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正陽門:威天下而昭禮的“國門”》
北京中軸線上的正陽門具有威天下而昭禮的“國門”地位,也是京城諸城門中最具規模,最帶有老北京城的歷史文化的城門。1949年2月3日北平解放,人民解放軍舉行入城式就是在這裡舉行。正陽門城樓和箭樓處於天安門廣場的最南端,每逢國慶典禮均在正陽門城樓北面的天安門廣場舉行。中國人民銀行1949年9月10日發行的第一套500元人民幣,正面就是正陽門的圖案。1988年正陽門被列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正陽門位於中軸線中心
中軸線上的正陽門原稱“麗正門”,始建至今已將近580多年了,自打它建成那天起就成了老北京的象徵。作為北京內城正門的正陽門基本處於“國門”位置,既然是“國門”必然要取一個好名字,“正”有“公正、正明公道”之意;“陽”則“明亮、和暖”,既有聖主氣魄,又有吉祥寓意。正陽門呈現“顯赫”的地位。
正陽門因位於紫禁城正前方,又有了“前門”之稱,正陽門是明清時北京內城正南門,城樓始建於明永樂十七年(1419年),正陽門是老北京“京師九門”之冠。正統四年(1439年)在其南面添建了箭樓,城樓與箭樓之間是一座瓮城。正陽門曾幾毀幾修,如今的城樓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被焚毀後重建的,佔地3047平方米,坐落在磚砌的城台之上,通高43.65米,是京城的城門中最高大的一座城門,為今日北京城內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城門和箭樓。1971年在正陽門修建地鐵後,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分割成了兩個部分,地鐵北面是城樓,南面是箭樓。
正陽門位於北京城的中軸線上,原稱麗正門。資料載,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即位後,為了防範元代殘餘勢力南下的侵擾,以北京為其“龍興之地”,決議遷都北京,隨即下令營造北京的宮殿和城池。在元大都的基礎上,將明北京城的南城牆向南移出約二里。南城牆為三座城門:中間是麗正門,東面的崇文門和西面的宣武門,麗正門移至現正陽門的位置時仍稱為“麗正門”。“帝都以麗正一詞,是來自《周易·離卦》:“日月麗乎天,百穀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明正統元年(1436年)修建北京城垣時,麗正門改為了正陽門,正陽門是在內城九門南垣的正當中,取“聖主當陽,日至中天,萬國瞻仰”之意。
正統元年(1436年)增修門樓、箭樓,瓮城。在城門外修建的半圓形或方形的護門小城,屬於中國古代城市城牆的一部分,閘樓、城壕、橋閘等,正統四年完工。明、清時期的正陽門城樓與箭樓之間原有一個巨大的瓮城,南端呈弧形的彎角,箭樓坐落在頂端,瓮城南北長108米,東西寬88米,瓮城四個邊都有門,東西有兩座閘樓,閘樓下有劵門。1915年北洋政府為交通便利,拆除了正陽門的瓮城。瓮城城牆和東西兩側的兩座閘樓也已經無存。
老北京曾有“九門十座廟”之說,北京內城各個城門的瓮城內都建有關帝廟。九座城門,本應為九座廟,第十座廟便在正陽門的瓮城內。正陽門的瓮城裡有兩座廟,一座是與內城瓮城裡相同的關帝廟,另一座是那“獨有”的觀音廟了。老北京城有九個門,九門各有規格和功用,九門走九車,正陽門是走“龍車”之門。九個城門中唯有正陽門箭樓開設了城門,只有皇帝出入時才開啟。
正陽門幾次被毀,據史料記載:明代有兩次被焚毀,清代經歷了三次火災。而以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的第五次被毀最為慘重。六月十六日晚,“義和團”以扶清滅洋,抵制洋貨,在正陽門外的大柵欄處放火,火燒了大柵欄一條街,同時燒毀了正陽門箭樓。幾個月後,駐紮瓮城八國聯軍的英軍僱傭軍印度兵引火將正陽門城樓燒毀。因工部所藏工程檔案也被火焚和掠奪資料無存,工部便參照崇文門和宣武門的樣式,且將正陽門高度與寬度適當加大了一些重建。重建的正陽門城樓與箭樓從籌資到施工,直至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才完工。
建國後,北京市對正陽門又有多次修繕,主要是對平台欄板、箭窗上的白色華蓋和東西兩側的浮雕、登城馬道台階、牆體的裂縫進行了加固。其整體建築格局依然保持了清末的建築風格,而其高度也沒有改變。
集城樓、箭樓和瓮城為一體的正陽門
中國公路“零公里”地標
