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新青年
沒有人比我們更了解日本
新冠疫情籠罩下的緊張氣氛,給謠言和假新聞製造了傳播的溫床。
最近,日本社會也深受其害。
這不,相信很多在日本的小夥伴們,最近突然經歷了一夜之間搶不到廁紙的恐懼。
各大在日華人群近期的每日問候也從“你今天搶到口罩了嗎?”突然變成了“你今天搶到廁紙了嗎?”
原來,在近日,日本出現了類似“由於中國的廁紙工廠停工,今後將難以買到廁紙”、“因為廁紙和口罩使用相同的原材料,優先生產口罩,所以廁紙要斷貨了”之類的謠言。
所以,日本民眾上演了一場哄搶廁紙的鬧劇,隨便走進一家商店,便能看到一排排空空蕩蕩的廁紙貨架。
然而,謠言一張嘴,闢謠跑斷腿,各地廁紙生產廠商的瘋狂闢謠並沒有打消民眾們的購物熱情,一些買不到廁紙的人甚至想出了損招——偷!
各地公廁、商店的廁所陸續傳來了被盜的消息,為了防止廁紙被偷,一些廁所甚至採取了“奇葩”的防盜措施。
廁紙:您有事嗎?
洗手液:我又做錯了什麼?
好不容易,在政府和廠商的協力闢謠下,大家開始放過了廁紙,花崗岩又被盯上了。
近日在網上,突然有人開始鼓吹花崗岩有“強大”的抗疫作用。
那些人稱,“花崗岩釋放的射線具有很強的殺菌作用,對人體無害,但是能殺滅最低級的生物,比如說病毒”,“所以強推花崗岩作為應對新冠病毒的利器”。
……
其實,這種因謠言而讓社會集體陷入瘋狂的事件,在日本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過,最著名的莫過於1973年的“豐川信用金庫事件”。
1973年,在日本愛知縣的豐川市,有3個女高中生正在電車上閑聊。
談及畢業後的出路時,A女高中生跟其他兩位同學說,畢業後決定在豐川信用金庫工作。
這時,B對二人說:“豐川信用金庫的未來好像很不妙喔!”
起初,B只是頗為主觀的認為,豐田信用金庫是個地方性的小型金融組織,或許沒有全國性的銀行更有發展前景。
而她也不過是對自己的友人A表達了一下關心的心情。
可是同時在場的C卻理解錯了B的意思。事後回到家中,她問姑姑D:“聽B說,豐川信用金庫好像很不妙,這是真的嗎?”
D也不知道具體情況,於是就打電話,用懷疑的口氣,詢問住在豐川信用金庫附近的嫂嫂E:“聽說豐川信用金庫很不妙,是真的嗎?”
此時,E正與經營一家美容院的朋友F在一起,於是,她用推測的口吻向F說:“豐川信用金庫好像很不妙。”
而F在幫洗衣店的老闆娘G做頭髮的時候,又聊到了這個話題:“你知不知道啊,豐川信用金庫的未來好像很不妙喔。”
而巧的是,這位G此前因為其他銀行破產,損失了不少錢。
G深感不安,逢人便說:“豐川信用金庫好像不妙啊!”
傳聞漸漸擴散開來,沒過多久,附近的人就全都知道了,而這句話也從原本的疑問句變成了肯定句“。
接下來幾天,這個消息被持續擴散,起初也本是相安無事,可是隨後,一位對謠言毫不知情的燃氣店老闆H的一個普通舉動,意外的點燃了謠言的火花。
1973年12月13日,燃氣店老闆H來到G的洗衣店借電話,拜託別人從豐川信用金庫里替他取出120萬日元。
其實,他取出這筆錢的本意,其實只是工作上的需要。
但是宛如驚弓之鳥一般的洗衣店老闆娘G聽到後卻嚇壞了。
她趕忙聯繫自己的丈夫和親朋好友,馬上去豐川信用金庫里把錢都取出來。
一時間,豐川信用金庫要倒閉的消息爆發出來,銀行也遭到了嚴重的擠兌潮。
謠言宛如泄洪的潮水,愈演愈烈,諸如“倒閉原因是有職員挪用5億存款”、“理事長自殺了”等等誇張的傳聞也都出現了。
一夕之間,這家銀行被領了26億日元現金。
而此時,距離A、B與C三人在電車上的閑聊,也僅僅只過去了7日之久。
經過重重調查,得知真相的警察們哭笑不得,誰能想到,這場影響力如此之大的鬧劇的起因,竟是女高中生們一句無意間的閑聊呢?
其實,巧的是,同樣在1973年,日本也曾發生一次衛生紙之亂。
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
當時,以阿拉伯國家為首的國際石油組織,為了從歐美人手裡面奪回了中東石油的控制權,發動了一場轟轟烈烈的石油革命,宣布石油禁運。
石油價格不斷飆漲,世界各國的經濟都受到嚴重衝擊,日本的GDP更是下降了7%。
當時,日本一家衛生紙企業剛剛研發了一種新型衛生紙,為了打開市場,他們在投放了很多廣告。廣告結尾是一位婦人急匆匆地跑到了便利店買衛生紙,結果被店員告知衛生紙賣完了,下周才有貨。
本來只是普通的電視廣告,卻在全民搶購的熱潮下,將衛生紙一下子簇擁上了緊俏用品的席位。
就在廣告播出的當天下午,恐慌的日本民眾開始瘋狂搶購廁紙,導致廁紙的價格成倍翻漲。
後來,政府曾多次闢謠,卻依舊無法阻止民眾的瘋狂搶購。最後無奈之下,只得通過特殊手段解決——限購!
看到這裡,小編忍不住感嘆:歷史果然是相似的!
在特殊時期,因為對病毒的恐懼,大家容易敏感和緊張。
但是,正因如此,大家更要提高自己對虛假消息的辨識度,避免被不良媒體和黑心商家利用。不要被謠言矇騙,不要盲目跟風,不要過度囤貨。
畢竟,有些人家裡,1973年奶奶囤下的廁紙,到現在還沒有用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