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大反攻,俄羅斯要大敗?先別急,這可能是俄羅斯一向的套路

最近俄羅斯在烏克蘭的軍事不利,這邊剛組織完公投,那邊烏克蘭反攻,奪回了軍事重地紅利曼。俄羅斯軍隊表示自己是撤退到一個更有彈性的地點。

這邊普京生日,那邊烏克蘭就把克里米亞大橋給炸了。

而且烏克蘭已經開始轟炸俄羅斯本土的一些地點。

進行到這一步可能是很多人沒有想到的。以前是說俄羅斯三天拿下基輔,結果也沒有拿下,俄羅斯從全面出擊變成了全面收縮,原本以為只要保住東烏,但現在看來,東烏也不一定保住。打到現在,克里米亞大橋都沒保住。甚至有人說,烏克蘭要奪回克里米亞,搞不好還要打到莫斯科。

為什麼出現這樣讓人意外的事情。

其實俄羅斯打成這樣完全不意外,甚至是他在走歷史的老路罷了。

前期輕敵全面出擊,中期吃癟調整,後期再反攻,這是俄羅斯軍隊的老套路。

那種一桿清台,其實是美國軍隊的打法。尤其是美國打伊拉克造成的印象。擁有壓倒性的軍事實力,說打誰就打誰,一打就准。

這是美軍出動的常態,而俄羅斯跟美國不同。

從俄羅斯軍隊的歷史操作來看,俄羅斯就是這個套路。

比如九十年前的蘇芬戰爭。

蘇芬戰爭是跟現在的俄烏軍事衝突十分類似的一場戰爭,無論是戰爭的進程,還是起因,還是歷史背景。


芬蘭一開始始也是屬於另一個帝國,瑞典王國,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

烏克蘭歷史上歸屬於波蘭立陶宛。

他們都是因為俄羅斯的擴張而有了建國的基國。

俄羅斯打敗瑞典王國後,芬蘭成為了俄羅斯的一部分。為了更好地讓芬蘭留在俄羅斯帝國。俄羅斯給了芬蘭很大的自主權。這一來,芬蘭的民族意識,自主意識形成了。

烏克蘭也是,俄羅斯打敗波蘭。烏克蘭成為了俄羅斯帝國的一部分。現在,普京老是講蘇聯犯了錯誤,因為他導致了俄羅斯帝國的分解。因為蘇聯、俄羅斯帝國、俄羅斯這三個名詞里,蘇聯的地盤當然最大,其次是俄羅斯帝國,然後才是現在的俄羅斯。

蘇聯解體中,很多地方從俄羅斯帝國分出去了。

烏克蘭就是其一,烏克蘭也是因為自治權很高,後面更是以加盟國的身份成為蘇聯的一部分。

芬蘭獨立建國之後,政權掌握在蘇聯對立的白軍手裡,自然跟蘇聯關係不好了。

芬蘭的白軍領袖叫卡爾·古斯塔夫·曼納海姆,此人出生於芬蘭,長大後當過俄國弼馬瘟,在王室馬廄管理所干過活。後面參加過日俄戰爭,還混進了探險家伯希和的探險隊,到中國北方諸省當密探,探出了一條從喀什經蘭州達北京的侵略路線。只是這個路線還沒啟用,俄國革命開始了,他回到了芬蘭,組織了白軍,在德國人的支持下,戰勝了紅軍派,控制了芬蘭。

這個人相當於中國的袁世凱,但有一點,他不當皇帝,參加總統選舉失敗後,就回了鄉下種田種花。

不過,在擔任芬蘭軍事領袖期間,古斯塔夫在卡累利阿地狹修了一道曼納海姆防線,全國防着新成立的蘇聯。

蘇聯,或者說俄羅斯也好,是一個很沒有安全感的國家,總是一付有人要害我的樣子,到處要安全感。安全感從哪裡來,從對方不安全開始。

俄羅斯一看,芬蘭這獨立了,跟我關係又不好,那肯定不行啊。

你離我這麼近。芬蘭跟俄羅斯的核心區域比烏克蘭還近,出門左轉就是聖彼得堡,德國人要是從這裡上午發起衝鋒,下午就可以在莫斯科吃晚了。

那怎麼辦,蘇聯提出的方案是換地。要跟芬蘭換土地。跟芬蘭要卡累利阿

卡累利阿拉于波羅的海芬蘭灣、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之間。這個地方對蘇聯戰略很重要,但是戰略要地在別的國家也往往也是戰略要地,何況還是芬蘭人的精神家園。

芬蘭人以前是沒有文字的,他們的文化傳承全靠一首史詩《卡勒瓦拉》,是十九世紀一位芬蘭醫生艾里阿斯·隆洛特在卡累利阿地區收集而來,講的是芬蘭民族同北方黑暗王國鬥爭,爭奪吉祥三寶的故事:一座能自動製造穀物、鹽和金幣的神磨。