現正陽門城樓南側前,正中位置的地面上鑲着:“中國公路‘零公里’標誌”,是由交通部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聯合開展的中國公路“零公里”標誌設置,2006年9月設立。這用青銅合金鑄造、造型古樸莊重的中國公路零公里標誌,東西南北四個銅字,在銅字的內側是朱雀、青龍、白虎、玄武中國古代四種神獸的圖案,標誌的中心則是一個車輪。用古代車輪的形象代表以首都北京為中心,四通八達的中國公路網。
“中國公路零公里點”標誌的設計有解釋:“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表達的是中國傳統的星宿名字,象徵著四極,被譽為“四方神”,也稱之為“四靈”,分別表示東西南北四個方向,以放射線為條幅的車輪代表首都中心四通八達的中國公路網。青龍、白虎、朱雀、玄武表徵方位可溯源至夏商周,所用的四神圖案就取自四塊著名的漢代瓦當。此外,標誌圖形內還有中英文,其中“東西南北”以篆字形體特點為基礎,東西南北的為英文縮寫。標誌中間採用阿拉伯數字“0”作為原點,圍繞零點加上“中國公路零公里點”中英文全稱,可以讓世界各國遊客都可準確地理解標誌的內涵。標誌外環是64個標誌點,代表了傳統文化的64個方位。
如今世界上許多國家,如美國、法國、俄羅斯、西班牙、意大利等,也都有在首都中心位置設立公路零公里標誌先例。
正陽門箭樓
箭樓,古代城門上的樓,辟有洞戶,備發箭防禦之用。
正陽門箭樓始建於明正統四年(1439年),建築形式為磚砌堡壘式,城台高12米,門洞為五伏五券拱券式,建在城台正中。正陽門箭樓是內城九門中唯一箭樓開門洞的城門,為龍車鳳輦專用城門。箭樓為重檐歇山頂、灰筒瓦綠琉璃剪邊。上下共四層,東、南、西三面開箭窗94個,供對外射箭用。箭樓四闊七間,寬62米,北有探出的小房五間,寬42米,樓高24米,門兩重,前有吊落式閘門(即千斤閘),後有對開鐵葉大門。明清兩代,箭樓曾與正陽門城樓城牆相連,組成了一個很大的瓮城。
箭樓在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曾發生失火被焚。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入北京,箭樓被焚毀。1901 年至1906年重建。國民政府為改善交通,在1915年委託德國人羅思凱格爾改建正陽門箭樓,添建水泥平座護欄和箭窗的弧形遮檐,月牆斷面增添西洋圖案花飾,1916年竣工,改建時正陽門瓮城月牆及東西閘門被拆除。
正陽門的箭樓外是護城河,護城河橋外建有橋牌樓,京城九門只有正陽門護城河橋建有橋牌樓。“正陽橋”牌樓是京城街面上唯一的一座五開間木結構牌樓,在京城中軸線的顯要位置,被稱為“五牌樓”。牌樓建於中軸線正中,再往南便是前門大街,街位於北京的中軸線上,北起正陽門箭樓,南至天橋路口,與天橋南大街相連,當年曾是皇帝出城去往天壇、山川壇的御路。
明代也改變了元代“前朝後市”的定製,在前門大街一帶形成大商業貿易區,眾多的商賈雲集:餐飲、戲園子、茶樓、服裝和鞋帽等,為京師早年最繁華的街市之一。京奉鐵路、京漢鐵路在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開通,在前門設立火車站,大量貨物和人員湧入北京,烘托起前門商業興隆。正陽門箭樓曾多次修葺,1976年唐山地震,箭樓嚴重受損,北京市文物主管部門對箭樓進行全面大修。1989年北京市正陽門管理處集資160萬元,將正陽門箭樓修飾一新,1990年1月21日正式對遊人開放。
正陽門箭樓的傳說
傳說明朝建造正陽門箭樓時,永樂皇帝親臨視察(實際箭樓是1439年建造,永樂皇帝1424年已辭世),發現正陽門箭樓的樓頂不像他所希望的那樣雄偉高大,不由得內心發怒,當即指責工部,限他們一個月內要將正陽門箭樓樓頂建得高大氣派,如期未完成就治罪。工匠們嚇壞了,沒有好的辦法來解決,管事的工匠吃不下飯,睡不着覺,時間是一天天迫近,沒辦法只能等待治罪。一天,一位衣着破舊的老人到工地討飯,得到飯和飯菜後,還要工匠師傅為他再給鹹菜加鹽。就這樣,這位討飯的老人接二連三的到工地討飯,每次討得飯菜後仍然要工匠們給他的飯菜加鹽。
這個舉動終於被一位聰慧的工匠得到感悟,加“鹽”!再加“鹽”?是不是“檐”呀!他突然反應過來,加鹽不就是給箭樓樓頂加“檐”嘛!眾工匠們一交流,沒錯!箭樓加檐不就解決現在樣式的不夠高大嗎?眾工匠欣喜若狂,按照這個思路,為正陽門的箭樓添加了周圈的飛檐,加檐後的箭樓樓頂立刻變得高大壯觀了。皇帝看到加檐後的箭樓,誇讚了工匠們的神思妙想。
工匠們得到了皇帝的認可,高興之餘準備去感謝那位乞討的老人。但是,那位神秘的老人再也沒有來工地討飯了。工匠們立即感覺到:一定是魯班爺顯靈化身成乞討老人來點播他們的思路了,這個點撥不但讓眾工匠躲過了這個懲罰,還造就了正陽門箭樓的壯麗輝煌。
文|黃永順