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國僱傭兵參戰助陣,烏克蘭新一輪反攻聲東擊西,俄軍又被騙了

對俄軍來說,近期的前線戰局一路吃緊。烏軍在哈爾科夫一線的凌厲攻勢雖然沒有給俄方帶來重大減員,但俄軍的士氣還是在一路撤退中大受打擊。此前,俄軍四分之一的前線部隊已經因長期連續作戰,被調回後方休整。俄軍在烏克蘭戰場上的相對被動已經很明顯。兵力相對較少、又缺少休整與補給的俄軍呈現出局部的士氣渙散。

不過,俄軍的士氣可能也正隨着戰線的穩定而不斷穩固。以瓦格納集團和車臣特種兵為核心的精銳輕步兵還在繼續攻勢。在烏克蘭戰場的南線,俄軍在赫爾松等地又接連與進攻的烏軍戰鬥群纏鬥。俄羅斯國防部稱“打退了烏軍六個戰鬥群”,尤其重創了烏軍128旅。

(對俄烏兩軍來說,幾個月的纏鬥讓他們筋疲力盡)

但對外界來說,這種俄軍頂住烏軍單方向猛攻並重創對方的戰報有點眼熟。就在一個月前,俄軍在哈爾科夫一線潰退前也有類似的戰果。一些分析人士就開始懷疑,烏軍是否在新一輪反攻中,再次使出了聲東擊西、調虎離山的計策。

之後很快,來自俄羅斯媒體的消息就證明這種判斷符合事實。俄方官員表示,烏軍在赫爾松東北的扎波羅熱地區調集了“來自30多國的大量僱傭兵”。當地很快就遭遇俄軍導彈打擊。雖然此後的人員部署、裝備安排尚不明朗,但這種人員調動也在提醒俄方,烏方有可能像此前突擊哈爾科夫之戰一樣,來一次大規模的進攻。

然而,俄軍此前的教訓是深刻的。俄方似乎被烏方的政治戰意圖徹底吸引,在赫爾松一帶集結了大量兵力,與同樣集結重兵、不惜死傷的烏軍展開了激戰。俄國防部也不斷對外發布俄軍在赫爾松戰場取得的戰果。

(烏軍128旅官兵,圖中人員不少已經陣亡)

有分析認為,這場近乎於絞肉機的大戰,也有可能是北約與烏軍聲東擊西的一種戰略欺騙。烏軍損失雖大,但其可以消耗的總兵力也多,相對於俄軍束手束腳,烏軍60萬的人力足夠消耗,這使得南線烏軍吸引了俄軍火力,導致俄軍不得不抽調人手,北線烏軍就可以趁戰線空虛時,以哈爾科夫地區作為突破口,一舉趁虛而入。

當然,如果按媒體和戰場上搜集來的一些信息來看,烏軍發動連續突擊的概率可能不高。烏軍固然在這次持續近一個月的攻勢里奪取了一些俄軍布防空虛的前線地帶。但烏軍在奪取俄軍布防的重要據點,如利曼等地時仍然付出了一定的代價,包括人力和物資損失等。加上烏軍此前在赫爾松的持續強攻也損失較大,這意味着烏方需要花費時間重整部隊。

(俄軍的損失比起烏軍的較為明顯)

就從近期烏軍在赫爾松一線的攻擊來看,烏軍的銳氣已經不如此前。雖然烏軍在赫爾松一帶撕開一點口子,在付出相當代價後終於建立了陣地,但他們也缺少繼續穩固戰線的力量。

面對俄軍後撤布設的新防線。烏軍並未追擊,只是沿新戰線與俄方展開火炮對射,這個固守待援的信號,意味着在此地的烏軍攻勢可能就到此為止了。但是,烏軍在赫爾松的攻勢卻起到了類似哈爾科夫戰役之前那些佯攻的效果,吸引了俄軍更多部隊投入到這個方向。但是從俄羅斯佔領的扎波羅熱州“政府”的消息來看,烏軍與30多國僱傭兵組成的聯軍,顯然把扎波羅熱州當成了新的主攻方向。

(俄軍的動員部隊大多為預備役人員,稍加訓練即具備戰鬥力)

也就是說,烏軍現在可用的作戰部隊除了本國人員,以“僱傭兵”身份為掩護加入烏軍的歐美部隊也是其攻擊力量的關鍵一環。不同於戰事之初許多歐美業餘僱傭兵來烏克蘭拍短視頻,目前前往烏克蘭的僱傭兵大多是職業軍人,他們能熟練操作歐美“援助”烏克蘭的各種裝備,有較高的戰術素養。在俄烏兩軍都陷於苦戰的泥潭時,這樣一支生力軍就有了改變戰場平衡的機會。隨着烏軍在戰爭初期開始整訓的部隊逐漸形成戰鬥力,俄軍為重新奪取戰爭的主動權,可能會付出更大的代價。最關鍵的是,烏軍以同樣的聲東擊西計策再次騙過俄軍,這讓外界對俄軍的前線指揮能力產生了懷疑。

當然,放眼國際局勢,烏軍的戰略反攻可能仍是一場掐準時間而展開的政治戰。畢竟,歐洲各國中最支持烏克蘭的首腦,即英國前首相約翰遜已經下台,新首相特拉斯的正在因經濟危機而焦頭爛額。主張軍援烏克蘭的美國拜登政府,很快就要面對中期選舉的考驗,並大有可能淪為跛腳鴨。而在歐盟佔據主導地位的德國,已經否決了對烏克蘭軍援加碼的計劃。在外援即將耗盡,千億美元外債難以償還之際,或許留給烏克蘭發動進攻的時間也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