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凌晨,在U20亞洲杯預選賽A組賽事中,中國U19國青隊以0比1負於主場作戰的沙特隊,但小組賽2勝1負,憑藉凈勝球優勢以成績最好的小組第二晉級決賽圈。
其實,我也很久沒有看U20中國隊,對這支球隊並不太熟悉。凌晨睡不着看了這場球,感覺很憋屈。面對收着踢的沙特隊,咱們的年輕球員真的是全面落後,甚至除了前場三名新疆球員,其他人可能進攻都不會。
我就特別想問,為了中超、中甲為了保護、培養年輕球員的U23政策有啥用么?
01 政策起源
U23政策5年了,到底有什麼用?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得回溯到它起源的時候。
我們得倒回2016年。在里約奧運會上,中國代表團當時成績不甚理想,上級給各個項目都下了成績指標,而給中國足球的批示是——需要在有影響力的項目上取得突破。
當時金元足球的浪潮還頗為洶湧,尤其是廣州恆大2013、2015兩個賽季斬獲亞冠;國家隊極限重生,時隔15年重返12強賽。這些可喜的變化,給了很多人打了一劑強心針、餵了一顆迷幻藥。
似乎中國足球在強援+名帥的帶領下,我們的球員也能提升水平,打出高質量比賽。
而當年各年齡段青年隊的成績卻慘不忍睹:
1月,傅博帶領的93國奧在U23亞洲杯三連敗小組出局;10月的亞青賽,李明帶領的97國青三場僅積1分0進球小組出局。
年輕球員不堪大用已是不爭的事實,多個國字號主教練也在不同場合吐槽無人可用、年輕球員比賽太少踢不上聯賽。
問題提出了,就得解決。
根據簡單的線性思維來考慮問題:既然踢不上聯賽,咱制定政策讓年輕球員上場不就行了?年輕人水平不行,外援帶着帶着不就高了嗎,郜林那麼大年紀了,跟大牌外援混在一起,每天耳濡目染、照貓畫虎、有樣學樣,不也越老越妖么!
於是,U23政策在2017賽季開始前應運而生。
出台U23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希望利用聯賽培養出更多的即戰力反哺到國字號,然而政策制定者卻沒能分析、研判實際情況,他們可能沒有細想那幾屆年輕球員,誰有郜林那屆球員的實力,又有幾個有能力吃到這個政策紅利?
02 三個故事
我是河南球迷,我感覺河南曾經的三位年輕球員就很有代表性,看完他們的故事,我們就能評論U23政策。
故事1:
2016年,20歲的中衛李曉明在中原大地嶄露頭角,在賈秀全的指導之下迅速成長,成為河南隊主力三中衛之一。
在聯賽第5輪建業客場挑戰廣州恆大的比賽中,李曉明成為中超第一位打滿90分鐘全場比賽的96後球員,在外援戈麥斯、麥克格文身邊,李曉明沒有太多後顧之憂,可以勇敢上搶、大範圍補位,在場均爭頂成功、場均攔截、場均解圍、場均造越位和同位置進球這5項數據方面都能進入同位置的前10名,憑藉出色的發揮他迅速成為建業的輪換主力,而在國青隊他還擔任了隊長,風頭一時無兩。
就那一年的成就而言,他確實壓過了名門之後高准翼,是當時首屈一指的年輕後衛,當他接受採訪時,他表示自己完全沒想到會贏過高准翼,成為中超最佳新人。
2017年,李曉明回歸上海申花。當時U23政策已經開始執行,但是球隊權衡利弊並沒有在後防線上使用年輕球員,而是將李曉明租借到中甲球隊深圳去練級。
至此他在最應該漲球的年紀失去了踢頂級聯賽的機會,離開了河南的三中衛體系、失去了外援中衛的庇護,他再也找不到此前的狀態。
故事2:
李曉明離開建鄭州後,佔據河南隊首發U23名額的是另一名年輕後衛——龍成。他也得益於建業隊的防守體系加持、敢用年輕球員的勇氣,在2015賽季就拿到了13次聯賽出場機會。
也在賈秀全悉心指導下迅速成長,搶斷、攔截、解圍各項數據都很突出,在高光的2017賽季他得到了多位主帥的信賴,為河南隊首發出場25次,在戈麥斯與顧操兩位老大哥身邊,他少年老成的表現令人眼前一亮。
