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0月6日報道:70年前,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70年後,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已傲然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歷史學家章百家日前做客學習讀書會,從五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出發,與現場讀者分享了1945年至1954年新中國成立前後那段扭轉乾坤的歷程。
“從1945年到1954年,新中國成立正好是在這段時間的中間。之所以選這十年,是因為這十年的歷史非常精彩、非常有意思。從這段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面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錯綜複雜的局勢,中國共產黨人如何抓住機遇,堅決鬥爭,引導中國走向社會主義道路。”章百家說。
他告訴讀者,這個發生天翻地覆變化的十年分為五個時間節點。第一個節點是抗戰結束,中國正處在一個十字路口。第二個節點是中國內戰爆發,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和軍隊取得了解放戰爭的勝利。第三個節點是新中國的籌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和新中國的建立。第四個節點是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包括恢復和發展經濟、抗美援朝等。第五個節點是新中國從新民主主義制度向社會主義制度過渡。
在講座過程中,章百家不僅介紹歷史框架,他還在從細節着手,例如給現場的觀眾介紹了十一國慶節的由來。“我們現在都知道十月一號是國慶節,如果你去翻翻當年的報紙,會發現很有意思的一件事。”1949年9月21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開幕,毛澤東在會上宣布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第二天,《人民日報》社論的題目是《舊中國滅亡了,新中國誕生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
為何國慶節是每年的10月1日呢?1949年10月9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許廣平委員發言:“馬敘倫委員請假不能來,他托我來說,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應有國慶日,所以希望本會決定把10月1日定為國慶日。”毛澤東聽了非常支持,當即表態:“我們應作一提議,向政府建議,由政府決定。”1949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規定每年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
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如何鞏固新政權,章百家用了“幾套鑼鼓一起敲”來形容: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和世界關係的基礎,為中國和其他各國建立平等互利的新型國家關係開闢了廣闊道路;進行土地改革,徹底消滅了封建土地所有制,解放了農業生產力;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重點解決通貨膨脹和財政赤字;抗美援朝戰爭鼓舞了中國人民的鬥志;各種民主改革,比如廢除一夫多妻制、工廠搜身制等;開展鎮壓反革命運動,鞏固了政權。
回望新中國成立前後的這段歷史,章百家總結:“中國共產黨表現出了很強的領導能力,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甚至可以說改變了歷史前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