所以,蘇聯提出要換,而且拿出兩倍的面積,芬蘭也不意。

蘇聯一看沒得談,只好動武了,發動了蘇芬戰爭。曼納海姆重新出山,指揮芬蘭軍隊,當時他已經七十二歲了,指揮着不到二十萬的軍隊、一百架飛機,抵抗蘇軍的五十萬大軍,一千輛坦克跟一千多架飛機。

但軍事迷都知道,這場北方戰爭,以蘇聯慘勝而告終,蘇聯付出極大的傷亡,才把卡累利阿拿到手,按蘇聯將軍自己的說法,這些土地僅能安葬死去的紅軍戰士。

當時一開始也是蘇聯高歌猛進,打一個芬蘭還不容易,應該三天就結束戰鬥。結果沒想到芬蘭利用地形天氣給蘇聯重創。

當時國際社會也是支援芬蘭,有幾千名來自丹麥挪威英國的志願者到芬蘭參加戰爭。甚至英國跟法國還答應要十萬兵馬幫助芬蘭。一時之間,蘇聯就跟現在的俄羅斯一樣,前線吃緊,但是蘇聯調整之後,還是成功迫使芬蘭簽了對芬蘭不利的和平條約。

包括1920年蘇波戰爭,一開始也是蘇聯節節勝利。但當蘇聯就要拿下華沙時,波蘭破譯蘇軍的無線電通訊,給蘇軍設了一個圈套。最後打得蘇軍是全面潰敗。俘虜了十萬蘇聯人,最後有九萬人死在俘虜營。現在老說蘇聯的卡廷慘案,蘇聯把波蘭的精英團滅了,但也是有前因的。蘇聯干這個事其實有點報復的心態。

波蘭把這場勝利稱為奇蹟,宣傳波蘭在1920年曾經拯救過整個西方文明,所以波蘭在這個時間又說自己才是歐洲的核心,德國法國靠邊站。

所以,俄羅斯人發動戰爭,從來都是這個節奏,一開始氣勢洶洶,但馬上就會被人打一悶棍。就是俄羅斯內部解決車臣,也是一開始表現稀爛,但是不是俄羅斯就真的菜呢。

俄羅斯奇怪就奇怪在,一旦他失利,然後重新調整以後,又會爆發強大的實力。

為什麼呢?因為俄羅斯人向來喜歡輕敵。這一次俄羅斯打烏克蘭,只動用了二十萬兵力。這完全不夠。

俄羅斯有一個軍事奇才叫斯特列科夫,被稱為俄版岳飛。他曾經假傳聖旨到克里米亞,利用一張嘴忽悠克里米亞加入了俄羅斯。


他還進入東烏組織民兵。

烏克蘭跟俄羅斯現在這個樣子,斯特列科夫要負很大責任。是他攪混了烏克蘭跟俄羅斯的關係,甚至導致兩國走向戰爭。

他是俄皇派,就是要恢復俄羅斯帝國。他比較激進,他說戰爭初期就應該全國動員,發動百萬軍隊,這樣才有可能拿下烏克蘭。

結果俄羅斯只拿出二十萬。反觀美國打伊拉克,他是動員了六十萬人,打伊拉克的八十八萬人。

美國對伊拉克是有技術代差的,他都是不遺餘力,保證一擊成功。

俄羅斯跟烏克蘭並沒有技術代差,烏克蘭還拿到了北約的的支持,除了親自下場,基本上能提供的都提供了。打成目前這個樣子,完全不奇怪。

但要說俄羅斯真的這樣結束戰爭也不可能。一旦俄羅斯回過神,開始出全力,烏克蘭後面可能還是要吃虧。

目前來看,俄羅斯已經開始反擊了。

俄羅斯做了三件事情,一個是安撫軍內的情緒,比如把意見特別大的車臣卡祿山提為中將,穩定他的軍心。


第二個是換將,空天軍司令謝爾蓋·蘇洛維金大將出任俄軍特別軍事行動總指揮。這位謝爾蓋比較兇猛,西方媒體稱他為“臭名昭著的屠夫”。敵人的批評恰恰說明他是比較狠的人。

第三個,調整模式 ,以前俄羅斯進攻還是留着手的,因為他想得到烏克蘭的人心,至少不是成為死敵。所以攻擊目標還是有選擇的。沒有炸電力等民用設施。這就不如美軍了,美軍炸南聯盟,直接炸電廠,先給你斷了電,斷了網。

今天,今天烏克蘭多座城市遭到襲擊,首都基輔市中心發生多次爆炸。基輔地鐵全線停運當成庇護所。接下來,俄羅斯可能會直接轟炸烏克蘭的電力系統。


有人說,這是謝爾蓋新官上任三把火,還有說這是對克里米亞大橋被炸的報復。事實可能是,俄羅斯已經調整戰爭狀態。

調整之後的俄羅斯有沒有可能打掉烏克蘭的反擊,將這場軍事行動打成典型的俄羅斯三段式,輕敵階段、被削階段、反攻階段。最後,再一次複製蘇芬戰爭的複製,就是烏克蘭展現了頑強鬥志,讓俄羅斯付出了慘痛的代價。烏克蘭贏得了國際聲譽,但最後簽下了對自己不利的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