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國際觀光救援服務協會理事長許高慶在台灣中國時報撰文說,觀光業被視為21世紀的明星產業,但不到20年間,全球就歷經SARS、MERS與新冠肺炎,每一次的疫情風暴,觀光產業首當其衝,導致市場大洗牌;挺過的業者可能更加茁壯,卻有更多業者面臨倒閉、歇業,員工哀鴻遍野。此次新冠肺炎來勢洶洶,觀光產業遭受的衝擊將超越2003年的SARS,蔡當局雖已端出紓困措施,但更需對症下藥、精簡作業流程以及縮短辦理時間,否則以金流需求迫切的觀光產業來說,紓困方案恐淪為“輸困方案”。
台灣已連續5年坐穩觀光千萬寶座,桃園國際機場也晉陞大聯盟之列,過往的景象是桃園國際機場的入出境櫃檯人聲鼎沸,尖峰時段還能看到等着出境的長長人龍;如今受疫情影響,不僅機場里的旅客變少、郵輪停航,就連免稅店、機場餐廳的生意都一落千丈,遑論旅遊景區、夜市,甚至是百貨公司的人潮了,慘況不難想象。
就有學者分析,新冠肺炎疫情延燒會降低民眾出遊的意願,尤其春季正值旅遊旺季,就有不少團體旅遊取消,初估台旅市場減少5成;台籍航空則是大砍航班,就連原本要風光開航的米蘭、宿霧都喊卡;往年都是民眾搶着報名的日韓賞櫻團,也因民眾擔憂搭機有感染風險而乏人問津,讓旅行社業者感嘆是“政府開放觀光以來最嚴峻的寒冬”。
再從官方統計資料來看,桃園國際機場去年旅運量4868萬餘人次,平均日運量為13萬3000多人次;今年春節期間單日更高達14萬2661人次;但隨着疫情加劇,多家航空公司停飛或減少後,以今年2月17日單日旅運量來說,僅剩下5萬9692人次,已有航空公司鼓勵或要求員工休防疫照顧假或是無薪假,盼能挺過這次難關。
文章說,號稱“有政府、會做事”的民進黨執政團隊迅速端出紓困方案,預計投入500億元並分為三階段,幫觀光產業、運輸產業添柴火,第一階段先提供旅行業營運損失救濟,對象為配合政策停止接待中客團與提前離境等措施的旅行社;另針對旅宿業與觀光旅遊業、海陸空運輸業等業者,則有稅費補貼、減免稅費等。接下來的二、三階段則是等疫情緩和之後的振興與升級方案。
但從SRAR的經驗,旅行社業者真的有辦法撐到疫情結束之後嗎?或許考驗才正開始。台“觀光局”統計,2003年3月SARS疫情爆發前,全台旅行社家數(不含分公司)有1892家;但近年來因廉價航空崛起、航空公司引進新飛機以及陸客來台等政策,旅行社家數逐年成長,目前已有將近4000家,蔡當局的政策牛肉能不能解決燃眉之急?業者也多抱着觀望的態度。
蔡當局端出的紓困方案第一階段的補助經費雖然有142.3億元,但實際的紓困措施仍在研議中,業者若符合申辦的條件,申辦、核銷又是一連串的紙上作業,畢竟蔡當局及金融業都有審核申請流程,業者也只能等待,萬一又碰到案件過多、人力不足等情形,拿到紓困貸款恐怕要花2到3個月,甚至於有些被銀行視為即將倒閉的公司,即使信保基金給了9成的保證,銀行也不願意貸款等等,因此,在這個緊要時刻,蔡當局一定要加緊腳步,傾聽業者的心聲並採納業者的建議。
由於旅行社的固定人事及租金佔比達6成以上,一旦無法出團,沒有了業務收入後,先請員工休年假,再來就是無薪假、減薪、裁員、暫停營業或是收攤,這些都已經在進行中,上萬家庭都會受到影響。沒有人希望疫情發生,大家都期待能夠挺過這一關,在這種時刻,與其打口水戰,不如誠心建議蔡當局儘快研議實際的紓困措施,不要只是畫大餅,要讓觀光產業撥雲見日,更讓產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