當大家都認為龍成將成為河南建業後防新核心時,他卻為了高薪堅持要選擇離隊,與俱樂部不歡而散後加盟江蘇蘇寧,但是卻沒能在強隊找到自己的定位,反而自身的漏洞不斷暴露,在杭州綠城效力期間關鍵戰役中還曾出現低級失誤,至此一蹶不振。
故事3:
胡靖航也是租借效力河南隊後拿到了中超最佳新人。
與之前的兩名年輕後衛不同,胡靖航的天賦自小就充分展現,少年時就被稱為“武磊二世”,19歲完成了中超與亞冠首秀。但是上海上港當時人才濟濟,鋒線位置更是被外援和武磊牢牢把持,呂文君尚且機會不多,更何況胡靖航。
於是,20歲的胡靖航租借加盟河南,這裡有着提攜年輕球員的傳統,也有着鋒無力的無奈。
當時河南引援不甚理想,攻擊線上巴索戈孤木難支,天賦出眾的胡靖航無疑是對中原軍的有力補充,可中可邊還能踢中場,他在河南27次出場25次首發,貢獻了3球4助攻,可以說即使沒有U23政策胡靖航當時也能在中原軍立足。
即使如此優秀,他依然難以從胡爾克、奧斯卡、艾克森、武磊的手中搶下機會,回歸的那個賽季儘管有17次出場,但場均只有21.7分鐘,這讓胡靖航有些難以接受。
為了讓小胡打上比賽,上海上港還是在夏窗二次轉會將他重新租借給河南建業。但是與半年前不同,此時伊沃回歸、卡蘭加加盟、瓦茲-特狀態火熱,再加上不可或缺的巴索戈,河南隊的攻擊線也被外援壟斷了。
胡靖航徹底感受到了與外援爭奪機會的辛酸與無助,這次關於鄭州的記憶並不美好。
值得一提的是,2019賽季再次回到的上港的小胡,還是抓住了有限的出場時間,拿出了3進球1助攻的成績,展現出了自己的實力,也為自己留在中超奠定了基礎。
目前高水平外援大退潮,胡靖航坐穩了武漢長江主力前鋒位置,相信憑藉他的實力,這個賽季能夠跟隨球隊打出不錯的成績。
03 管中窺豹
李曉明的上位得益於特定的戰術安排、大量的比賽時間保障、主教練的悉心教導、外援中衛的傳幫帶。這其實是培養年輕球員的普遍規律,李曉明吃虧在沒能在這種環境中長期成長,他的成功是尊重了足球客觀規律,而不是U23政策的庇護。
龍成的高開低走與U23政策關係很大,他憑藉自身原因與外部因素接住了政策紅利,並且藉此機會迅速提升實力,但是因為中超高水平U23球員缺少,這類球員的身價自然水漲船高,高收入、大平台的誘惑讓龍成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最終因此攪亂了成長之路。
胡靖航是另一種情況,他屬於有天賦的球員,不需要U23政策就能拿到出場機會,這些年的顛沛流離完全是因為競爭不過外援,所以說U23政策對他的扶持力度其實也很有限。
通過河南隊這三名球員的故事,我們可以透過現象看本質,U23政策其實並沒有達成目的。
或許,在表面上它讓部分年輕球員拿到了更多的比賽機會,但實力不足的球員依然會在24歲失去機會,本來就有實力的年輕球員其實不依靠U23政策也能出人頭地,而從國家隊的角度來看政策實行的幾年來各級國青的成績沒有明顯好轉,甚至越發慘不忍睹。
04 這不是答案
U23政策效果不佳,只是中國足球疲軟的縮影。
眾所周知,中國足球在舉國體制與市場體制之間的過渡並不順利,尤其是在青年球員培養方面,加之曾經中國足球假賭黑橫行,願意踢球的孩子越來越少,最終成為職業球員的更是少得可憐。
因此,90年代中後期年齡段球員不如前輩。這樣一來,各球隊都不願意冒險使用年輕球員,在金元足球時代外援的能力普遍提升,中超本來就是看“外援進攻組VS國產中後場”,各隊更不會用年輕球員去攻城拔寨,也害怕他們站在防線的重要位置上,所以抓政策漏洞儘可能減少U23的出場時間,成為了大家的共識。
正如賈秀全所說:“年輕不是輸球的借口,我21歲就拿亞洲最佳。”能在年輕時憑實力嶄露頭角的不需要政策扶持,實力不足的球員到24歲也得打被打回原形。
本賽季張玉寧、黃紫昌、童磊等表現出色的“超齡球員”其實上個賽季就不需要政策庇護了;戴偉浚、朱辰傑等U23球員是憑實力打上主力與政策關係也不大……
企圖用一個“應激反應”式的政策,去解決一個長期產生的體系性問題,其結果註定是個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