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於網絡
【本網訊 田倩雲】對於兒童來說,從出生開始就要接受各種疫苗接種。那麼疫苗接種後又該如何觀察與護理呢?一般情況下,接種疫苗後家長可以根據以下幾點觀察和護理孩子。
全身反應:主要觀察小兒體溫,一般在37-38℃,伴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全身乏力、周身不適等,多在接種後1-2日內出現,持續1-2日可自行消退;如超過38.5℃,可在醫生指導下給予退熱藥物。
局部反應:注射局部在接種後12-24小時出現紅腫並伴疼痛,持續2-3日可自行消退;應避免撓抓、按摩等,注意局部清潔衛生。對個別癥狀較重者,可在急性期後熱敷處理,在急性期即局部紅腫熱痛明顯並加劇的時期,切不可熱敷,以免加重免疫反應,可在醫生指導下對局部進行冷敷。
異常反應:接種疫苗後,如在數分鐘內出現暈厥,伴有心悸、面色蒼白、手足發麻、全身出汗等,立即讓患兒平卧休息即可恢復正常;嚴重者須在醫生指導下搶救治療。此反應的發生與患兒的體質有關,只有極個別的兒童會發生。
專家提醒,接種疫苗後的注意事項:
1.接種後請在接種地點觀察15-30分鐘,無異常反應後方可離開。
2.接種脊髓灰質炎疫苗後,在30分鐘至1小時之內,不要給孩子餵過熱的水或者食物,以免影響口服糖丸疫苗的免疫效能。如果是通過皮下或皮內/肌肉注射途徑接種疫苗,接種部位24小時內要保持乾燥和清潔,盡量不要洗澡。
3.仔細觀察孩子的反應。嬰兒預防接種後不要俯卧入睡,因為一旦出現痙攣或呼吸困難,就會危及生命。
4.產生副作用時應及時就醫。預防接種後,如果嬰兒出現超過40℃以上的高熱,或在48小時內哭鬧時間超過3小時或發生過痙攣,或是發生了嚴重的過敏反應,需要立即醫院就診,並在下一次接種前要先諮詢醫生,然後再決定接種與否以及何時接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