國同行,拓展生活和事業發展空間。

宣講團的到來,也令香港掀起了一股學習“十四五”規劃綱要的熱潮。大公報發表評論稱,香港社會需要進一步把握中央新發展理念要求,改變過去被動式、小格局、短視型的發展思維,凝聚共識,制訂長遠規劃,在發展戰略和角色定位上作出改變或轉型,全面對接“十四五”規劃綱要所需。唯有如此,香港才能構建新的發展格局,不會在國家發展中掉隊。

責任編輯:鍾煜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